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青年专家组、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CSOB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以及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青年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三星会-2025全国青年乳腺论坛”上,《肿瘤瞭望》特别邀请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青年风采展示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就论坛的学术亮点、青年学者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跨学科合作在乳腺癌研究中的重要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编者按:在近期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青年专家组、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CSOB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以及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青年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三星会-2025全国青年乳腺论坛”上,《肿瘤瞭望》特别邀请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青年风采展示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就论坛的学术亮点、青年学者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跨学科合作在乳腺癌研究中的重要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1
《肿瘤瞭望》:本次论坛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丰富议题,作为执行主席之一,您在筛选和确定这些议题时,秉持着什么标准和临床因素?
秦文星教授:本次“三星会-2025全国青年乳腺论坛”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多个维度。在议题筛选过程中,我们主要秉持以下几个原则:对于基础研究,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课题,尤其是能够实现“从零到一”创新的研究,这类成果往往能够对整个乳腺癌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切实推动临床实践进步的研究,例如可能改变现有诊疗模式的重要发现。此外,我们也特别关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潜力,能够实现这一跨越的研究无疑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本次论坛的内容设计既全面又具有前瞻性,相信能够为与会者带来全新的学术启发。
02
《肿瘤瞭望》:在您看来,当前中国乳腺肿瘤领域的青年学者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秦文星教授:当前确实是中国乳腺肿瘤领域青年学者的黄金时代。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推动整个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者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便捷,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也日益浓厚,这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多合作与成长的机会。然而,挑战也同样存在。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研究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日益频繁,中国学者更需要迎难而上,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乳腺癌研究走向世界舞台。
03
《肿瘤瞭望》:在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中,跨学科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跨学科合作在推动乳腺癌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秦文星教授:跨学科合作在乳腺癌研究中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乳腺癌诊疗可能主要局限于外科或内科的单一视角,但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都无法全面解决乳腺癌这一复杂疾病。乳腺外科、内科、病理科、影像学、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甚至中医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需要紧密协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对患者有益,对科研创新和临床进步同样至关重要。可以说,只有汇聚各学科的智慧,才能为乳腺癌研究找到更完整的答案。因此,多学科合作不仅是当前的重要趋势,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秦文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复旦肿瘤厦门医院院长助理、肿瘤内科执行主任
肿瘤学博士、临床药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上海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海峡交流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罕见突变及罕见肿瘤专委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副会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