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发病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乳腺癌的诊疗仍需进一步的提高与规范。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主流肿瘤治疗模式,是规范乳腺癌诊治的重要手段。在2022年南北汇-第四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召开期间,《肿瘤瞭望》采访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周文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守平教授、重庆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请他们就团队间、学科间如何开展科研探索进行了经验分享。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03
肿瘤瞭望:2022年ASCO大会上,您团队“安罗替尼联合紫杉烷类及洛铂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入选ASCO壁报,该研究涉及系统治疗(内科)、手术治疗(外科)、病理评估(病理科)等,您所在团队是如何进行相互配合的?
齐晓伟教授:非常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下我们团队入选ASCO大会的安罗替尼相关临床研究的背景及科室间合作的经验。我们开展的这项临床研究主要是在紫杉烷类和铂类的基础上将安罗替尼引入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众所周知,三阴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比较高,同时血管生成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既往研究将贝伐珠单抗用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当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因为生存数据、副作用等等因素,贝伐珠单抗并没有改变临床实践。现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在晚期三阴患者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在这些背景之下,我们开展了6周期紫杉烷类联合铂类再加上5周期安罗替尼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ASCO大会数据提交时,有12例患者完成了手术,有7例患者达到了tpCR,tpCR率为58.3%;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淋巴结受累的转阴率很高,ypN0达到了88.9%;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发现在免疫调节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3例患者都达到了tpCR;而在基底样免疫抑制型的患者当中,有57.1%的患者达到了tpCR。同时发现MYC基因突变或者gBRCA1突变扩增患者也是全部达到了pCR。结果提示,这些人群可能是安罗替尼联合紫杉烷类及洛铂新辅助治疗的优势获益人群。至今我们有24例患者完成了治疗,整体的数据和趋势也是比较接近的。这就是我们整个研究的背景以及所取得的一些初步的数据。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进行团队间合作,共同完成这项临床研究的。实际上这和临床的MDT一样,需要有多学科的合作,我们做研究也需要有相关科室的支持。比如在病理诊断方面,我们首先需要和病理科进行良好沟通,这样才能提供给我们完整的病理诊断信息。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做了复旦四分型的分类,也需要病理科额外提供AR、CD8、FOXC1等指标,协助我们进行精确的分型。同时在手术之后,我们也需要和病理科进行交流,需要确定的问题有:之前的包块在哪里?如何进行更好的取材?如何更好的进行评估,使用指标是pCR还是tpCR等。此外,我们中心开展了乳腺癌基因的筛查,也需要借助病理科的平台优势,为每个病人进行多基因的检测,才能得到优势获益人群的一些信息。
当然,我们与影像科、超声科、放射科等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手术前、后、治疗前、后等时间节点上都需要这些影像学数据来帮助我们评估药物的疗效;尤其是我们在手术前要进行精准的定位,此时我们的核磁共振、超声造影等技术都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肿瘤内科在团队合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做疗效评估、毒副作用管理时也需要内科医生的介入,他们有很多癌症治疗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实施全程管理。当病人的病灶是完全缩退或者缩退到很小,这时就需要有精细的操作理念帮助我们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精细的实施手术。以达到最好的诊断,以及后续治疗信息的获得。这就是我在临床研究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感悟,希望能对大家研究的开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周文斌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乳腺疾病分会秘书
江苏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秘书
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Sci、JITC、Cell Mol Immun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
许守平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会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秘书长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
黑龙江省优青获得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
全国乳腺癌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榜(2020年)Top 66
黑龙江省第十五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齐晓伟 教授
重庆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主任助理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BC)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青年专家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常委兼秘书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副组长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JCO中文版》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近20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篇
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获发明专利9项,副主编/参编专著9部,执笔/参编行业指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