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2025 CLCC丨方文涛教授谈胸腺肿瘤综合治疗的MDT实践与新兴策略展望

作者:  胡鑫   日期:2025/7/16 13:28:03  浏览量:4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6月28-2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肺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办的“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紧扣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的创新战略,聚焦非小细胞肺癌“防筛诊治康”全链路协作管理,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诊疗模式全面升级。

2025年6月28-2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肺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办的“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紧扣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的创新战略,聚焦非小细胞肺癌“防筛诊治康”全链路协作管理,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诊疗模式全面升级。
 
胸腺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胸部肿瘤,侵袭性强、治疗难度大,晚期或转移性疾病预后较差。特别是铂类化疗失败后的患者,治疗选择十分有限。此外,目前,对于晚期胸腺肿瘤尚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在本届CLCC大会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方文涛教授以《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策略、困境与前景》为题进行主题报告,《肿瘤瞭望》特邀方教授接受专访,分享胸腺肿瘤综合治疗临床实践现状及未来展望。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方文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胸外科主任
教授、博士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胸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胸心外科学会肺癌专家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组委员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分享下在胸腺肿瘤的多学科协作治疗(MDT)中,如何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治疗策略,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方文涛教授:胸腺肿瘤作为胸部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肺癌,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如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是可以实现根治性切除的,预后较好。因此,在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决策中,最主要的是关注那些通过手术难以实现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其中,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或组织恶性程度较高分型为B2、B3型胸腺瘤或者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级别较高的胸腺肿瘤患者,即使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此类患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对于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仍缺乏很好的指南的引领,原因在于病例数较少加之其发生复发转移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很难有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来支持相关诊疗指南的制定。现有的ESMO指南、NCCN指南乃至国内相关指南中,多是基于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小病例组的Ⅱ期临床研究,证据级别相对较低。为探寻更高级别的证据以推动胸腺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多中心、多学科协作(MDT)至关重要。个人认为,MDT的前提和基础是需要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专业医生对于胸腺肿瘤的患者诊断、治疗策略、疗效评估有同一衡量标准——即胸腺肿瘤诊疗的领域的“共同语言”,如此方能实现不同临床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以实现为胸腺肿瘤患者探索出具有更高级别证据的诊疗策略的临床目标,这也是国际胸腺肿瘤协会(ITMIG)一直致力于推动的重要工作。
 
ITMIG在2010年成立之初,首要任务便是建立更具标准化的“共同语言”,经过不懈努力,在这过去的15年,胸腺肿瘤领域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对于胸腺肿瘤的分期由起初的Masaoka-Koga分期发展为现在的第九版TNM分期;胸腺肿瘤的WHO分型也经历了两版更新;病理报告亦逐渐规范化,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ICCR)提出了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标准等等。
 
在此基础上,今年ITMIG推动了胸腺肿瘤诊疗“共同语言”的更新,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既往无论是前瞻性Ⅱ期研究、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亦或全球、区域性数据库相关数据中,所纳入病例分期均采用Masaoka-Koga分期标准,在此粗犷的标准下,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的具体情况和对不同患者进行精密区分。鉴于胸腺肿瘤长期缺乏TNM分期这一问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和ITMIG利用全球多中心、多组织提供的数据,联合制定了胸腺肿瘤的TNM分期标准。并在第九版TNM分期更新中强调在今后所有临床研究开展均需采用TNM分期标准,此外我们也呼吁胸腺肿瘤领域期刊审稿人要求投稿者文章中采用TNM分期去分析数据。期望以此为例,不断推动胸腺肿瘤领域MDT综合治疗及研究规范化水平。

肿瘤瞭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您认为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层面未来有哪些新兴治疗手段和研究方向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方文涛教授: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目前胸腺肿瘤的最主要的预后因素是根治性切除,因此,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固然是未来领域重点突破方向。既往20余年,胸腺肿瘤外科手术技术的最大进步,莫过于微创手术为患者带来的显著获益,极大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提高了生活质量。尽管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但依然无法改变胸腺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治疗原则,由此可见,通过外科技术去提升胸腺肿瘤治疗效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课题。正因如此,当下领域研究者更多关注于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
 
谈及胸腺肿瘤领域综合治疗,更多的是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辅助放疗,尽管指南中也是如此推荐,但尚缺乏更有利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撑。加之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术后辅助放疗抑或术前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均不理想,与肺癌领域以往的情况相近,众所周知,肺癌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总生存期(OS)也仅提高4-5%左右,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生存,如相关Ⅱ期研究结果展现了同步放化疗诱导治疗、序贯放化疗等策略在胸腺肿瘤的临床潜力。其次,我们也希望更多创新型药物应用于胸腺肿瘤的治疗,并从晚期不断线数前移,二线、一线再到术后辅助治疗和术前新辅助治疗,应用于围手术期治疗领域,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近年来在胸腺肿瘤新型药物治疗领域已有诸多尝试,例如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既往接受过化疗的胸腺癌显示出中等活性和良好的长期效果,已有两项免疫治疗Ⅱ期研究结果被纳入NCCN指南;MARBLE研究证实了化免联合治疗或为未曾治疗的晚期或复发性胸腺肿瘤患者带来更具潜力的一线治疗选择;REMORA研究展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仑伐替尼二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胸腺肿瘤的显著疗效;此外,国产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AL3810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也在去年的ESMO ASIA上发表,研究结果展现了其或为对于化疗失败后的晚期胸腺肿瘤患者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由此亦引发思考,是否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可为胸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此外,术前新辅助治疗层面相关研究正积极开展中,如多项研究探索了化免联合在胸腺肿瘤新辅助治疗层面的临床潜力。
 
期待未来这些创新策略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可喜的结果,使胸腺肿瘤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得以大幅度提升,进而提升整体临床疗效,真正实现治愈的目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胸腺肿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