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癌(UC)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且并发症严重。近年来,学术界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型疗法拓展了应用范围。近期,素有“神刊”之称的《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 Clinicians,2025年最新IF=232.4)发表了一篇尿路上皮癌围术期治疗的综述。本文整理了膀胱癌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作者观点。
编者按:尿路上皮癌(UC)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且并发症严重。近年来,学术界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型疗法拓展了应用范围。近期,素有“神刊”之称的《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 Clinicians,2025年最新IF=232.4)发表了一篇尿路上皮癌围术期治疗的综述。本文整理了膀胱癌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作者观点。
一、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
01、免疫治疗
MIBC的治疗格局正在由“全切”向“精准保留”演进。围术期免疫治疗已不再局限于术后辅助。CheckMate 274率先证实,根治性膀胱切除后给予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可将中位无病生存期从10.8个月延长到20.8个月,基于此,FDA把“观察等待”改写为“标准辅助治疗”。随后,NIAGARA研究把免疫治疗药物前移到术前,形成化疗+度伐利尤单抗“夹心”方案,两年无事件生存率升至67.8%,总生存率82.2%,正式奠定了围术期免疫联合化疗的新基准。
对于顺铂不耐受人群,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仍属探索研究阶段,PURE-01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虽达42%,但尚缺III期生存数据,因此仅作为临床试验或特定患者的治疗选择。
表1.已完成或在研的MIBC围术期治疗研究
02、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
“魔法子弹”ADC的崛起进一步拓宽了武器库。靶向nectin-4的维恩妥尤单抗(Enfortumab vedotin,EV)在EV-103研究中用于顺铂不耐受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36%,一年无事件生存76.4%,且手术未因毒性延迟;EV-302研究中,EV与帕博利珠单抗联用后,客观缓解率(ORR)突破70%,已被NCCN治疗列为顺铂不耐受人群的一线治疗首选方案。
靶向HER2的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则在DESTINY-PanTumor02中显示,HER2 3+膀胱癌亚组客观缓解率56.3%,中位生存13.4个月,FDA已加速批准其用于既往经治、无替代方案的HER2阳性实体瘤。这些ADC正在向围术期推进,而KEYNOTE-905/EV-303、KEYNOTE-B15/EV-304等III期研究正在验证EV联合免疫能否取代传统化疗。
03、MIBC保膀胱治疗
在“保膀胱”策略方面,根治性膀胱切除不再是唯一答案。三联疗法(TMT)——最大程度经尿道电切+同步放化疗——的长期随访显示,五年肿瘤特异生存83%,与根治术相当,且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切除组;RTOG系列试验汇总468例患者,十年总生存率36%,仅21%最终需挽救性膀胱切除。针对顺铂不耐受者,RTOG 0712提示低剂量吉西他滨同步放疗的三年膀胱保存率与含顺铂方案相似(72%vs 67%)。
免疫能否再提升TMT疗效?正在进行的NRG-GU005将同步放化疗与放化疗+阿替利珠单抗进行头对头比较,结果备受期待。此外,研究者尝试用生物标志物“筛选”可保膀胱人群:RETAIN研究在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且化疗后≤T1的患者中,48%得以避免手术且两年无转移生存76%,提示基因指导的个体化保膀胱策略已初现雏形。
04、新型诊断标志物
精准治疗需要精准监测。循环肿瘤DNA(ctDNA)可在术前预判病理完全缓解:Dyrskjøt等发现术前ctDNA阴性者pCR概率显著升高,ctDNA清除程度与复发风险呈梯度相关;IMvigor010子研究亦显示,术后ctDNA阳性人群可从辅助阿替利珠单抗显著获益(HR 0.58)。ctDNA因而有望成为“是否免切膀胱”及“是否加强辅助”的动态决策工具。血清irisin和CYR61蛋白亦被报道分别可用于区分MIBC与NMIBC,但尚需外部验证。
05、新型预后标志物
在预后层面,TIGIT/PD-1共表达谱可把肿瘤微环境分为三群:TIGIT高表达者虽总体预后最差,却对辅助化疗+PD-L1抑制最敏感,提示联合免疫方案的选择可依据微环境分型。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评分在413例MIBC中独立于T/N分期预测3年及5年死亡风险,或可成为术前风险分层的新尺子。尿液PD-L1(uPD-L1)水平升高与更短的无复发生存相关,虽尚未达统计学意义,但为非侵入性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01、卡介苗无反应的NMIBC的治疗选择
NMIBC治疗最大的痛点是卡介苗(BCG)无反应人群。国际共识定义“BCG无反应”为完成足量BCG后12个月内持续/复发原位癌,或6个月内复发高级别乳头状瘤。约三分之一患者陷入此困境,传统方案唯有膀胱切除。
近年来,FDA先后批准nadofaragene firadenovec(重组干扰素α2b基因疗法)、N-803(IL-15超激动剂联合BCG)及帕博利珠单抗(PD-1抑制剂)用于BCG无反应原位癌,完全缓解率分别达53%、71%和41%,且2年膀胱保存率约50%。此外,回顾性数据提示序贯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膀胱灌注的1年无高级别复发率65%,2年49%,仅20%患者最终需切除,为不愿或不能手术者提供了有效替代。正在进行的BRIDGE研究将比较BCG与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在BCG初治高危NMIBC中的疗效,2029年将给出答案。
表2.已完成或在研的NMIBC围术期治疗研究
02、试验设计中需要更好的基于尿液的监测指标
试验设计的另一痛点是随访方式。现行指南推荐的膀胱癌随访策略仍以频繁膀胱镜+随机活检为主,既增加患者负担又容易导致过度检查。Cxbladder Monitor等尿液mRNA检测已显示阴性预测值100%,有望减少50%以上镜检,却仍被多数试验忽略。国际膀胱癌小组呼吁未来的临床试验以无复发生存(RFS)为主要终点,并以无创尿液指标作为次要终点,以降低受试者毒性和成本。
03、通过不同的组织学更好地理解风险
组织学异质性也可影响治疗选择。临床中,大约有超过25%的NMIBC伴变异形态,其中微乳头、浆细胞样、神经内分泌等亚型进展风险极高。大样本回顾性分析提示,对微乳头型而言,即刻根治切除与保膀胱治疗五年生存无差异(43.9%vs 53.2%);而肉瘤样、鳞样、腺样及神经内分泌型则明显受益于早期手术(31.9%–44.0%vs 19.9%–23.3%)。因此,识别变异亚型不仅有助于预后评估,而且可指导手术“切”与“不切”的决策。
04、NMIBC背景下的保膀胱策略和三联疗法
TNT已经在MIBC保膀胱治疗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需要保膀胱的高危NMIBC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TOG 0926在BCG失败的高级别T1患者中采用放疗+化疗(顺铂或丝裂霉素/5-FU)+重复电切,三年膀胱保存率88%,五年总生存56%,证实TMT可作为BCG失败后的补救策略。McElree等报道的序贯吉西他滨/卡巴他赛+静脉pembrolizumab方案,使77%病灶在一年内维持完全缓解,提示在免疫时代,保膀胱策略已从MIBC扩展到NMIBC。
三、膀胱切除术的考量及术后康复的改进
01、淋巴结清扫的作用和范围
根治性膀胱切除仍是多数肌层浸润或高危NMIBC的终极方案,但手术范围、患者个体化及术后康复正被重新改写。淋巴结清扫历来被视为切除“越多越好”,SWOG S1011随机研究却给出警示:与标准清扫相比,扩大清扫未带来生存获益,反而使3–4级并发症升至16%,90天死亡率达5.5%。然而,荟萃分析提示在高复发病例中扩大清扫仍可改善无复发生存,因此建议仅对影像或术中提示高危淋巴结转移者行扩大清扫。
02、女性患者膀胱切除术的注意事项
女性患者常被“一刀切”地切除子宫、阴道前壁和附件。两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却显示,85%以上女性实际并无生殖道受累,保留子宫及阴道对切缘阳性率、复发及生存均无负面影响;而问卷调查显示77%女性认为阴道保留“极重要”,但仅不足三成术前接受充分性功能咨询。因此,指南推荐:肿瘤未累及膀胱颈/三角区时,可行神经及生殖道保留;若必须切除,可考虑带蒂皮瓣或肠段阴道重建,以维持性功能和身体意象。
图1.男性和女性盆腔解剖分离模型示意图:(A)男性膀胱背侧、前列腺背侧与精囊腺前壁之间的解剖平面。该层面需精确分离,以避免损伤走行于前列腺外侧的神经血管束。膀胱壁、精囊腺与前列腺基底之间的关键解剖夹角。精囊腺(SV)腹侧平面的分离应避免损伤位于精囊背外侧的盆腔神经血管丛。(B)女性膀胱背侧与子宫-宫颈前壁之间的解剖平面。该层面需精确分离,以避免损伤走行于阴道旁间隙腹外侧的神经血管束。膀胱三角区、阴道侧壁与子宫颈之间的关键解剖夹角。沿阴道旁间隙腹外侧平面进行的分离路径(根据Studer 2015修改)
03、老年患者膀胱切除术的注意事项
年龄不应成为手术的绝对禁忌,但患者的身体状态应该得到更加科学的量化。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患者术后30天内严重并发症可达49%,死亡率4%,几乎两倍于普通人群。综合老年评估(CGA)可提前发现认知、营养、用药等隐患,GERICO试点项目证实,≥75岁患者经CGA协同管理后,61%每日接受老年科访视,无一人因评估延迟手术。预康复(prehabilitation)结合营养、运动和心理干预显示,依从≥80%者术后并发症减少、功能恢复更快。Fried衰弱量表、计时起立行走等简易工具已被证实可预测30–90天并发症,应在术前常规应用。
04、膀胱切除术后的加速康复(ERAS)
通过多环节干预的术后ERAS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及功能恢复时间。中国多中心RCT证实,ERAS可使术后排气时间缩短1.5天、住院时间由12天减至7天,而不增加并发症。然而,关于长期肿瘤结局的结论不一:一项2111例大样本回顾分析提示ERAS与对照组的五年肿瘤特异生存无差异;而另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却显示ERAS组五年总生存(67%vs 36%)和癌症特异生存(74%vs 48%)均显著提高。提示ERAS至少不损及肿瘤安全性,且可能通过减少并发症间接改善生存。未来需设计良好的随机研究以确定ERAS对肿瘤学结局的真正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MIBC还是NMIBC,围术期管理正走向“精准分层、器官优先、功能保护、协同康复”的新阶段。多学科团队应综合分子特征、组织学亚型、患者脆弱程度及个人意愿,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从头到脚”的全程策略。
▌参考文献:
Yip W,Jaime-Casas S,Kothari A,et al.Urothelial carcinoma:Perioperative considerations from top to bottom.CA Cancer J Clin.Published online June 6,2025.doi:10.3322/caac.7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