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三登顶刊!中肿张力团队提出肺癌ADC免疫联合疗法新范式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1 16:33:04  浏览量:50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8月19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再次迎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团队的重磅成果——OptiTROP-Lung01研究全文发表。这是该团队继2025年4月10日在《自然·医学》发布芦康沙妥珠单抗针对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I期数据、6月5日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公布OptiTROP-Lung03研究更新结果后,第三次以“中国方案”登陆国际顶刊,此次研究首次公布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tagitanlimab)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提示TROP2抗体药物偶联(ADC)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

2025年8月19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再次迎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团队的重磅成果——OptiTROP-Lung01研究全文发表。这是该团队继2025年4月10日在《自然·医学》发布芦康沙妥珠单抗针对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I期数据、6月5日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公布OptiTROP-Lung03研究更新结果后,第三次以“中国方案”登陆国际顶刊,此次研究首次公布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tagitanlimab)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提示TROP2抗体药物偶联(ADC)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
 
 
这项多中心、多队列、开放标签、II期OptiTROP-Lung01研究(NCT 05351788)旨在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TROP2 ADC)联合塔戈利单抗(KL-A167)(抗PD-L1单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入组患者以非随机方式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5mg/kg,Q3W)和塔戈利单抗(1200mg,Q3W)(队列1A,N=40),每三周为一个周期;或芦康沙妥珠单抗(5mg/kg,Q2W)和塔戈利单抗(900mg,Q2W)(队列1B,N=63),每四周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客观缓解率(ORR)。

OptiTROP-Lung01研究覆盖驱动基因阴性全人群,TROP2 ADC联合免疫有望突破现有治疗瓶颈

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一线疗效优异,其中Q2W方案获益更佳
 
此次疗效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5月27日,队列1A和队列1B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3个月和13.0个月。队列1A的40例患者确认的ORR为40.0%,疾病控制率(DCR)为85.0%,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16.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5.4个月。队列1B的63例患者确认的ORR为66.7%,DCR为92.1%,中位DOR和中位PFS皆未达到,6个月PFS 84.2%,12个月PFS率为58.4%。
 
队列1A、1B主要疗效数据
 
不论PD-L1表达、TROP2表达、组织学类型如何,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获益一致
 
在生物标志物分析中,队列1A的PD-L1 TPS<1%、PD-L1 TPS 1%-49%、PD-L1 TPS≥50%患者占比分别为30.0%、32.5%、37.5%。队列1B的对应比例分别为33.3%、30.2%和36.5%。关于TROP2表达情况,队列1A和队列1B的TROP2低表达(H-评分≤200)患者比例分别为52.5%和19.0%,TROP2高表达(H-评分>200)患者比例则分别为47.5%和69.8%。
 
?在PD-L1 TPS<1%的患者中,ORR分别为41.7%和57.1%;在PD-L1 TPS 1%-49%的患者中,ORR分别为38.5%和63.2%;在PD-L1 TPS≥50%的患者中,ORR分别为40.0%、78.3%。分析结果显示,PD-L1 TPS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在TROP2低表达患者中,ORR分别为42.9%和83.3%;在TROP2高表达患者中,ORR分别为36.8%和68.2%。同样地,TROP2表达与客观缓解率之间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
 
组织学分型亚组分析显示,无论非鳞癌或鳞癌患者对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的应答相当。队列1A的非鳞癌、鳞癌患者ORR分别为44.4%和36.4%;队列1B的疗效表现更优,非鳞癌、鳞癌患者ORR分别为64.7%和69.0%。
 
队列1A和队列1B亚组森林图
 
联合方案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单药已知风险谱一致,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方面,队列1A的发生率为42.5%,队列1B为58.7%,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方面,队列1A发生率为25.0%,队列1B为39.7%,主要以皮疹、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未发生irAE导致的死亡。两组队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比例低,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且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总而言之,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安全性可管理,未发生新的安全性信号。
 
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展露锋芒,期待III期研究结果
 
与当前标准治疗相比,无论PD-L1表达水平高低或组织学类型如何,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NSCLC,均初步展示出更优异的疗效。这一联合方案有望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潜在新标准。值得关注的是,采用Q2W方案的队列1B患者中,ORR高达66.7%,且持续缓解时间更长,生存获益更显著,同时耐受性良好。未来III期临床研究将进一步验证TROP2 ADC联合免疫治疗Q2W方案的疗效和获益,为其广泛应用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中国研究者携中国特色创新方案,引领全球肺癌治疗革新突破
 
从4月证实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在经治EGFR突变患者中的卓越疗效,到6月OptiTROP-Lung03研究确立其相比化疗的生存优势,再到此次OptiTROP-Lung01研究再次证实一线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免疫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全人群中取得优异疗效,张力教授团队在短短四个月内,以三项登顶国际顶刊的成果,构建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从后线到一线、从单药到联合、从特定人群到全人群的证据链。这不仅立足中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需求,更以中国原创方案为全球肺癌治疗提供全新思路,推送肺癌治疗格局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演进。
 
张力教授指出:“OptiTROP-Lung01研究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首次证实TROP2 ADC与免疫治疗的巨大协同潜力,更在于它开启了可用于驱动基因阴性全人群患者的全新范式,有望将肺癌一线治疗疗效和获益推向新高度。此外,基于该研究令人鼓舞的研究数据,目前有多项III期研究正在开展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基于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疗法在PD-L1阴性非鳞NSCLC(NCT06711900)、PD-L1阳性NSCLC(NCT06448312)、PD-L1高表达NSCLC(NCT06170788)、鳞状NSCLC(NCT06422143)患者中的疗效和获益。”随着未来更多研究数据的陆续揭晓,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临床地位正悄然发生演变——从最初为“EGFR-TKI耐药患者带来新希望”的治疗选择,稳步向“肺癌治疗的基石性疗法”阔步迈进,其前景值得期待。
 
专家简介
 
张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导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肺癌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方文峰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肿国家重点实验室PI、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人才”
“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洪少东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第四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肺癌领域特聘专家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会研究基金会评审专家
《Lung Cancer》副编辑
中山大学青年拔尖科研人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医学科学家
 
参考文献:Hong,S.,Wang,Q.,Cheng,Y.et al.First-line sacituzumab tirumotecan with tagitanlimab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phase 2 trial.Nat Med(2025).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883-5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