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治疗,包括放疗、消融和手术等手段,是全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上,多项研究聚焦于局部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背后仍存在若干问题。《肿瘤瞭望》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内容展开深入分析。
局部治疗,包括放疗、消融和手术等手段,是全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上,多项研究聚焦于局部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背后仍存在若干问题。《肿瘤瞭望》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内容展开深入分析。
NorthStar研究
NorthStar是一项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标准奥希替尼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是否能为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研究纳入初治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先接受6~12周奥希替尼诱导治疗,若最佳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则按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接受标准剂量奥希替尼治疗,另一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等。
NorthStar的研究设计
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奥希替尼组和奥希替尼联合局部治疗组分别入组63例和56例患者,全组患者中,转移病灶数为0~5个、6~10个、≥10个的比例分别为29%、43%和29%,合并胸腔积液者占27%,其他转移类型占14%。在联合治疗组中,58.9%接受放疗,32.1%接受手术,9%同时接受手术与放疗。
结果显示,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7.5个月和25.3个月(HR=0.66,P=0.025)。亚组分析进一步显示:在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患者中,两组中位PFS分别为22.4个月和39.8个月(HR=0.57);在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患者中,分别为11.0个月和19.0个月(HR=0.60);诱导治疗后转移病灶数≤3个的患者中,分别为22.4个月和33.1个月(HR=0.67);转移病灶数>3个的患者中,分别为15.9个月和19.7个月(HR=0.70)。
两组的疗效数据
BrightStar的研究
BrightStar研究旨在评估ALK融合阳性晚期NSCLC患者接受布格替尼诱导治疗后联合局部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纳入初治晚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携带ALK融合基因。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先接受8周布格替尼治疗,之后进行全身评估。未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继续接受布格替尼联合局部治疗:若残留病灶数<3,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局部治疗;若残留病灶数≥3,则由临床医生决定局部治疗范围。
BrightStar研究的研究设计
研究共入组34例患者,中位PFS达到66个月,1年、2年和3年PFS率分别为94%、81%和61%。
全组患者的疗效数据
PTR研究(PTR-1)
PTR研究旨在评估诱导治疗后对原发病灶行手术切除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纳入经组织病理学确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所有患者携带EGFR 19del或21L858R突变。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接受12周阿法替尼诱导治疗,全身评估为非进展者按1:1随机分组:一组继续接受TKI单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原发病灶切除。研究主要终点为2年PFS率。
研究设计
最终,阿法替尼组与手术组各入组36例患者。两组中M1a、M1b和M1c分期患者比例分别为31%vs.33%、8%vs.8%、61%vs.58%;寡转移及转移灶数≤5个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7%和75%。
手术组中,主要病理学缓解率为29.4%,完全病理学缓解率为5.9%。两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15.03个月(HR=0.48,P=0.0313),2年PFS率分别为27.8%和8.3%。在寡转移与多发转移患者中,HR分别为0.40和0.50;在19del与21L858R突变患者中,HR分别为0.60和0.38。
两组的疗效数据
研究思考
尽管上述三项研究显示,联合局部治疗在整体人群中带来生存获益,仍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晚期肺癌是系统性疾病,患者存在多发远处转移以及目前影像不可见的隐匿性转移病灶,是系统性疾病,因此治疗应当以内科系统治疗为主,当患者出现局部病灶失控、主要矛盾为局部矛盾时,可以考虑给予局部治疗。因此,当患者在初诊时存在寡病灶、治疗后存在寡残留以及耐药后出现寡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局部治疗,但在上述几项研究中,疗效评价为非PD的患者即可纳入研究,这就意味着部分患者即使存在多发病灶,甚至病灶数超过10个,仍然可以接受局部治疗。这一措施的合理性存疑。毕竟从临床角度而言,对于多发病灶,哪些病灶存在后续失控风险,临床并不可预测,如果局部治疗的病灶并非后续耐药的病灶,则这样的治疗理论上而言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相应的生存获益。
其次,研究诱导治疗阶段一般为8周以内,靶向治疗的中位起效时间为两个月左右,这就意味着在随机过程中部分患者并未达到最佳疗效,因此,可能有一部分患者并未到达出现寡残留的时间。
此外,部分研究为单臂临床研究。虽然研究报告的中位PFS的估计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历史对照组,但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单臂小样本临床研究对于中位数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由于单臂临床研究样本含量较小,生存曲线呈现阶梯状,在50%累计生存率附近,如果长期未出现终点事件,则生存曲线可呈现“平台期”,此时,单个终点事件的变化则可能导致中位生存时间估算出现巨大变化。第二,通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节点为事件驱动,是预先设计,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不同,单臂临床研究其数据的生存时间并不是事件驱动,因此其数据分析时间往往并非预先设计,而非预设的分析时间节点也会给数据分析带来分析的影响。
因此,对于局部治疗,目前的核心仍然是需要选择真正可以从局部治疗中获益的人群,聚焦于寡病灶,寡残留、寡转移、寡进展的患者。
参考文献:
1.Yasir Y.Elamin,Saumil Gandhi,Mara Antonoff,et al.NorthStar:A 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of osimertinib(OSI)with or without local consolidative therapy(LCT)for metastatic EGFR-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2025 ESMO.Abstract LBA72
2.Elamin Y,et al.BrightStar:LCT With Brigatinib i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Naive ALK-Rearranged Metastatic NSCLC.2025 WCLC OA07.01.
3.Chen,P.-H.et al.Molecular and Early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Primary Tumor Resection Following EGFR TKI in Metastatic NSCLC.2025 WCLC OA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