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中国肿瘤学发展史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作为我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见证并推动了整个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值此第一届Cancer Biology&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召开之际,本刊特邀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院士进行专访。作为我国肿瘤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Medicine两本期刊的主编,郝希山院士从学科发展历程、期刊建设使命和青年人才培养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中国肿瘤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编者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中国肿瘤学发展史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作为我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见证并推动了整个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值此第一届Cancer Biology&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召开之际,本刊特邀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院士进行专访。作为我国肿瘤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Medicine两本期刊的主编,郝希山院士从学科发展历程、期刊建设使命和青年人才培养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中国肿瘤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肿瘤瞭望》:您亲历了我国肿瘤学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如何看待这个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郝希山院士:肿瘤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其发展轨迹与医学整体进步密不可分。从历史维度看,肿瘤疾病自古有之——我国宋代医籍已有相关记载,而希腊医学文献在2000年前就使用“crab”(螃蟹)来形容肿瘤形态,这正是现代英文“cancer”的词源。
在诊疗理念上,肿瘤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当今精准医学的演进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与医学文献传播方式的发展密切相关。200年前英国《柳叶刀》杂志的创刊,标志着医学经验能够传播给更广泛的从业者,加速了肿瘤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的进程。
我国肿瘤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成长中窥见一斑。上世纪50年代,我的老师金显宅教授在莫斯科世界肿瘤大会上报告乳腺癌根治术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为中国肿瘤外科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以乳腺癌治疗为例,过去普遍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而现在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已成为主流,甚至开展乳房重建手术。这种治疗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反映了诊疗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从单纯追求生存时间到兼顾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肿瘤防治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二是通过筛查普及和公众健康意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显著提升。以乳腺癌为例,5年生存率已从过去的不足50%提升至70%-80%。这种进步既得益于诊疗技术进步,也与我国肿瘤防治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
展望未来,我们已进入分子医学和数字医学时代。多组学研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产生海量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精准诊断和治疗。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展示的诸多前沿成果,包括肿瘤治疗性疫苗、分子靶向治疗等研究方向,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生动体现。
《肿瘤瞭望》:作为《中国肿瘤临床》和Cancer Biology&Medicine的主编,您认为这两本期刊应如何推动学科发展?
郝希山院士:《中国肿瘤临床》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肿瘤学之父”金显宅教授创办,是我国第一本肿瘤学专业期刊。6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引导创新、关注前沿、突出临床、讲求实用”的办刊宗旨。
作为一本面向临床医生的半月刊,我们特别注重实用性。依托“技术前沿”“新药临床研究”“多学科病例讨论”等特色栏目,多维度把握学科方向,报道肿瘤学前沿进展,并且通过报道复杂病例的诊治过程,有效提升了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
这些努力使期刊成为广大肿瘤科医师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期刊目前已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今年也成功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提能拓展计划,充分体现了其学术价值。
Cancer Biology&Medicine则定位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国际化学术平台。自2004年创刊以来,我们特别注重以下方面建设:
首先,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相对于纯理论性研究,我们更青睐那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使期刊在学术界形成了鲜明特色。
其次,严把学术道德关。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鼓励作者提供数据可用性声明,并采用先进的图片查重技术,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严谨的作风为期刊赢得了良好声誉。
第三,加强国际编委队伍建设。我们聘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担任编委,与国外同类期刊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编委互访、稿件交流等形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目前,Cancer Biology&Medicine已被SCIE、MEDLINE、Scopu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并且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期、二期项目”,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为青年学者成长提供平台。
《肿瘤瞭望》:天津是中国肿瘤学科的发源地,本次会议也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请您为我们谈谈,期刊在培养青年方面有哪些举措?
郝希山院士:青年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培育青年人才方面,Cancer Biology&Medicine专门成立了青年编委会,成员均为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我们定期组织学术发表、科研设计、审稿等培训,这些举措既提升了青年学者的专业能力,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两位优秀青年编委担任分论坛主席——一位是肺癌专家岳东升教授,一位是乳腺癌专家邱鹏飞教授,他们都入选了国家优秀青年医师。这种安排就是希望给年轻人更多展示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其次,创新交流形式。针对青年学者特点,我们设置了“学术争鸣”环节,鼓励他们就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传统的单向报告相比,这种互动式交流更能激发创新思维,也更能调动青年学者的参与积极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我们与国际知名肿瘤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联合学术活动。比如定期邀请国外编委专家来访报告交流,搭建国内青年学者与国际优秀学者之间的对话平台。
在培养青年人才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学术道德的传承。金显宅教授等老一辈专家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求青年学者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坚守学术诚信,这种平衡对他们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肿瘤防治事业任重道远。通过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肿瘤学界必将涌现更多杰出人才,为攻克癌症这一人类健康难题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期待也相信,年轻一代学者能够接过接力棒,推动中国肿瘤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郝希山院士
中国工程院
我国著名肿瘤学家
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与对外联络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乳腺疾病学会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监事会监事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及《Cancer Biology&Medicine》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