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对话>正文

医企巅峰对话:从ADC到双抗,我们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3 13:54:54  浏览量:16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乳腺癌质控与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大会于6月20日—6月22日在余暨古城杭州市萧山区举行。本次大会举办了一场“健康与医药创新巅峰对话”,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第一三共医学总部总经理東山浩博士、君实生物医学事务执行总监李华军先生、康方生物医学总监胡雄伟博士、科伦博泰高级医学副总裁欧阳学农博士等临床肿瘤学专家和生物制药企业领导,共同探讨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前沿进展和热议话题。以下为《肿瘤瞭望》整理的部分专家观点。

编者按: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乳腺癌质控与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大会于6月20日—6月22日在余暨古城杭州市萧山区举行。本次大会举办了一场“健康与医药创新巅峰对话”,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第一三共医学总部总经理東山浩博士、君实生物医学事务执行总监李华军先生、康方生物医学总监胡雄伟博士、科伦博泰高级医学副总裁欧阳学农博士等临床肿瘤学专家和生物制药企业领导,共同探讨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前沿进展和热议话题。以下为《肿瘤瞭望》整理的部分专家观点。
 
 
繁花:方兴未艾的ADC时代

東山浩博士:第一三共的DXd ADC技术平台已构建多癌种研发管线,其中的T-DXd、Dato-DXd和HER3-DXd引领了ADC多靶点布局。后续我们将借助该平台拓展更多难治性靶点的新型ADC研发,为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与此同时,我们会通过更加灵活的RWS模式,优化数据收集和应用,为安全、有效和可及的药物研发决策提供可靠的动态循证支持。
 
欧阳学农博士:科伦博泰的核心产品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晚期TNBC和NSCLC治疗;目前也正在推进多瘤种临床研究布局。
 
胡雄伟博士:康方生物目前有两款ADC产品进入临床I期研究,分别是HER3-ADC和Trop2/Nectin4双抗ADC,这些新型药物理论上在乳腺癌治疗中都大有可为。
 
李华军先生:君实也有HER3/EGFR ADC正在加速研发中,并且积极探索免疫联合ADC的可行性。
 
胡夕春教授:大家都亮出了手中已有或将有的ADC“武器”,可见我们正在全面拥抱一个“ADC时代”。T-DXd是新一代ADC的佼佼者,具有高效穿透性、旁观者效应等优势,在HER2低表达和超低表达也有效,若能联合另一种药物以提升药物递送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例如联合帕妥珠单抗,另外,我们可以开展小样本研究来验证DB-09中T-DXd联合内分泌治疗的价值;此外,我们需要结合RCT和RWS结果,来优化ADC类药物的毒性管理,并且为将来的ADC研发改良提供参考。
 
葛睿教授:作为外科医生,我非常关注ADC能否通过快速缩瘤为手术创造更优条件,其相关特殊不良反应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再者是对保乳、腋窝清扫等局部治疗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即将报道的DB-11研究中或可找到一些答案,同时也需要我们从RWS中吸取更多经验。
 
小编笔记
 
一部《繁花》带火了一座城市的文化IP,而新型ADC则触动了新一轮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竞赛。肿瘤内外科专家、生物制药企业均将目光锁定在新型ADC的创新开发和临床研究,从不同靶点、连接子、载药等药物作用机制的优化升级,到与其他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长期生存乃至疾病治愈的“可能性”。
 
狂飙:当免疫和ADC晋级双抗

李华军先生:君实特瑞普利单抗首先在TNBC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是我国首个获批且纳入医保用于TNBC一线治疗的PD-1抑制剂。有关免疫治疗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最佳配伍、最佳治疗时长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目前免疫联合Trop2、Nectin-4、EGFR/HER3等ADC的研究也正在开展中,其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Trop2 ADC治疗不可切除局晚期或转移性TNBC的ASCENT-C04研究已经开展,PD-1/VEGF双抗药物JS207联合Nectin-4 ADC药物9MW2821及白蛋白紫杉醇治疗复发或转移性TNBC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東山浩博士:是的,多队列的DB-07、DB-08研究也正在探讨T-DXd+免疫等多种联合治疗模式,寻找不同类型乳腺癌的“最佳拍档”。
 
欧阳学农博士:在近期ASCO大会上,OptiTROP-Breast05已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一线治疗mTNBC的积极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科伦已经在国内外布局芦康沙妥珠单抗±免疫一线治疗mTNBC的III期临床试验。
 
胡雄伟博士:康方生物成功推动了两款全球首创的自研双特异性抗体产品上市,即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双抗)和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而且还有6款双抗(PD-1/LAG3、TIGIT/TGF-β、PD-1/CD73、CLDN18.2/CD47、CD73/LAG3和IL4R/ST2)处于临床I/II期研究阶段。在乳腺癌领域,王晓稼教授领导开展的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用于mTNBC一线治疗的II期研究显示积极活性,III期研究已经启动。我们作为中国企业,对在全球引领“双抗”时代感到无比自豪和自信。
 
葛睿教授:依沃西单抗的成功恰恰证明双抗结构可能通过协同效应实现“1+1>2”。我们需关注其临床价值本身,而并非机械地将双抗药物理解为“两药联合”。我非常期待这些新型双抗类药物能够进一步被引入外科围术期治疗。
 
胡夕春教授: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双抗类药物实现了“弯道超车”,有望引领新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蓝海”。希望中国本土企业能够设计更多严谨的临床试验,实现疗效提升与毒性降低的药物研发。我们作为临床肿瘤学专家,也有幸参与了国内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双抗ADC药物,期待后续的研究报道。
 
小编笔记
 
《狂飙》再次掀起了正邪较量的刑侦剧热潮,而双靶点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或ADC药物则打开了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全新天地。令人骄傲的是,民族制药企业迅速占领制高点,引领双抗新药研发的潮流。从单抗到双抗,从单药到联合,抗肿瘤治疗模式正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白色巨塔:“以人为本”的新药研发

東山浩博士:“我们是在治病还是治人”,这是肿瘤慢病化时代值得思考的核心命题。肿瘤患者可合并心血管、呼吸、感染等其他复杂的基础疾病,需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参与疾病全程管理。第一三共正携手学界推进“肿瘤共病”研究,如给药途径革新、精准患者教育等,并围绕用药可及性、依从性及综合管理等优化治疗方案。真正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在疗效和安全性基础上,重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体验。唯有将患者视为整体而非单病对象,才能真正改善生存质量,这一理念亦是公司践行“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行动基石。
 
欧阳学农博士:在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除了常见的ORR、PFS乃至仍然被视为“金标准”的OS,药物安全性和PRO也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评价指标。从临床研究阶段到上市后的实际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必须作为首要关注点。
 
胡雄伟博士:康方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和开放合作,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希望能与各领域专家携手开展具有高创新内涵和临床治疗价值的研究,为患者带来更多“身心治愈”的方案。
 
李华军先生:是的,从国家药物审批到企业研发层面,都越来越重视PRO评价指标。中国创新药物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和民族企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为患者带来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葛睿教授:乳腺癌新药评价需超越大家所提到的传统内科研究终点,尤其作为外科医生,我们非常关注如何通过药物治疗使患者获得治愈机会,而且能够使手术更加可行、可靠。希望企业在研发早期也能够纳入外科终点指标,并通过RWS建立手术难度量化评估工具,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疗效评价变革。
 
胡夕春教授:临床研究有三大准则——机制认知是“基石”,安全管控是“底线”,RWS是转化“桥梁”。“安全无小事”应成为创新药研发的核心前提。在“以人为本”或者“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相信未来我们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身心疗愈”的方案,从“治病”向“治人”转变。
 
小编笔记
 
在新型ADC药物T-DXd的诞生地日本,曾有一部风靡全球的《白色巨塔》点燃了许多医者仁心的火种。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促使更多晚期肿瘤实现“慢病化”,促使更多早期疾病实现治愈,但药物及手术等治疗在患者身心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毒副作用的创伤。期待“以人为本”的新药研发理念,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全方位的疾病管理策略,这也是本次健康与医药创新巅峰对话,所有临床医者和医药研发者的共同愿景。
 
 
王晓稼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医师/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肿瘤智能诊断和分子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肿瘤诊治质控中心副主任兼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医学伦理委员会常委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乳腺癌推广组组长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内科专委会前任主委
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副会长
 
胡夕春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首席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
ESMO乳腺癌Faculty Member
国际ABC 5-7 panelist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荣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分子靶向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
发表论著300多篇,包括Lancet Oncol和JCO杂志等
主编《肿瘤内科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和《肿瘤科常见诊疗问题问答-胡夕春医生查房实录》等
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
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葛睿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党支部书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专委会委员兼乳腺癌项目组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委会常委/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甲状腺整合康复专委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癌诊疗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乳腺健康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会首届"医苑新星"兼专业班班长
CA中文版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编委,Frontiers in Oncology、JNCC审稿专家,中华肿瘤杂志青年编委
 
東山浩博士
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医学总部总经理
ICOS(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中国中心委员
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医疗卫生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有着近30年的临床医学,教育与研究,临床研发,国际医学事务开拓和管理经验,包括:
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和国立東京医科齿科大学难治疾病研究所从事并负责尖端医学项目研究
设立并任职IQVIA中国和上海首席代表以及中国临床开发总部总负责人
设立并任职IQVIA日本PMP部部长
第一三共集团公司全球医学事务管理委员会董事委员
第一三共集团公司全球医学事务基础医疗治疗领域委员会董事委员
第一三共集团公司全球医学事务肿瘤治疗领域委员会董事委员
第一三共集团公司亚太区肿瘤医学事务总负责人
第一三共集团公司亚太区医学事务总负责人
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和日本国立東京医科齿科大学,获得后者的医学博士学位
 
李华军先生
君实生物中央医学事务部
医学事务执行总监
负责上市后产品医学事务和创新药上市前研究者发起研究(IIT)
 
胡雄伟博士
康方生物医学中心负责人
上海明珠计划菁英人才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委员
2015年在复旦大学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2018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在学术界期间,专注于肿瘤药物靶向递送及其体内命运研究,所设计的ACQ环境响应型荧光探针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纳米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多项省部级新药创制项目,参与多个药品一致性评价项目评审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Nanoscale》,《Nanomedicine NBM》,《Drug Discovery Today》等期刊发表10多篇高质量SCI论文,为多个国内外药学类期刊审稿人
进入企业界后,先后负责过呼吸、抗生素和抗肿瘤等多类产品的市场医学事务,在新产品医学驱动策略、循证挖掘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富有经验
 
欧阳学农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
科伦博泰生物高级医学副总裁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