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分享罕见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创新药物及治疗策略探索进展,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分享罕见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创新药物及治疗策略探索进展,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储天晴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血管靶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肺癌学院执行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委员
DIA临床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理事
CSCO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执笔人
肺癌罕见靶点治疗领域创新研发进展解读
储天晴教授:近年来,肺癌罕见靶点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检测技术的持续升级——越来越多新靶点被精准识别,相应的靶向药物也在加速迭代。热门罕见靶点靶向治疗探索进展如下:
ALK——三代ALK-TKI实现长期生存突破
近年,随着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不断迭代更新,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已形成“三代同堂”的治疗格局。其中,CROWN研究最新5年随访数据显示,三代ALK-TKI洛拉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已突破60个月,部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其mPFS有望接近10年,成为该领域的里程碑进展。同时,二代ALK-TKI正逐步向围术期拓展应用,覆盖术后辅助治疗与术前新辅助治疗,进一步拓宽了临床适用场景。
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国产新药与双抗协同发力
针对这一突变类型,多款药物已投入临床应用。国产创新药舒沃替尼已获批相关适应症;双特异性抗体埃万妥单抗(靶向EGFR/MET)的临床数据显示,其联合化疗方案相较于单纯化疗,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疗效更优,目前该方案正推进一线治疗研究。此外,CLN-081等抗体药物及TKI类靶向药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未来患者的治疗选择将更加丰富。
KRAS G12C:进口与国产药物同步上市,联合治疗成主流
目前已有2款进口药物、3款国产药物获批上市,显著提升了国内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该领域研究主要围绕两大方向:一是探索与免疫治疗、SHP2抑制剂、FAK抑制剂、抗EGFR单抗等其他信号通路药物的联合应用;二是扩展靶点覆盖范围,研发针对KRAS G12D、泛KRAS等突变的药物,让更多患者受益。
MET:从突变到扩增/过表达,研究持续深化
目前,已有多款针对MET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上市,除经典的MET exon14跳跃突变外,MET基因扩增(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继发性更为常见)及蛋白过表达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牵头的SACHI研究结果显示,对于EGFR靶向药耐药后出现MET扩增的患者,采用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治疗可显著延长PFS,脑转移患者亦能获益。此外,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ET过表达(尤其是3+)患者在原有靶向药基础上联合MET抑制剂,疗效可获显著提升。
其他靶点:RET、NTRK、ROS1、HER2等多点突破
RET:赛普替尼与普拉替尼已获批上市,新一代抑制剂正针对现有RET抑制剂耐药的靶点展开探索,值得期待;
BRAF V600E:目前,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D+T双靶方案)仍为BRAF V600E突变患者标准治疗方案,对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后治疗策略的探索亦取得了一定进展;
NTRK融合:虽属罕见靶点,但药物拉罗替尼临床数据亮眼,中位总生存期(OS)约达40个月;
ROS1:恩曲替尼对颅内转移的控制效果优于克唑替尼,新一代药物如瑞普替尼、他雷替尼不仅疗效进一步提升,还能覆盖多个耐药位点,增加了ROS1阳性患者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HER2:HER2靶点如今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经典靶点,这一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关键的研发突破。尽管该靶点既往的研发之路充满挑战,未能取得显著进展,但随着首款HER2靶向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的问世,HER2阳性患者终于迎来了有效的治疗武器,为这一靶点的临床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国产HER2靶向治疗领域迎来重磅突破,国产SHR-A1811(瑞康曲妥珠单抗)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其在HER2突变NSCLC患者中的ORR达到74.5%,DCR达到98.9%,中位PFS达到11.5个月,临床优势显著,这一里程碑事件极大提升了HER2 ADC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患者能够切实获益于这一先进治疗手段,也体现了国产创新药在该领域的快速崛起。除了ADC药物,HER2靶向TKI的研发同样进展迅猛,相关HER2-TKI治疗客观缓解率(ORR)可达60%-70%,前景广阔;其中,相关研究发现,既往接受过ADC治疗的患者后续接受TKI治疗ORR仍可达30%-50%,由此启示我们,两者在治疗中并不冲突,而是可以形成互补的治疗武器,为HER2阳性患者带来更广泛的治疗选择。未来如何排兵布阵,使两者在联合或序贯治疗中的展现出最大的临床潜力值得深入探索。
由此可见,在NSCLC罕见靶点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管线可探讨、众多的研究成果可分享,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实实在在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充分印证了罕见靶点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该领域的活力与潜力。
在此必须衷心感谢投身研发的领域同仁及工作者,罕见靶点的研发之路充满挑战,从靶点发现到药物上市,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正是我们广大领域同仁怀揣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坚持深耕这一领域,才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获得治疗希望、改善生存质量。
MDT助力罕见靶点突变NSCLC精准诊疗水平提升
储天晴教授:在肿瘤诊疗领域,无论是Ⅲ期肺癌还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公认的优化诊疗模式。而对于罕见靶点肿瘤患者而言,由于其发病率低、治疗方案复杂,此类患者更需要MDT模式为其“保驾护航”。MDT协作贯穿诊疗全程,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环节:
诊断环节:病理科与放射科“打头阵”
病理科是诊疗的“第一道关口”:罕见靶点本身发生率极低,精准检测是后续诊疗的前提,若缺少这一关键环节,很多患者可能错失针对性治疗机会。因此,病理科医生的专业判断为罕见靶点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是整个诊疗流程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放射科医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放射科则主要负责疗效评估,尤其是在新药临床应用经验尚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影像学手段判断治疗反应,为临床决策和方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
治疗环节:多科室“协同作战”
呼吸科、肿瘤科、放疗科:主导非手术治疗策略制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靶向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手段;
外科:参与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等环节的决策,协助把握手术适应症与切除范围;
药剂科:在药物相互作用监测、不良反应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尤其在联合治疗方案中,能有效降低用药风险、保障用药安全。
全程管理:跨领域支持不可或缺
当治疗过程中出现跨脏器不良反应时,更需要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科室的协同参与。通过MDT模式整合多学科智慧,既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又能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实现治疗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此外,诊疗体系的完善还离不开护理系统与社会支持的力量。专业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程照护管理,而患者联盟等社会组织则在数据收集、医患沟通中发挥独特作用。由于罕见靶点发生率低,单中心研究难以积累足够数据,多中心协作与患者联盟的参与,能为临床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真实世界数据,推动诊疗方案的持续优化。
从科室协作到社会支持,罕见靶点诊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共同目标: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策略,在延长生存周期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生活质量。MDT的核心始终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高效协作,系统优化治疗策略,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维护。随着更多创新药物上市和治疗模式的持续完善,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有望实现进一步改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