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2025年4月25-26日在北京正式举办。本次会议将“移植的艺术(ART OF TRANSPLANT)”为主题,汇集全球领先的血液学专家,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创新和未来趋势,着力破解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维度。《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围绕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全球学术影响力提升等话题进行分享。
编者按: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2025年4月25-26日在北京正式举办。本次会议将“移植的艺术(ART OF TRANSPLANT)”为主题,汇集全球领先的血液学专家,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创新和未来趋势,着力破解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维度。《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围绕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全球学术影响力提升等话题进行分享。
张晓辉教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严重非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经历了迅猛发展与规模扩张。基于我国“北京方案”的创新突破及国家政策的多维度支持,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国内各大医疗中心正加速推进移植病房扩建、专业人员培训及技术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北京方案”作为国际领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层面持续引领学科发展。最新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在年龄适应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白血病患者的移植年龄上限已从传统认知的55-60岁拓展至70岁以上,显著扩大了高危人群的治疗窗口。在并发症管理方面,通过优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策略及感染防控体系,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率获得同步提升。特别是针对复发防治,现已形成以CAR-T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技术、靶向药物及人工智能预警系统为核心的多维度防治体系,实现了精准分层治疗与个体化干预的有机结合。
在感染防控领域,新型预防性药物与免疫重建监测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病毒、真菌及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功能恢复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系列技术进步显著改善了移植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转归,成为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就血液系统疾病谱而言,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白血病构成比的70%,目前其临床挑战集中于难治复发病例的治疗困境。尽管新型分子靶向药物与基因治疗技术取得进展,但相较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AML的治疗选择仍相对有限。针对复发/难治患者这一临床难点,未来治疗策略将聚焦于多模态技术融合:通过精准分型筛选治疗靶点,整合CAR-T细胞疗法、基因编辑及新型靶向药物等手段,建立基于危险分层的个体化治疗体系。这种多技术协同模式不仅可提升治疗反应率,更为实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突破性提升提供新思路。
综上,我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靶向药物研发突破、基因治疗技术转化及新型移植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自主创新,中国学者正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成果与治疗方案,为全球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与技术实力。
张晓辉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临床与科研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自然-重点项目3项、国自然-面上项目8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项目等;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项,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141篇Nat.Immunol,J Hematol Oncol,Lancet Heamatol,Blood,Nat.Commun,Leukemia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