EHA焦点访谈丨李春蕊教授:KSD-101疫苗再进阶,探索EBV相关血液肿瘤的“通用免疫解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8 14:38:10  浏览量:28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 2025)上,基于自体树突状细胞的EBV抗原疫苗KSD-101再次成为病毒相关血液肿瘤研究的焦点。继去年展示初步安全性与免疫活性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今年进一步公布了其在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EBV-LPDs)中的I期研究进展(摘要号:PF1160)。研究通过机制导向的策略,验证了KSD-101在多种EBV-LPD亚型中的广谱适用性及免疫重塑潜力,提出其作为“通用免疫治疗平台”的全新定位。《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李春蕊教授,从研究设计、安全性、免疫机制到后续开发策略,全面解读KSD-101如何为病毒相关肿瘤治疗开辟新范式。

编者按:在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 2025)上,基于自体树突状细胞的EBV抗原疫苗KSD-101再次成为病毒相关血液肿瘤研究的焦点。继去年展示初步安全性与免疫活性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今年进一步公布了其在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EBV-LPDs)中的I期研究进展(摘要号:PF1160)。研究通过机制导向的策略,验证了KSD-101在多种EBV-LPD亚型中的广谱适用性及免疫重塑潜力,提出其作为“通用免疫治疗平台”的全新定位。《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李春蕊教授,从研究设计、安全性、免疫机制到后续开发策略,全面解读KSD-101如何为病毒相关肿瘤治疗开辟新范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去年您在EHA大会上报告了KSD-101在EBV相关血液肿瘤治疗中的探索性I期研究成果,今年又带来了其在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EBV-LPDs)中的进一步应用。请问这一研究在设计或患者选择上有哪些新的考量?其研究意义有哪些延展?

李春蕊教授:自2024年EHA大会首次公布KSD-101的初步安全性与免疫活性结果以来,我们始终围绕“机制明确、适应证精准、免疫监测深入”三大核心方向,持续优化研究设计与入组策略。2025年更新的数据进一步聚焦于典型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EBV-LPDs)人群,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以及鼻型/外周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等。上述疾病均与EB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呈现II型潜伏感染特征,普遍具有高度侵袭性、免疫逃逸显著以及治疗手段缺乏等临床挑战。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于,首次将一种基于自体树突状细胞的疫苗(KSD-101)系统性应用于多亚型EBV驱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该疫苗由患者自体DC负载EBV类肿瘤复合抗原,可高效呈递广谱EBV抗原,从而激活多克隆、HLA非依赖性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有效克服传统EBV-CTL或肽类疫苗在抗原谱狭窄与HLA配型要求上的局限。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并不将KSD-101定位为某一特定病种的“个体化解决方案”,而是构想其为面向病毒驱动型肿瘤的通用免疫治疗平台。该策略在理论上亦具备拓展至HPV相关头颈鳞状细胞癌、HBV相关肝癌乃至KSHV相关恶性肿瘤的潜力。通过本轮机制导向的临床探索,我们希望实现从概念验证向广谱适应证转化的跃升,为病毒相关肿瘤治疗打开新的免疫干预通路。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研究采用了3+3剂量递增设计并最终在扩展阶段选择了5.0×106个细胞/剂量的方案。请问该决策背后的依据是什么?KSD-101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有何突出表现?

李春蕊教授:我们在剂量探索阶段采用了国际公认的3+3递增设计策略,初步规划包括三个剂量梯度(5.0×106、7.5×106及10×106个细胞/剂量)。但在实际执行中,仅完成了前两个剂量组的入组。其关键原因是:在5.0×106和7.5×106两个剂量下,已观察到良好的免疫激活效应和初步临床反应,且未见任何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因此出于伦理、安全性和生产成本等综合考量,我们决定取消最高剂量组的递增探索,并最终选择5.0×106个细胞作为扩展阶段的推荐剂量(RP2D)。
 
在安全性方面,KSD-101展现出极佳的耐受性。在全部11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DLT或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疫苗相关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包括1级注射部位反应(90.9%)、≤2级发热(72.7%)、1级淋巴结肿大(54.5%)及轻度淋巴细胞增多(9.1%)。这些事件均为可控、可逆的免疫活化表现,未观察到免疫风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严重免疫毒性。
 
 
此外,在5.0×106剂量组中,我们不仅观察到稳定的免疫反应,包括EBV特异性CD8+T细胞上升、Treg下降等,还获得了接近90%的客观缓解率(ORR)。这一结果从多个维度验证了该剂量的最佳平衡点——既具免疫活性,也高度安全,并兼顾GMP生产的标准一致性和经济性。我们认为这为未来多周期、联合治疗甚至在免疫抑制背景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KSD-101接种后,患者免疫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EBV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提升及调节性T细胞数量下降。您如何看待这一免疫重塑机制与治疗应答之间的关联?

李春蕊教授:这一观察结果是我们研究中最具免疫学指征意义的发现之一。KSD-101通过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这一关键抗原呈递细胞,增强其对EBV相关抗原的处理与呈递功能,从而有效启动并扩增了EB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数据显示,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群体内的EBV特异性T细胞比例由基线的0.61%显著提升至治疗后的4.21%(P<0.05),并伴随CD8+T细胞总量、NK细胞以及活化T细胞数量的协同上调。同时,调节性T细胞(Tregs)数量平均下降至基线的58.14%(P<0.01),提示免疫抑制微环境显著缓解。
 
 
从免疫机制角度来看,这种双向重塑——一方面增强抗原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动员与功能,另一方面削弱免疫抑制性Treg网络——可能在逆转EBV相关肿瘤所呈现的“免疫冷漠”状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观察到这些免疫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患者的临床应答呈高度时间一致性,特别是在完全缓解(CR)人群中,EBV DNA拷贝数的下降几乎与免疫激活动态同步。
 
这一发现提示,KSD-101不仅具备诱导病毒抗原特异性应答的能力,更具调节系统性免疫微环境的潜力。我们相信,通过激活内源性CD8+T细胞以重构抗病毒免疫格局,有望突破EBV-LPD中“免疫逃逸+抗原逃逸”的双重障碍,也为其他病毒驱动型肿瘤(如HPV相关头颈癌、HBV相关肝癌等)提供了可跨适应证参考的免疫治疗路径。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目前数据显示,KSD-101输注后,ORR将近90%。接下来,团队是否已有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计划,比如扩大人群或与其他治疗联合?

李春蕊教授:基于KSD-101在早期研究中展现出的良好安全性和较高的客观缓解率,我们团队正在积极推进下一阶段的临床开发。整体策略围绕三大方向展开:
 
第一,拓展适应人群与研究人群结构。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患者的样本量,涵盖CAEBV、AITL、ENKTL等多个临床异质性较强的类型,力求在更丰富的病理背景下验证KSD-101的适用性和免疫激活能力。同时,研究团队也计划在后续阶段启动面向儿科人群的临床探索。部分EBV相关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呈现高发特征,病情进展迅速且治疗选择有限,亟需新的免疫干预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将KSD-101应用拓展至该人群,不仅具有临床紧迫性,也为疫苗平台的广泛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二,探索联合治疗策略。考虑到EBV相关血液肿瘤往往伴随免疫逃逸机制,我们正积极设计与多种现有疗法的联合方案。例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靶向分子药物或抗病毒治疗的协同应用,希望进一步提升疫苗在复杂免疫背景下的治疗响应率和持久性。这一方向特别适用于疾病进展迅速、复发难治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第三,持续推进机制研究与个体化治疗探索。我们也在进一步分析疫苗治疗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变化轨迹,关注哪些生物学信号可能与治疗应答相关。这有助于未来建立更精细的患者分层策略和疗效预测模型。目前这部分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未来将在数据积累基础上逐步明确。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KSD-101的研究不应仅止于单药效应的验证,而应作为一种具备转化潜力的免疫治疗平台,推动EBV相关肿瘤的精准治疗与长期管理。在未来的临床路径中,我们也将坚持以患者安全为基础,以机制引导为方向,持续拓展其临床边界与适用人群。
 
专家简介
 
李春蕊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浆细胞疾病及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学组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湖北)专家及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CGP检察员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主导了中国第一款靶向BCMA-CAR T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上市
研究成果多次在ASH/EHA/ASCO/IMW等国际大会上口头交流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常务编委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包括JAMA Oncology/Blood等在内的SCI论文30多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血液肿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