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焦点访谈丨唐晓文教授:药代动力学指导ATG给药,优化haplo-cord移植免疫平衡新路径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17 11:34:42  浏览量:3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中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键药物,但传统按体重给药的方式,难以兼顾GVHD控制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保留,并可能带来感染等毒副反应。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首次明确了ATG在haplo-cord移植中的“最佳治疗性暴露窗口”(AUC 55–75 AU/mL/天),并提出基于药代动力学(PK)的个体化ATG给药策略。《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唐晓文教授,深入解读该项研究的临床价值与潜在意义,助力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

编者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中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键药物,但传统按体重给药的方式,难以兼顾GVHD控制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保留,并可能带来感染等毒副反应。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首次明确了ATG在haplo-cord移植中的“最佳治疗性暴露窗口”(AUC 55–75 AU/mL/天),并提出基于药代动力学(PK)的个体化ATG给药策略。《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唐晓文教授,深入解读该项研究的临床价值与潜在意义,助力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唐教授您好,恭喜您团队的研究入选EHA口头报告!本项研究明确了ATG治疗性暴露的最佳窗口,能否谈谈这一发现对于haplo-cord HCT策略优化的临床意义?

唐晓文教授:我们团队本次入选EHA大会的这项口头报告,聚焦于在单倍体脐血移植(haplo-cord)模式下,优化ATG给药剂量的探索。当前临床中,ATG的给药多数仍以体重为基础进行剂量计算,常见的剂量有10 mg/kg、7.5 mg/kg和6 mg/kg三种方案。每种剂量方案都有其优势与局限。例如:
 
高剂量组(10 mg/kg)可以更有效地预防GVHD,但会显著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再激活的风险,并会增加复发风险;
 
而低剂量组(6 mg/kg)虽有利于早期免疫重建,感染风险较低,但GVHD的发生率,特别是中重度GVHD明显上升。
 
因此,单纯以体重为基础来制定ATG剂量,并不能充分平衡疗效与安全性。ATG的实际药效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预处理方案、干细胞来源、ATG种类、供受者的免疫状态,尤其是患者ATG使用前的淋巴细胞计数等。基于此,我们希望借助药代动力学(PK)手段,实现个体化ATG用药策略,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我们的结果显示:当ATG的AUC维持在55–75 AU/mL/天这个区间时,能够在降低GVHD发生率的同时,保留GVL效应,且不会显著增加CMV或EBV等病毒的再激活风险。换言之,这是一个兼顾GVHD预防与抗白血病效应的最佳暴露范围。基于这一发现,我们未来的工作将聚焦于:在haplo-cord移植中,基于每位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化地计算和调整ATG给药剂量,实现更精准、更安全的免疫调控。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相较传统体重计量,基于药代动力学的ATG给药有何可行性与挑战?是否具备广泛推广的潜力?

唐晓文教授:在当前的haplo-HSCT或haplo-cord移植模式下,我们致力于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建立一套用于个体化计算ATG剂量的方法。
 
这一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体重、体表面积、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案,以及ATG制剂的应用模式,从而更加精准地推算出每位患者所需的ATG给药剂量,避免“一刀切”式的体重线性剂量策略带来的风险。
 
当然,这项工作需要与医院药剂科紧密协作,由药学团队协助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收集、建模与剂量计算支持,为临床提供可行的个体化给药建议,从而提高ATG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随着中国团队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声,您如何看待此次EHA展示对推动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走出去”的意义?

唐晓文教授:本次EHA年会吸引了众多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共有30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血液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不断增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持续创新,也将宝贵的“中国经验”带到了国际舞台。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源自中国的原创研究在国际血液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血液病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简介
 
摘要号:S263
 
标题:PHARMACOKINETIC-GUIDED ATG DOSING OPTIMIZES OUTCOMES IN MYELOABLATIVE HAPLO-CORD HCT
 
中文标题:基于药代动力学指导的ATG剂量优化可改善清髓性haplo-cord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第一作者:杨铭淇,黄晨蓉,刘晓雪
 
通讯作者:吴德沛,缪丽燕,唐晓文
 
研究背景
 
当前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中基于体重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给药方案会导致药物暴露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其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的双重功能。明确ATG活性暴露的治疗窗口对于平衡疗效与毒性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
 
确定移植后ATG活性暴露的最佳范围(AUC),并验证其对接受清髓性单倍体脐血移植(haplo-cord HCT)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在这项4期临床试验(NCT05634915)中,共纳入1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55.5%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2.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1.4%为移植前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所有患者接受清髓性haplo-cord HCT治疗,并在移植前第-5天至第-2天给予兔源ATG(总剂量10 mg/kg)。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TG活性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识别出最佳移植后ATG暴露范围为55–75 AU/mL/天。将达到最佳AUC(n=37)与未达标(n=82)患者进行结局比较。
 
研究结果
 
与非最佳暴露组相比,最佳AUC组(55–75 AU/mL/天)的患者2年复发率显著下降(15.2%vs 38.9%,P=0.006),白血病无进展生存率(LFS,84.8%vs 49.5%,P<0.001)、总生存率(OS,89.5%vs 50.8%,P=0.015)和无GVHD且无复发生存率(GRFS,71.3%vs 39.1%,P=0.003)显著提高。II-IV级急性GVHD(aGVHD)的累计发生率也显著降低(20.5%vs 37.8%,P=0.034)。而III-IV级aGVHD、慢性GVHD和病毒再激活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分析进一步确认最佳AUC是复发风险降低(HR=0.32,P=0.002)、LFS改善(HR=0.41,P<0.001)和GRFS改善(HR=0.48,P=0.004)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移植前的淋巴细胞计数对是否达成最佳AUC具有显著影响(见图1)。
 
图1.图A和B显示了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的ATG暴露与复发风险及II-IV级aGVHD风险之间的关系。红色实线表示风险比的点估计,红色阴影区域为95%CI,绿色区域为最佳暴露范围。图C至H展示了是否处于最佳AUC范围内的患者在aGVHD、cGVHD、复发、LFS、OS和GRFS方面的比较(红色为达标组,蓝色为未达标组)。
 
研究结论
 
移植后ATG暴露在55–75 AU/mL/d范围内能实现GVL与GVHD的最佳平衡,可将复发率降低60%,生存率提高一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ATG个体化给药策略,尤其适用于移植前淋巴细胞较低的患者,有望标准化haplo-cord HCT中的ATG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唐晓文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科室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性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科教兴卫”和“科教强卫”重点医学人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六大高峰人才,姑苏领军人才,姑苏重点医学人才
法国南特大学医院中心、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血液杂志编委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委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
JHO、Annals of Hematology和BMT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学术成绩:长期从事恶性血液病的移植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联合专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临床前沿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厅市级课题26项;作为主要研究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厅市级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20项;创新性开展了16项新技术和新疗法,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待授权4项,参编专著9部,参与制定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14项。
科研论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CO、JHO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7篇,IF累计344.9分,其中一区9篇,二区15篇,单篇最高IF为42.1分;单篇最高引用353次,被列为全球1%之内被高引用论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