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乳事大咖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主持下,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王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曼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宋彬教授,围绕INAVO120研究等前沿进展,探讨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编者按:随着INAVO120研究的报道,HR+/HER2-晚期乳腺癌(ABC)精准治疗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聚焦PIK3CA突变的精准治疗方案——PI3K抑制剂伊那利塞成功跻身晚期一线治疗,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更多延续生存的希望。该方案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又将如何推动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模式的变革?
本期“乳事大咖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主持下,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王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曼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宋彬教授,围绕INAVO120研究等前沿进展,探讨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上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那利塞开启一线精准治疗新篇章
邵彬教授: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聚在“乳事大咖说”栏目,我们将聚焦“从突变位点到临床策略:PI3K抑制剂的临床价值探索”这一主题展开讨论。2025年ASCO大会公布了INAVO120研究的OS数据,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中位OS达到34.0个月,相较于对照组(27.0个月)延长7个月,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3%(HR 0.67,95%CI:0.48-0.94,P=0.0190);且中位PFS数据也更新至17.2个月,相较于对照组(7.3个月)延长近10个月(HR 0.42,95%CI:0.32-0.55)。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具有PIK3CA突变的患者,不论患者绝经状态、是否有内脏转移、内分泌耐药情况(原发or继发),中位PFS均显示伊那利塞组获益。
INAVO120研究为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完成治疗12个月内复发的PIK3CA突变、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提供了更加强化的三药治疗方案,且有明确的生存获益。王涛教授,您如何评价该研究成果?
王涛教授:正如您所介绍的,这次ASCO大会更新的INAVO120研究数据中,伊那利塞+CDK4/6i+ET三药联合组的中位PFS延长至17个月,OS也超过了30个月,两者均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由此可见,对于INAVO120研究所纳入的此类内分泌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耐药)且携带PIK3CA基因突变的患者,在CDK4/6i+ET的基础上增加PI3Ki确实能够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也强调了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应当遵循“有靶打靶”的重要性。
实际上,携带PIK3CA突变基因的患者,对CDK4/6i+ET标准方案的治疗并不是特别敏感,INAVO120研究中对照组的中位PFS仅有7.3个月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晚期一线治疗(包括早期治疗复发转移或者初诊晚期)的患者,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使患者获得精准治疗、改善预后的机会。
邵彬教授:是的,这些结果体现了对此类晚期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那么李曼教授,您在临床实践中是基于INAVO120试验标准进行患者选择,还是在基因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有其他人群选择和细分的考量?
李曼教授:正如王涛教授方才所阐述,INAVO120研究证实了ET耐药且PIK3CA突变的晚期HR+/HER2-乳腺癌患者接受伊那利塞+CDK4/6i+ET一线治疗能够带来PFS和OS的双重获益。该研究的成功标志着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真正实现了精准治疗的覆盖。接下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在启动一线治疗前就要考虑基因检测。我们中心已经对近100例一线治疗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超过30%的患者存在PIK3CA突变。及时发现这部分患者,能够使其通过伊那利塞+CDK4/6i+ET一线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
当然,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仍有部分医生和患者忽视了早期进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而是在CDK4/6i+ET失败后(即所谓的post-CDK4/6i)方才进行检测。按照目前报道的CAPItello-291研究证据,携带PIK3CA、AKT1、PTEN变异的患者,AKTi联合ET有明确的治疗获益。
因此,总体上我还是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药物治疗选择,一线检测发现PIK3CA突变的患者在CDK4/6i+ET的基础上联合PI3Ki,二线检测发现PAM通路变异的患者则给予AKTi+ET。但接下来的临床实践需要强调及早进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邵彬教授:李曼教授分享的实践经验非常符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当然,临床实践中大家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PI3KI提前至一线治疗应用,若发生PAM通路或旁路的相关耐药,对后续治疗是否会产生影响?马力教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马力教授:INAVO120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无疑为临床实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治疗路径。在CDK4/6i+ET基础上联合PI3Ki,能够实现对PAM、ER、CDK三条关键通路的充分阻断,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全面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数据,有显著的OS获益以及接近翻倍的PFS延长。基于这些结果,临床实践中应当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并积极推行。
针对邵彬教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从post CDK4/6i扩大至post CDK4/6i+PI3Ki的问题,目前尚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从INAVO120研究后续治疗情况和OS阳性结果来看,伊那利塞对后续治疗的影响很小。立足当下的临床实践,临床较为接受的一个基本且朴素的逻辑是“好药先用”。因此,我们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建议一线治疗的患者进行PIK3CA突变检测,以争取得到治疗获益最大化。
邵彬教授:相信随着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这个问题会越来越清晰。宋彬教授,您如何看待INAVO120研究对当前临床实践的影响?
宋彬教授:我认为INAVO120研究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临床研究。PI3K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靶点。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PIK3CA与NOTCH1在某些瘤种中具有预后判断作用,且二者变异存在互斥,显示肿瘤基因突变也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因此,正如马力教授所言,需要从多个维度的治疗来克服耐药性。
INAVO120研究中,K-M曲线在早期即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表明该治疗方案对ER、PAM和CDK通路的三重抑制作用,可能具有克服耐药性的潜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PIK3CA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相对(欧美人群)较高。因此,INAVO120研究对于中国患者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与策略,也为众多携带PIK3CA突变的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获益希望。
下阙·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PI3Ki当前临床实践和未来探索方向
邵彬教授:从刚才几位专家的介绍可见,INAVO120研究中伊那利塞联合CDK4/6i和内分泌治疗,在CDK4/6i未使用人群显示了显著的PFS和OS双重获益。那么,对于CDK4/6i治疗后进展的患者,您如何看待伊那利塞的潜在价值?
王涛教授:INAVO120研究聚焦于ET耐药后的晚期一线治疗,但结合当前临床实践来看,真实世界中有非常多的患者为CDK4/6i经治人群。在INAVO120研究之前,已经有研究探讨了第二代PI3Ki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比如SOLAR-1、BYLieve研究。李曼教授所提的CAPItello-291研究入组患者中有超过一半为CDK4/6i经治人群,在ET基础上联合AKTi卡匹色替可使PIK3CA、AKT1、PTEN变异患者获益。
那么,PI3Ki对CDK4/6i经治患者是否有应用价值?目前INAVO121研究正在开展中,该研究将比较新一代PI3Ki伊那利塞和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用于CDK4/6i经治PIK3CA突变晚期HR+/HER2-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从研究设计的底层逻辑来看,是认可PI3Ki治疗CDK4/6i经治患者的应用价值的,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结果能够提供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此外,也有一些初期的临床研究探讨了PI3Ki联合化疗(如紫杉类)的疗效和安全性,展现了不错的应用潜力,PI3Ki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总之,对于CDK4/6i经治患者,关键在于“有靶打靶,精准选择”,携带可操作基因变异的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精准治疗方案;其余不存在治疗靶点的患者则可使用化疗或抗体偶联药物(ADC)。
邵彬教授:现阶段伊那利塞在ET耐药人群的晚期一线治疗是有明确获益证据的,期待未来INAVO121研究进一步提供CDK4/6i经治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在INAVO120研究及既往报道研究中,PI3Ki存在一定的高血糖不良事件,临床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监测和管理?
李曼教授:从INAVO120研究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极为出色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注意到有一定比例的高血糖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任意级别和3-4级高血糖事件率分别为63.4%和6.8%,提示临床需要对高血糖风险人群进行妥善评估和管理。我们建议采取分层监测、分级管理以及多学科会诊的综合管理策略。
分层监测方面,对于基线时未患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在第1个月每周进行一次空腹血糖(FBG)监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若第2-3月FBG保持正常,可改为每2周一次FBG;若4个月后仍维持正常则可改为每月监测一次。
分级管理即对不同高血糖水平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如FBG<8.9mmol/L的患者无需调整伊那利塞剂量。FBG 8.9-13.9mmol/L的患者可暂停伊那利塞,若7天内可降至8.9mmol/L以下则维持原剂量使用伊那利塞。FBG 13.9-27.8mmol/L的患者则建议通过降糖药物(主要推荐二甲双胍,不建议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降至8.9mmol/L以下则维持原剂量,20天内仍维持高血糖则需降低伊那利塞剂量。部分有糖尿病基础病史的患者甚至可出现超过27.8mmol/L的高血糖合并酮症酸中毒,则应立即停用伊那利塞;短时间可恢复正常水平则降低伊那利塞剂量重启使用,若1个月内仍维持高血糖则永久停药。
此外,我们还需要采取多学科会诊的方式,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共同为糖尿病及高血糖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监测是关键,治疗和预防同样重要,二甲双胍是目前解决伊那利塞相关高血糖的主要药物。
邵彬教授:随着INAVO120研究的成功,伊那利塞将深入影响临床实践并得到广泛应用。除目前已报道的研究成果外,您认为伊那利塞还有哪些探索方向?
马力教授:基于对伊那利塞药物作用靶点、机制及其前期研究基础,我认为未来伊那利塞的探索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其他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应用,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也有一定比例的PIK3CA突变率(约30%),甚至超过了HER2过表达频率。针对这部分特定患者,以伊那利塞联合曲帕双靶为骨架的治疗方案具有探索价值,有望为患者带来疗效更好的治疗选择。此外,三阴性乳腺癌虽PIK3CA突变率较低(约10%),但也接近于BRCA突变率,同样具有临床研究的探索价值。
二是向早期乳腺癌领域拓展。目前,针对HR+/HER2-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存在疗效瓶颈,整体的pCR率较低。若能筛选出PIK3CA突变人群,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伊那利塞,或许能够突破当前的治疗局限,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对于早期中高危患者,目前已有CDK4/6i强化辅助治疗的策略,但PIK3CA突变的存在可能使之产生耐药,因此可能需要联合伊那利塞进行强化辅助治疗。
三是开展多瘤种的探索,PIK3CA突变并非仅存在于乳腺癌患者中,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瘤种中该突变率也较高,一般超过20%,部分甚至接近40%。目前,已有篮子或伞式研究正在探讨不同瘤种的PI3Ki应用价值。
此外,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包括毒副作用的精准管理、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等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优化伊那利塞的临床应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邵彬教授:总体上,伊那利塞有望进一步扩大治疗覆盖人群,并且向早期治疗拓展;而且需要结合基础和转化研究,对耐药机制、生物标志物等有更深入的理解。目前,按照INAVO120研究,伊那利塞主要与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联用。在临床实践中是否可以和其他CDK4/6i联合使用,并且有哪些注意事项?
宋彬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药物间相互作用(DDI)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由于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和副反应存在差异,联合使用时可能导致药效增强、减弱或副作用叠加。目前临床常用的CDK4/6i有哌柏西利、瑞波西利、阿贝西利和国产的达尔西利等。不同药物存在不同的不良事件谱,如骨髓抑制、腹泻、QT间期延长、肝毒性等。在联合用药时需基于患者特征及药物不良事件谱进行个体化考量。
与此同时,临床用药也需要参照药代动力学(PK)数据(尤其是特殊人群用药)。已有小样本研究探索瑞波西利和阿贝西利(各6例)的安全性和PK特征,显示两组均未发生≥3级不良事件或停药事件,且PK特征与临床研究相似。未来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不同CDK4/6i联合伊那利塞的安全性和PK。此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不同靶点和作用机制的药物涌现,近期有研究报道通过阻断不同的分子结合域或表位从而抑制PI3K激活的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希望能够得到最佳的联合治疗方案。
邵彬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使我们对HR+/HER2-乳腺癌精准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PI3Ki伊那利塞开启了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精准治疗的序幕。未来PI3Ki及其他精准治疗方案仍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包括不同方案的联合应用,不同人群、不同治疗场景(从晚期到早期拓展)的探索,以及更加科学合理的毒副作用管理,乃至更多全新机制的药物研发,有望谱写更加多元化的精准治疗篇章,力求使乳腺癌患者取得治疗获益最大化。
.jpg)
邵彬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乳腺中心学术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对于复发、耐药、难治性乳腺癌,不同分型:HER2阳性,三阴性,激素受体阳性,各种转移形式:肝、脑、肺、骨、胸壁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综合治疗及副反应处理。
MD Anderson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委会常委
北京健康促进会肿瘤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监事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分会委员
王涛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内科四病区负责人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
李曼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学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马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北省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学组组长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宋彬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山西白求恩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山西省攀升计划肿瘤耐药机制方向学科带头人
山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防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山西省基层卫生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