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中国之声丨破局新生!周建娅教授解读首创PD-1/IL-2双抗IBI363在免疫经治晚期NSCLC中的突破性价值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6 15:01:15  浏览量:22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大多数,且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晚期。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问世为NSCLC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特别是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已将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化疗时代的不足5%显著提高至接近20%,现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然而,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仍然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日益凸显,而耐药后的治疗选择不仅缺乏临床共识,现有方案的疗效也亟待提升。

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大多数,且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晚期。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问世为NSCLC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特别是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已将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化疗时代的不足5%显著提高至接近20%,现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然而,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仍然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日益凸显,而耐药后的治疗选择不仅缺乏临床共识,现有方案的疗效也亟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娅教授领衔的肺癌Ⅰ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应运而生。这项研究聚焦于IBI363(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旨在探索其在免疫经治晚期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该研究成果刚刚于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临床科学专题研讨会上重磅发布,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为此,《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周建娅教授就该研究结果进行深度剖析。
 
周建娅教授现场照片
 
摘要号8509:首创新型PD-1/IL-2双特异性抗体IBI363在免疫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
 
IBI363是一款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通过阻断PD-1免疫检查点并顺式激活α-bias IL-2信号通路,使耗竭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恢复活力。该药物有望解决免疫治疗耐药及“冷肿瘤“患者的未满足临床需求。本文报告IBI363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首次人体Ⅰ期多中心研究(NCT05460767)的安全性与疗效结果。
 
研究方法
 
入组经包含PD-(L)1的标准治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分别接受每周(QW)2/10/300/600μg/kg、每两周(Q2W)0.3/0.6/1 mg/kg或每三周(Q3W)1.5/2/3/4 mg/kg的IBI363静脉给药。研究终点包括安全性、研究者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
 
截至2025年4月7日,共入组136例NSCLC患者(中位年龄:61岁),其中67例为鳞癌(sqNSCLC),58例为EGFR野生型腺癌(adenoNSCLC),8例EGFR突变型腺癌,3例其他NSCLC亚型。
 
在至少完成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鳞癌患者中,3 mg/kg剂量组显示出更优的疗效趋势。数据显示,该剂量组确认的ORR为36.7%,中位PFS为9.3个月,DCR为90.0%,中位OS未达到(中位随访11.3个月)(图1)。
 
图1.鳞癌患者疗效分析结果
 
在无驱动基因突变且接受过PD-(L)1治疗的腺癌患者中(至少完成1次基线后评估),3 mg/kg剂量组同样显示出获益优势,其确认ORR为24.0%、DCR为76.0%,中位PFS为5.6个月(图2)。
 
图2.腺癌患者疗效分析结果
 
亚组分析显示,在吸烟者中(腺癌队列),3 mg/kg剂量组观察到的获益更显著,确认ORR为33.3%。值得注意的是,无论PD-L1状态如何,所有患者均观察到令人鼓舞的缓解。其中在3 mg/kg剂量组中,PD-L1 TPS<1%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ORR分别达到46.2%和20.0%。
 
安全性分析显示,整体安全性特征可控。在3 mg/kg剂量组中,≥3级的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43.9%,主要为关节痛和皮疹,仅少数TRAEs导致治疗终止。
 
研究结论
 
IBI363在既往接受PD-(L)1治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及令人鼓舞的持久疗效,尤其在鳞癌亚型患者中更为显著。
 
专家点评
 
肺癌治疗领域正面临着免疫治疗耐药这一关键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团队开展的这项肺癌Ⅰ期多中心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IBI363(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在免疫经治晚期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数据表明,该药物不仅具有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更在传统"冷肿瘤"和免疫耐药人群中取得了突破性疗效,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从作用机制来看,IBI363的创新性体现在其"双管齐下"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其通过阻断PD-1免疫检查点解除免疫抑制,另一方面通过激活α-bias IL-2信号通路解决传统免疫治疗后T细胞耗竭的难题。这种协同作用优势在本研究中得到充分印证。总体上,在136例免疫经治患者中我们观察到显著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即使在TPS<1%的"冷肿瘤"患者中,3 mg/kg剂量组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ORR仍能分别达到46.2%和20.0%,突破了现有免疫治疗的局限。此外,在3 mg/kg剂量组鳞癌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确认ORR为36.7%,DCR为90%,中位PFS达9.3个月),这一数据为后续临床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安全性方面,IBI363表现出可控的毒性谱,其≥3级的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为可管理的关节痛和皮疹,仅少数TRAEs导致治疗终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发现的多个优势人群特征。首先,鳞癌患者的治疗反应显著优于腺癌,这可能与鳞癌特有的肿瘤微环境有关;其次,吸烟患者展现出的ORR获益优势(3 mg/kg剂量组:33.3%),提示烟草暴露可能改变治疗敏感性;最后,在传统免疫治疗难治的TPS<1%患者中,IBI363仍能诱导显著客观缓解(3 mg/kg剂量组鳞癌:46.2%,3 mg/kg剂量组腺癌:20.0%),这一发现为"冷肿瘤"转化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生物标志物线索值得在后续研究中深入探索。
 
当然,作为首次人体研究,我们仍需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策略。但毋庸置疑,IBI363为代表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正在为后免疫时代肺癌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专家简介
 
周建娅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
浙江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烟草病学组委员,医学伦理分会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国家药监总局新药核查专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Sidney Kimmel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主参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