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2025 CLCC丨聚焦肺癌早筛早诊突破与挑战——李为民教授解读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策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29 15:44:38  浏览量:16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6月28-2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肺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办的“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紧扣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的创新战略,聚焦非小细胞肺癌“防筛诊治康”全链路协作管理,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诊疗模式全面升级。

2025年6月28-2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肺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办的“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紧扣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的创新战略,聚焦非小细胞肺癌“防筛诊治康”全链路协作管理,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诊疗模式全面升级。
 
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肺癌仍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对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可以有效提高人群肺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肺癌早期筛查技术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升,显著改善了肺癌患者生存。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接受专访,分享我国肺癌早筛早诊突破性进展及挑战。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李为民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
国家杰出医师
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及临床研究,在Cell、Nature Medicine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转化获批我国第一个肺癌人工智能诊断医疗器械注册证。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肿瘤瞭望:2025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已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且紧扣中国抗癌协会“合纵连横”的创新战略。您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下,本届大会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您对本届大会有何期待?

李为民教授:很高兴参加本届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个人认为,本届大会亮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大会主题中的“整合”展现了当前肺癌诊疗应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而非单纯聚焦于晚期肺癌内科治疗层面,也应包括肺癌早筛早诊、外科治疗及肿瘤综合治疗等领域内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推动肺癌诊疗向精准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第二,本届大会在肺癌早期诊断层面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肺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28.7%,远低于其他瘤种,整体预后不佳。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尽管随着我国肺癌早筛早诊的普及,早期诊断率已由既往19%提升至25%,但仍远低于其他瘤种,导致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治疗,预后较差。其二,近年肺癌领域创新治疗手段飞速发展,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总体疗效仍不佳,长期生存获益有限,导致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之下。由此可见,本届大会对肺癌早筛早诊的高度关注,有望为我们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升肺癌5年生存率奠定基础,提供学术支撑。
 
期待借助本届大会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领域各位专家同仁以”整合”为主线,立足临床实践,聚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全程管理等方面,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多维度推动我国肺癌防治水平达到新高度,为我国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分享下近年我国在肺癌早筛早诊层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我国的肺癌早筛策略相较于国际有何差异?

李为民教授:早诊早治对提升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其中早期筛查为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由于早期肺癌通常缺乏显著或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亟需通过更加精准敏感的前沿技术进行筛查以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
 
目前,肺癌早期筛查仍面临如下难点:首先对于肺癌筛查高危人群的界定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外指南中将50岁以上重度吸烟的人群列为肺癌高危人群,推荐使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进行肺癌筛查。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国外肺癌患者中吸烟比例占比85%左右,而我国肺癌患者中吸烟占比不足半数,加之肺癌发病正逐渐趋于年轻化,我国50岁以下肺癌发病率近40%,由此提示,若单纯采用国外指南推荐筛查标准无法满足我国肺癌筛查需求。
 
基于此差异,我们进一步开展了中国肺癌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除吸烟外,还存在如大气污染、职业暴露、肿瘤家族病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肺癌危险因素。由此可见,亟需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的肺癌高危人群标准,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中建议将肺癌筛查年龄降至40岁,且具有上述任一危险因素者,推荐每年采用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肿瘤瞭望:本届大会,您以“全球视角下肺癌筛查新技术的应用及困境”为题作主题报告,请您结合团队临床实践经验及研究进展谈谈目前肺癌筛查新技术探索层面关键性进展?这些新技术在肺癌早筛早诊临床实践中有何优势?

李为民教授:在肺癌筛查方面,团队重点做了两个技术层面的创新。首先,对LDCT进行了技术更新,即LDCT的薄层扫描(层厚≤1毫米)和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将平扫和各种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的数据系统整合,还原其三维立体的形象,更加直观地发现病变,清晰显示结节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如空泡征、血管集束征),使更小的、更早起的肺结节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帮助医生判断良恶性。
 
其次,在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层面,既往采用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制定的Lung-RADS 2022分类系统,该标准在中国人群的筛查效能较低。准确性仅为56.5%,在后续探索研究中发现,导致准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该标准基于美国患者人群数据,且仅为影像学数据,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对于肺结节良恶性判定,不仅依赖于影像学数据,需根据临床一系列信息检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由此,我们建立了更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阶梯式C-Lung-RADS系统,智能评估肺结节的恶性风险等级(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该系统在第一阶段(Phase 1)自动检出肺结节,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根据密度和大小对肺结节进行初步风险分级;第二阶段(Phase 2)融合影像、临床等信息,精确诊断高危肺结节;第三阶段(Phase 2+),进一步纳入随访结果,建立多模态融合模型,诊断极高危肺结节。并针对不同恶性风险等级的结节制定个性化随访及决策建议,以确保医疗资源合理分配,避免低危患者过度诊疗、极高危患者漏诊误诊。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可以精准锁定筛选出极高危肺结节,确保此类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真正实现肺癌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肿瘤瞭望:目前,早期肺癌的检出和适宜的干预仍是是有望改善肺癌患者整体预后的重要环节。最后,请您谈谈,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为提升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肺癌早筛早诊层面仍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李为民教授:首先,我认为目前肺癌早筛早诊层面最大瓶颈是现阶段绝大多数民众仍缺乏对肺癌的基本认知,往往出现症状后才去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亟需加强科普,提升大众对肺癌早筛重视程度。
 
第二,我国肺癌筛查普及仍面临可及性不佳的问题。尽管通过LDCT加之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使肺癌早期发现比率显著提升,但由于目前肺癌筛查尚未纳入医保,加之少数民族等偏远地区LDCT可及性不佳,导致对于肺癌筛查,大众的积极性仍不强。在此,呼吁我国将LDCT的肺癌筛查纳入国家的筛查计划,检查费用纳入医保报销,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让肺癌筛查惠及更多患者。
 
第三,我国肺癌诊断水平仍存在地区差异,基层医院对肺结节鉴别诊断能力尚未实现同质化。基于此,亟需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师的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医生对肺结节诊断鉴别能力,降低基层医院肺癌误诊漏诊率。
 
第四,目前我国肺癌全程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亟需建立从肺癌高危人群标准、早期筛查、精准诊疗、不良反应管理等多维度的“防筛诊治康”全链条全程管理体系,方能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