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大会主席团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就大会议程设置、肺癌筛查手段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个人见解。
编者按: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大会主席团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就大会议程设置、肺癌筛查手段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个人见解。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委会副会长
肿瘤瞭望:作为大会主席,请您分享下本次大会在日程设置上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韩宝惠教授:2025年肺癌学术大会的内容可谓是精彩纷呈。在执行主席姚煜教授及主席团专家组的数月筹备下,会议设计涵盖主论坛、会前会与会后会,融合专题研讨、挑战赛及创新论坛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现肺癌领域进展。
挑战赛环节聚焦热点学术争议(如免疫单抗与双抗选择策略),通过正反方深度思辨厘清临床决策逻辑。我们希望通过辩论,促进学术观点碰撞与互鉴,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指引,让参会者都能有所收获。
会议还特别设置创新论坛,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担任主席。徐教授作为国际领衔的临床试验首席研究者(PI),其团队在创新药物研发中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报道的成果也备受瞩目。创新论坛旨在激励国内药企聚焦first-in-class赛道,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原研数据与新药,惠及全球患者。
大会主论坛汇聚领域权威,多位专家汇报了肺癌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未来探索:方文涛教授解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治疗最新突破;王洁教授深度剖析EGFR耐药的过去与未来;赵明芳教授探讨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治疗进展;储天晴教授分享罕见靶点研究进展;胡毅教授展示机器人支气管镜在肺结节诊疗中的进展;于金明院士则就肺癌放疗与免疫联合提出系统性方案。这些高水平学术报告彰显了本次大会的专业性与前沿引领性,既体现中国学术声音,又紧密契合本土临床实践需求。
此外,本次大会中正式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该指南基于中国循证医学证据持续修订完善,现场手册供不应求。期待各位同道持续献计献策,推动肺癌诊疗体系优化升级。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分享目前肺癌的早诊和筛查方面有哪些新技术和新进展?
韩宝惠教授:肺癌作为高发高致死疾病,其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至关重要。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首次证实,低剂量螺旋CT较胸部X线可显著提升早期肺癌检出率并降低死亡率,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此后全球筛查体系进入低剂量螺旋CT主导时代,欧洲NELSON研究、德国队列等进一步验证了其在早期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价值。
2013年,我国同步启动本土化探索: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及申康医疗中心资助的上海市胸科医院承担并由韩宝惠教授负责的基于社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共纳入1万例受试者,结果显示23.9%的受试者存在非钙化阳性肺结节(≥5mm),经多学科讨论手术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占总筛查人群的1.5%,属国际中等水平。持续随访后筛查结果提升至2.5例/100人,其中94%为ⅠA或ⅠB期患者,早诊率较对照组提高74%,筛查组五年肺癌死亡率为零,死亡风险较对照组降低20%。后续该成果被纳入《中国肺癌诊疗指南》的筛查路径中。
我们的筛查项目极具中国特色,区别于欧美以吸烟为必选标准,我国纳入大量非吸烟女性,2013年研究中约70%受试者不符合NLST标准。但实际上在我国,非吸烟女性患肺腺癌的比例并不低,这证实非重度吸烟人群通过筛查仍可高效发现早期肺癌。
当前我国肺癌筛查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高效组织筛查工作。政府资金有限,完全依赖免费提供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并不现实。对此,我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1.呼吁各个企业或事业单位,若有条件应为45岁以上人群提供年度低剂量螺旋CT体检。
2.推动筛查工作人工智能化。现有AI技术可辅助解读影像,显著减轻放射科医师工作量并提升读片效率。经AI初筛识别的高风险结节,再组织专家会诊复核,可大幅提高整体筛查效率。
3.进一步浓缩高危人群筛查范围。当前高危因素界定标准存在局限,未来应发展外周血检测技术(如ctDNA甲基化、外泌体分析等)精准筛选高危个体,提升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针对性。
4.需攻克中央型肺癌筛查难题。此类吸烟相关肺癌(好发于主支气管)易被低剂量螺旋CT漏诊。目前正在探索“外周血初筛→呼出气二次筛查→荧光支气管镜确诊”的三阶模式,期待后续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肿瘤瞭望:您认为未来肺癌早筛和诊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韩宝惠教授:肺癌筛查不仅是政府组织的公共卫生项目,更是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即使缺乏政府或单位组织的筛查计划,个体也应主动养成定期接受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健康意识。当前技术发展为自主筛查提供了极大便利,公众可通过专业APP初步评估高危风险,若提示高危则至医疗机构进行血液检测。血液高危因素确认者,应定期接受低剂量螺旋CT筛查,以早期发现并治疗肿瘤。
对于重度吸烟人群,筛查方案需进一步强化。除常规监测外,应结合外周血检测、呼出气分析及中央型肺癌高危评估,必要时行荧光支气管镜检查。国内外均在持续优化筛查策略,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患者依从性、降低检查痛苦。期待未来能构建更完善的个体化筛查体系,推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整合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