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前沿聚焦丨薛妍教授、张莉莉教授:破局之策—ASCENT-04研究结果公布,SG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开启TNBC一线治疗新纪元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23 14:21:18  浏览量:36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ASCO大会上,万众期待的ASCENT-04研究以LBA的形式公布了数据,结果显示戈沙妥珠单抗(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还降低了3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Trop-2 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用的可行性,更为TNBC一线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基于此,肿瘤瞭望特邀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薛妍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展开对话,介绍ASCENT-04研究数据,并分享该研究对晚期TNBC患者治疗格局的影响,及对ADC联合免疫治疗在中国TNBC临床实践落地的期待。

编者按:2025年ASCO大会上,万众期待的ASCENT-04研究以LBA的形式公布了数据,结果显示戈沙妥珠单抗(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还降低了3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Trop-2 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用的可行性,更为TNBC一线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基于此,肿瘤瞭望特邀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薛妍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展开对话,介绍ASCENT-04研究数据,并分享该研究对晚期TNBC患者治疗格局的影响,及对ADC联合免疫治疗在中国TNBC临床实践落地的期待。
 
01
《肿瘤瞭望》:ASCENT-04研究在2025年ASCO大会上公布了重要结果,数据显示戈沙妥珠单抗(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一线治疗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由BICR评估的PFS显示有显著改善,且降低了3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请您对该研究数据进行解读,并分享下这一结果有何重要意义?

薛妍教授:ASCENT-04研究[1]入组了既往未经治疗的PD-L1阳性(CPS≥10)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mTNBC患者,将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SG(10mg/kg,静脉注射,第1天和第8天)+帕博利珠单抗(200mg,第1天,最多35个周期)组,每21天为一个周期,或化疗(吉西他滨+卡铂、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组,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患者根据新发转移疾病、根治性治疗后6~12个月内复发或超过12个月后复发、区域以及既往是否接受过抗PD-(L)1治疗进行分层。主要终点是由盲态独立中心评审(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由BICR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以及安全性。
 
图1.ASCENT-04研究设计
 
该研究最终共纳入了443例患者,其中221例接受SG+帕博利珠单抗治疗,222例接受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基线特征如下(图2)。
 
图2.ASCENT-04研究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基线特征
 
中位随访14个月,该研究达到主要终点,研究结果令人惊喜。与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相比,SG+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中位PFS显著改善(11.2个月vs 7.8个月;风险比<hr/>0.65;95%CI:0.51-0.84;P=0.000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G+帕博利珠单抗在大多数预设组中均观察到PFS获益。
 
图3.ASCENT-04研究由BICR评估的PFS
 
此外,相较于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SG+帕博利珠单抗组具有更高的ORR(60%vs 53%),并显示出深度且持久的缓解(完全缓解:13%vs 8%;DOR:16.5个月vs 9.2个月)。
 
图4.ASCENT-04研究由BICR评估的肿瘤反应和缓解持续时间
 
尽管OS数据尚不成熟,但也观察到了OS改善的积极趋势。
 
图5.ASCENT-04研究初次分析的OS
 
安全性结果与各治疗药物的已知毒性特征一致,且未报告新的安全性信号。整体而言,SG+帕博利珠单抗组相较于化疗+帕博利珠单抗组治疗耐受性好,导致治疗终止的TEAE(12%vs 31%)和导致剂量减少的TEAE(35%vs 44%)发生率均更低。
 
图6.ASCENT-04研究暴露和安全性总结
 
从以上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既往未经治疗的PD-L1阳性晚期TNBC患者中,与化疗+帕博利珠单抗相比,SG+帕博利珠单抗组在PFS方面显示出统计学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缓解深度且持久,SG或帕博利珠单抗均未出现新的安全性问题,且因TEAE导致治疗终止或减量的患者比例更低。这些数据支持SG+帕博利珠单抗成为此类患者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02
《肿瘤瞭望》:在ASCENT-04研究成功确立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乳腺癌治疗地位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当前现状及相关研究数据,您对SG联合免疫治疗在中国TNBC临床实践中应用有哪些期待?

张莉莉教授:ASCENT-04研究的结果显示了确切的疗效,SG+帕博利珠单抗有望成为PD-L1阳性晚期TNBC新的一线标准治疗。在中国人群中,已有小规模真实世界研究,初步探索了SG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TNBC后线治疗中的价值。
 
2024年SABCS会议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48例以SG为基础治疗方案的mTNBC后线治疗的患者,其中32例接受SG单药治疗、6例接受SG联合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0例接受SG联合PD-1单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治疗,研究结果显示,SG联合免疫治疗较SG单药显现出更高的ORR(50%vs 41%)和DCR(88%vs 66%),且SG联合治疗组较单药组并未带来更多≥3级不良事件[2]
 
图7.SG单独及联合免疫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PFS、ORR、DCR(2024年SABCS,P1-07-28)
 
此前,2024年ESMO BC年会公布的Ib/II期MORPHEUS-panBC研究已经初步证实SG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较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TNBC可改善ORR(76.7%vs 66.7%)并延长mPFS 6.3个月(12.2个月vs 5.9个月,HR 0.27,95%CI:0.11-0.70)[3]
 
图8.MORPHEUS-panBC研究PFS(2024年ESMO BC,181O)
 
上述研究数据展现了SG与不同免疫治疗药物联合的治疗潜力。珠玉在前,为我们在中国患者中复刻ASCENT-04研究增强了信心。在《CSCO BC诊疗指南(2025)》中,PD-L1阳性晚期TNBC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为化疗联合免疫治疗[4]。近日,ASCENT-04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疗效优于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是否SG联合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也能获得阳性结果?尤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待在中国人群中的获益能够早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图9.《CSCO BC诊疗指南(2025)》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解救免疫治疗推荐
 
03
《肿瘤瞭望》:ASCENT-04研究首次证实了ADC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可一线应用于TNBC,对于PD-L1阳性(CPS≥10)患者,SG+帕博利珠单抗效果优于化疗+帕博利珠单抗。鉴于国内外指南均强调免疫治疗在TNBC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您如何评价该研究对TNBC治疗格局的影响?

薛妍教授:随着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国内外指南愈加强调免疫治疗在TNBC中应用的重要性,对于PD-L1阳性患者而言,免疫联合化疗也是各大指南推荐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1、在国内指南方面:《CSCO BC诊疗指南(2025)》[4]强调“TNBC解救阶段未接受过免疫治疗,若无禁忌则应优先考虑化疗+免疫治疗”,并根据不同研究结果和CPS评分推荐了帕博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的方案。
 
2、在国际指南方面:《NCCN乳腺癌指南2025v4》[5]指出对于CPS≥10且无论gBRCA突变状态如何的TNBC患者,一线治疗1类推荐免疫治疗+化疗。
 
图10.《NCCN乳腺癌指南2025 v4》对三阴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推荐
 
2025《ESMO在线指南》[6]也指出,对于初诊转移性TNBC或免疫(新)辅助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发者,若为PD-L1阳性,则一线推荐帕博利珠单抗或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方案。
 
图11.2025《ESMO在线指南》对三阴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推荐
 
此次ASCENT-04研究数据有力证实,针对PD-L1阳性(CPS≥10)的患者群体,一线采用SG+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化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验证了Trop-2 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用在一线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更标志着Trop-2 ADC治疗策略正式从TNBC的二线及后线治疗阶段,迈向了一线治疗的新纪元。在当前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TNB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的背景下,ASCENT-04研究的积极成果极有可能推动相关治疗指南的更新,进而引领临床实践的变革。
 
04
《肿瘤瞭望》:ASCENT-04研究为TNBC一线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案,您认为未来在TNBC治疗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张莉莉教授:在临床实践中,SG联合不同免疫治疗药物,在不同CPS表达水平人群中的疗效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也期待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来回答这些问题。在PD-L1阳性的晚期TNBC的一线治疗中,除了SG联合免疫治疗取得良好结果外,近期吉利德公司也披露ASCENT-03研究达到主要终点,该研究旨在对比SG单药和化疗一线治疗TNBC的疗效和安全性,入组患者为PD-L1阴性或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PFS改善,提示了SG单药作为不适合免疫治疗的TNBC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也期待未来详细研究结果的公布,SG有望成为晚期TNBC一线治疗的基石药物。
 
与此同时,SG在早期辅助治疗中的探索同样值得期待,ASCENT-05研究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有残余病灶的TNBC患者,对比了SG+帕博利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卡培他滨辅助治疗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拓展其在TNBC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在精准治疗理念的引领下,TNBC的亚型细分结果显示(比如复旦分型的初步研究),根据不同亚型并给与相对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未来,我们有望基于精准的分型,尝试将SG与不同的靶向药物联合,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选择。同时,为了更精准地筛选出能够从SG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探索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SG联合免疫治疗一线进展后的后续治疗策略,也是未来临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优化治疗方案的“排兵布阵”,以最大化患者获益,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ara M.Tolaney,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SG)+pembrolizumab(pembro)vs chemotherapy(chemo)+pembro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positive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ASCENT-04/KEYNOTE-D19 study.2025 ASCO LBA 109
 
[2]、Jianli Zhao,Jingze Liu,et al.P1-07-28:Real-World Study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G Alone and Combined with Immunotherapy in Metastatic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2024 SABCS abs#2487
 
[3]、Peter Schmid,et al.Interim analysis(IA)of the atezolizumab(atezo)+sacituzumab govitecan(SG)arm in patients(pts)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in MORPHEUS-pan BC:A Phase Ib/II study of multiple treatment(tx)combinations in pts with locally advanced/metastatic BC(LA/mBC).2024 ESMO BC abstract 181O.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25.04.
 
[5]、NCCN Guidelines Version 4.2025Breast Cancer Available at:https://www.nccn.org/guidelines/guidelines-detail?category=1&id=1419
 
[6]、ESMO Living Guidelin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25v1.2.Available at: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living-guidelines/esmo-living-guideline-metastatic-breast-cancer/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de-novo-mbc-or-recurrence-6-12-months-after-the-end-of-neo-adjuvant-ici
 
薛妍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副院长
肿瘤一科主任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性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委员
 
张莉莉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乳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癌诊疗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