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中国之声丨初露锋芒,首款国内自主研发PDC药物SC-101亮相ESMO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11/3 13:42:53  浏览量:31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召开。大会汇聚全球顶尖肿瘤专家,分享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了抗肿瘤治疗的持续发展。

编者按: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召开。大会汇聚全球顶尖肿瘤专家,分享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了抗肿瘤治疗的持续发展。
 
在此次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盛锡楠教授团队首次公布了星联肽研创新药SC-101的剂量递增阶段临床研究数据。目前SC-101已完成从1.5-9 mg/m2爬坡,安全性良好。在≥5.0 mg/m2剂量组中,既往未接受过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类药物治疗的尿路上皮癌(UC)患者(n=5)中显示出积极的疗效信号:4例达到部分缓解(PR),1例为疾病稳定(SD),客观缓解率(ORR)达80%,疾病控制率(DCR)达100%。这些结果为SC-101进一步的临床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的剂量扩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研究背景

PDC:继ADC之后的创新迭代
 
多肽偶联药物(Peptide-drug conjugates,PDC)作为一种新兴的偶联药物,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除具有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优势外,PDC分子更小,可实现更快速的肿瘤组织穿透并减少系统性暴露,具有提升疗效并降低系统毒性的潜力。
 
SC-101是一款多肽偶联药物分子,由Nectin-4靶向三环肽和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经连接子偶联而成。SC-101对Nectin-4具有高亲和力(1.46 nM),对Nectin家族其他成员选择性高(>100,000倍)。在多种Nectin-4阳性CDX和PDX模型中,SC-101表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在体积较大的CDX模型(约600 mm³)中也展示了极佳的抑瘤效果。
 
Nectin-4:公认的明星靶点
 
Nectin-4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与钙调蛋白协同参与细胞间黏附连接的形成与维持。在正常组织中,Nectin-4主要表达于胎盘,并在皮肤、膀胱、唾液腺、食管、乳腺和胃等组织中呈中低水平表达。研究表明,Nectin-4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在多种肿瘤中,尤其是尿路上皮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及卵巢癌中,Nectin-4的表达显著升高。
 
靶向Nectin-4的ADC药物维恩妥尤单抗已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突破,该药单药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已在美国、中国、欧盟、日本和其他市场获批,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年患者的末线和一线治疗。
 
研究结果

SC-101 I期剂量递增研究:UC患者疗效积极,安全性良好
 
 
这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首次人体(First-in-Human)Ⅰ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注射用SC-101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注册号:NCT06220838)。
 
研究对象为经系统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的成年患者(≥18岁),不论Nectin-4的表达状态。受试者接受SC-101静脉滴注治疗,每周给药一次(QW),剂量范围涵盖1.5、3.0、5.0、7.5及9.0 mg/m²。
 
剂量递增阶段共入组15例UC患者,SC-101在多个剂量水平中均展现出了积极的疗效。
 
 
至数据截止日(2025年9月5日),在5.0、7.5和9.0 mg/m²剂量组均观察到PR,部分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超过32周,并显示出持久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抗肿瘤活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新数据显示,≥5.0 mg/m²剂量组中,既往未接受过MMAE类药物治疗的UC患者(n=5)中显示出积极的疗效信号:4例达到PR,1例为SD,ORR达80%,DCR达100%。
 
安全性方面,SC-101展现出良好且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常见(≥15%)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AE)为血液学异常(包括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可通过短期暂停给药及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而快速恢复。
 
 
本研究的AESI包括神经毒性、皮肤毒性和眼毒性。其中,神经毒性和皮肤毒性发生率低,未见≥3级事件,暂未观察到眼部毒性。
 
 
这一结果表明,SC-101不仅具有良好且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也初步展现出积极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剂量扩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续研究计划和进展
 
本研究于2024年1月23日启动,并于2024年2月27日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担任Leading PI。
 
目前正在开展扩展阶段研究。SC-101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覆盖多个瘤种的扩展研究阶段患者招募正在进行中,包括但不限于食管鳞癌,头颈鳞癌,乳腺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多中心正同步入组。未来还将持续拓展SC-101在多瘤种中的应用潜力,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价值。
 
海报
 
 
郭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黑色素瘤协会(MWS)副主席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黑色素瘤与皮肤肿瘤分会主席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FDA国家药品注册评审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肿瘤用药专业组
长期从事黑色素瘤、皮肤肿瘤、泌尿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Blood,Annals of Oncol,Nat Commun,Clin Can R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500余分,累计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作为组长/副组长,牵头组织撰写了《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CSCO肾癌诊疗指南》和《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作为PI牵头黑色素瘤和泌尿肿瘤CFDA注册临床研究60余项,并促成国内外9种抗肿瘤新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牵头开创了粘膜黑色素瘤的国际分期标准、辅助及晚期一线治疗新标准,科研成果六次入选ASCO年会口头报告,并改写了3个国际指南和5个国内诊疗规范和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盛锡楠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泌尿肿瘤分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长期从事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与皮肤肿瘤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在晚期泌尿肿瘤与黏膜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执笔人参与编写CSCO肾癌、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诊疗指南。重要成果发表于JCO,AO,JITC,CCR等重要SCI期刊,影响因子超过400分,文章被引入美国NCCN肾癌诊治指南、英国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指南以及CSCO肾癌、尿路上皮癌指南。作为主要成员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等。
 
李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肿瘤学博士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及泌尿肿瘤内科教学秘书北京高博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美国Moffitt肿瘤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泌尿系统肿瘤慢病管理分会委员作为Sub-I参与多项泌尿系统肿瘤及黑色素瘤的国际国内多中心新药及细胞治疗I-III期临床试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自然重点、国自然面上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基金,以第一作者在《Lancet Oncology》《The Innova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被ASCO,ASCO-GU,ESMO,CSCO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收录专业方向为泌尿系统肿瘤,包括肾脏肿瘤、肾盂输尿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其他泌尿系统少见肿瘤以及黑色素瘤与肉瘤的化疗、靶向、免疫、细胞治疗等综合诊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尿路上皮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