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关注>正文

刘芳教授:剖析CAR-T疗法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与前景丨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8/29 14:34:15  浏览量:75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刘芳教授分享了“CAR-T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临床应用新进展”的精彩报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刘芳教授围绕临床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解读,以期为优化临床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参考。

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刘芳教授分享了“CAR-T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临床应用新进展”的精彩报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刘芳教授围绕临床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解读,以期为优化临床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参考。
 
PART.1
我们知道,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仍预后不良,特别是在复发/难治性(r/r)的情况下。您能否从临床角度谈谈,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CAR-T治疗AML目前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么?特别是针对中国AML患者群体的特殊性?

刘芳教授:目前,CAR-T细胞疗法的研发进展迅速,其在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肿瘤领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然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CAR-T疗法的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与淋巴系和浆细胞肿瘤相比,AML的治疗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困难。
 
首要问题在于抗原选择。理想的靶点应具备高度均一的表达特征,且脱靶毒性较低。然而在AML中,这两点均难以实现。目前可用于AML的靶点如CD33、CD123、CLL1、FLT3,以及跨系抗原CD19和CD7等,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均表达上述抗原,部分患者甚至完全缺失;此外,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抗原漂移现象,进一步影响CAR-T细胞的治疗效果。
 
其次,在疗效方面,AML也存在特殊障碍。髓系肿瘤微环境中常存在多种抑制因子,可显著抑制CAR-T细胞的体内扩增能力,导致其抗肿瘤效应弱于淋巴系肿瘤中的反应。
 
第三,毒性管理亦是重要挑战。CAR-T治疗在AML中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常造血细胞,引发严重且持久的骨髓抑制,进而使患者面临骨髓衰竭相关感染和出血风险。若治疗期间合并严重感染,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抗原选择的局限性、疗效受限及毒性管理难题,是迄今为止AML领域中CAR-T疗法仍未能达到如淋巴系和浆细胞肿瘤中同等成熟程度的主要原因。

PART.2
能否请您重点分享一下近年来在AML领域CAR-T治疗最具突破性或前景的进展?特别是针对新靶点或新型CAR设计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鼓舞的结果?目前CAR-T在AML缓解率、缓解持久性等愈潜力方面,展现出了怎样的临床表现?

刘芳教授: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领域的临床研究正在持续开展。早在2017年,美国希望之城团队就曾在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报告了针对CD123的CAR-T临床试验,其结果并不理想,仅少数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且该研究因CD123靶点相关的脱靶毒性(如血管渗漏综合征)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叫停。此外,针对CD33靶点的研究,包括我国解放军总医院韩卫东教授团队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所开展的工作,疗效亦不尽如人意,缓解程度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团队致力于探索新靶点,例如CD33与CLL-1的双靶点CAR-T、单靶点CLL-1 CAR-T、靶向FLT3的CAR-T,以及跨系抗原如CD19和CD7等。其中,我们团队曾参与的CD33/CLL-1双靶点CAR-T研究显示出较高的缓解率。此外,北京道培医院陆佩华院长团队于ASH年会上报告了针对CD7的跨系CAR-T治疗AML的研究,缓解率可超过70%;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赵明峰教授团队也报告了一项大样本的CLL-1 CAR-T研究,缓解率同样超过70%。上述研究成为AML CAR-T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尽管如此,该类治疗仍面临重要挑战:目前所用靶点(如CD7、CLL-1等)在AML患者中的表达率有限——CD7阳性患者约占20%~30%,CLL-1表达率为50%~80%,导致并非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条件。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发新靶点、优化现有策略并扩大临床研究规模。例如,前述CD33/CLL-1双靶点CAR-T研究虽暂缓推进,其初步结果显示更广泛的抗原覆盖可带来更好疗效,但仍需更多病例以确证其临床价值。
 
PART.3
目前部分研究显示,单用CAR-T在AML中缓解期较短,但后续桥接移植可延长患者生存。您如何看待这一策略?在您的临床实践中,哪些AML患者适合CAR-T联合移植?如何把握移植时机?

刘芳教授: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CAR-T细胞疗法与淋巴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存在显著差异,其难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手段。首先,正如前述,其在缓解持续时间方面尚未建立起足够的疗效。其次,CAR-T治疗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由于AML相关靶点通常也在正常造血干细胞上表达,CAR-T细胞在攻击肿瘤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清除造血干细胞,从而导致持续性造血功能受损。只要CAR-T细胞在体内持续存在,造血恢复便难以实现;而一旦造血功能恢复,往往意味着CAR-T细胞已耗竭,随之而来的则可能是疾病复发。
 
这一治疗矛盾目前主要通过在接受CAR-T治疗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来解决。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证实AML患者可仅依靠CAR-T治疗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因此,多数研究中心将CAR-T疗法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甚至将其定位为预处理方案的一部分,旨在通过CAR-T实现肿瘤清除与造血清除,为后续移植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适合移植的AML患者,应尽可能将CAR-T治疗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建议在完成移植前各项准备后再启动CAR-T治疗,并在取得缓解后尽快过渡至移植阶段,以缩短粒细胞缺乏和骨髓衰竭持续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及死亡风险。
 
专家简介
刘芳教授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
湘雅医学院本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北大医学部博士,美国内华达癌症研究所博士后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医疗副院长,血液一科主任
2016年在美国iCellgene学习CAR-T细胞培养技术
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近20年,作为独立医疗组长累积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近800例,其中大部分为单倍体相合移植,建立一体化移植管理体系,对预防复发和处理并发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持多项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世界首次完成CLL1-CD33复合CAR-T治疗难治复发AML,世界首次完成BCMA-CD19复合CAR-T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成果在2018年EHA,2018ASH、2019年iw-CAR、2019年ASH,2020 EHA,2022年iwAL大会发言.被评为2018 EHA最佳摘要,2020年EHA白血病版块best of EHA。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