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乳腺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分享最新的乳腺癌诊疗技术和研究成果,推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大连市健康教育协会共同主办,辽宁省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分会共同协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日前圆满举行,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大会执行主席——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凤奇教授,请她就会议亮点与创新点进行介绍,并对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发展,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编者按:为加强乳腺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分享最新的乳腺癌诊疗技术和研究成果,推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大连市健康教育协会共同主办,辽宁省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分会共同协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日前圆满举行,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大会执行主席——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凤奇教授,请她就会议亮点与创新点进行介绍,并对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发展,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01
《肿瘤瞭望》:作为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请您为我们分享下会议有哪些亮点或创新点值得期待?
方凤奇教授: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实现了诸多新的突破,亮点颇多。在日程安排上,我们精心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愈·多学科诊疗新突破”“探·精准诊疗新高度”“攻·全程管理新探索”。这三个板块全面覆盖了乳腺癌诊疗的整个链条,从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从手术技术层面到药物研发领域,内容丰富且极具前沿性。
特别要提及的是,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乳腺癌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针对当前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包括保乳手术的技术革新、ADC药物的临床进展以及乳腺癌治疗引发的心脏毒性等问题。讨论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各位专家思维的激烈碰撞,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此外,本次会议还着重聚焦于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涵盖了当前乳腺癌诊疗领域最为前沿的方向,例如影像学在保乳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机器人保乳手术取得的突破等。
02
《肿瘤瞭望》:您认为本次会议在推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方面,将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方凤奇教授: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举办的目的在于强化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分享前沿的乳腺癌诊疗技术与研究成果,进而推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朝着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的方向迈进。
第一,会议邀请了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着重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以保乳手术切缘评估和放疗精准化策略等议题为例,会议展示了如何借助多学科协作达成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会议高度关注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的最新进展。针对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专门设置了专场讨论。结合最新的治疗进展以及中国专家共识/指南的更新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清晰的诊疗思路。
第三,分子病理学和影像技术的持续进步,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坚实支撑。会议上,各位专家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
最后,我期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能够进一步推动乳腺癌诊疗标准的统一与优化。尤其要推动最新进展在基层医院落地实践,通过分享国际共识以及国内专家的诊疗经验,助力更多医生掌握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乳腺癌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契机。我们期待通过会议中具体环节讨论,能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03
《肿瘤瞭望》:在乳腺癌诊疗领域,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您认为在实施MDT模式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方凤奇教授:乳腺癌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是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核心,但在实际推行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多学科协作的常态化以及高效运行机制的建立。
首先,不同学科间存在协作壁垒。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专科医生往往专注于自身领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沟通效率不足。例如,外科医生更关注手术的可行性,内科医生则更关注系统治疗策略。如何平衡各方观点、达成共识,需要时间磨合。
其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限制了MDT的普及。大型三甲医院的MDT团队相对完善,而基层医院可能专科医生数量不足,技术力量有限,难以支撑高质量的MDT讨论。
再者,MDT模式的良好实施需要定期召开会议、整合病例资料,这对医院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最后,患者参与度与个体化决策的落实也是难点。MDT的目标是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但如何将专业医学语言转化为患者可理解的信息,同时尊重患者治疗意愿,需要医生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04
《肿瘤瞭望》:对于未来乳腺癌MDT的发展,您有哪些展望或建议?
方凤奇教授:未来乳腺癌MDT的发展,是建立在我们现有工作基础之上的。回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MDT团队的发展历程,自2017年3月20日正式成立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团队汇聚了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营养科、心理科、心内科、生殖中心等多学科专家。每周四下午四点定期开展乳腺多学科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定期会诊,我们还注重学术交流与团队建设,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不断提升MDT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国家及区域性的MDT交流活动,并在多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提升患者服务方面,我们同样不遗余力。粉红丝带月期间,我们会积极举办科普宣教和义诊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度。此外,我们还通过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与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注重患者的全程管理,开展全程化、规范化的治疗。
展望未来,乳腺癌MDT将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普惠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致力于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服务。正如我们团队一直秉持的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将继续用专业知识为更多患者保驾护航,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05
《肿瘤瞭望》:大连作为东北地区医疗高地,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专家参与。结合“槐夏鸣医,滨城共冀”的会议主题,您认为大连在推动东北地区乳腺癌诊疗一体化进程中应承担哪些角色?本次会议的召开将对大连乃至全国的乳腺癌诊疗事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方凤奇教授: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医疗资源丰富,因此在乳腺癌诊疗一体化进程中也承担着关键角色。首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大连医科大学的高水平医疗资源,建立了国家级乳腺癌MDT多学科诊疗示范中心,为东北地区提供了规范化、精准化的诊疗模板。
其次,我们积极推动MDT模式,促进东北地区医院间的协作与经验共享,充分发挥大连的科研优势,推动乳腺癌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例如手术机器人、ADC药物的研发等。此外,我们还联合高校、医疗机构开展跨学科培训项目,为东北地区培养乳腺癌诊疗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定期组织专家团队赴基层医院开展MDT义诊、技术指导和规范化培训。
本次会议不仅是大连展示医疗实力的窗口,更是推动东北地区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的重要契机。结合“槐夏鸣医,滨城共冀”的会议主题,会议将间接推动乳腺癌科普宣传,提高东北地区公众的早筛意识。会议提出从乳腺癌功能恢复到美学重建的理念,强调患者生活质量,引领乳腺癌治疗的人文趋势。同时,通过优化全程管理模式,如肿瘤治疗的心脏毒性管理、复发风险评估等,帮助患者获得更全面的治疗与随访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带动东北地区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国乳腺癌防治事业贡献“大连智慧”。
方凤奇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新药研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兼秘书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理事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中日经济合作交流协会健康医学分会副秘书长
曾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医疗中心研修交流
擅长乳腺癌、肿瘤心脏病学、肿瘤人工智能诊断临床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