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8月1日-2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肿瘤放射配体治疗(RLT)的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张永昌教授进一步解读RLT在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8月1日-2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肿瘤放射配体治疗(RLT)的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张永昌教授进一步解读RLT在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张永昌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肺癌新药研发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肺癌靶向及免疫耐药的临床与转化研究
肿瘤瞭望:肿瘤放射配体治疗(RLT)目前已成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前列腺癌等癌种的标准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请您谈一谈RLT在肺癌治疗中的定位,哪些患者群体最可能受益?
张永昌教授:肿瘤放射配体治疗,也称为放射性核素治疗,目前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乃至甲状腺癌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镥-177(177Lu)、碘-131(131I)和钇-90(90Y)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目前全球已有13种RLT药物获批上市。
在肺癌领域,虽然国家政策环境非常支持,但目前尚未有特别突出的RLT产品获批。我认为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这高度依赖于我们能否精准识别有效的治疗靶点。
RLT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视化治疗”(“可视即可治”)的诊疗一体化理念,能够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并实现无创治疗。实现诊疗一体化,意味着诊断与治疗环节需要紧密结合。目前,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湖南省肿瘤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已开展相关研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新靶点,甚至在早期肺结节判别及残留病灶监测方面进行了前沿探索。
综上,对于肺癌患者,RLT未来最可能惠及的人群包括: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肺癌早期复发预警监测的患者;肺结节性质待定的患者等。这些领域都展现了RLT强有力的应用前景,当然也需要更多研究数据提供循证医学支撑。
肿瘤瞭望:您如何看待肿瘤放射配体治疗联合其他疗法用于晚期肺癌治疗的潜力?
张永昌教授:RLT本质上是一种高度靶向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关键在于找到特异性的靶标。这种疗法由靶向配体(抗体/小分子)、连接臂、螯合物和放射性同位素构成,通过静脉注射特异性放射性配体药物,药物特异性结合肿瘤靶细胞膜上的受体,释放细胞毒性辐射诱导DNA链断裂,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
RLT的发展趋势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靶向部分创新,拓展至更广泛的靶点与瘤种,以及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研究。联合治疗旨在提升整体疗效,无疑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认为RLT治疗肺癌的关键,在于能否发现高度特异性的靶点。一旦找到这样的靶点,将可能带来治疗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并为联合治疗探索奠定基础。目前,这一领域仍需大量研究投入。我国国家政策和药企现在非常重视RLT研究工作,已有数十种相关药物处于研发阶段。我相信,未来RLT有可能显著改变现有的临床治疗决策。
肿瘤瞭望:RLT疗法有哪些副作用?RLT辐射对正常组织的潜在风险如何控制?
张永昌教授:从前列腺癌领域应用较成熟的镥-177、碘-131和钇-90积累的临床数据来看,比如参考VISION研究数据,RLT疗法的安全性总体可控。然而,对于RLT的长期副作用以及治疗辐射对患者身边人群(如家属、医护人员)的潜在影响,仍需更长期的观察数据。现有临床试验主要关注患者本身,较少涉及对密切接触者的评估。未来需要通过更多大型III期临床试验来获取相关线索,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和管理策略。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对于具有显著治疗潜力的新方法,我们应以治疗目标为导向,在密切关注安全性的前提下积极接纳。只要副作用可控且疗效前景明确,我们就应当拥抱这种创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