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分享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临床实践挑战及未来展望,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2025年8月8~10日,2025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肺癌学术大会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盛大召开。大会以深化肺癌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肺癌领域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能力为目标,为肿瘤科医师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荣幸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分享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临床实践挑战及未来展望,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王志杰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内科胸部肿瘤病区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青拔
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罕见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委
北京整合医学会胸部肿瘤转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The Global 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 Standards Committee of IASLC Committee Member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主编
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JAMA Oncol、Med、Nat Commun、Sci Adv及Cell Rep Med等等杂志发表论文。
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等。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未满足临床需求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作为肺癌中极具侵袭性的亚型,其恶性程度高、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进展迅速,始终是临床治疗领域的难点。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ES-SCLC的一线治疗格局已发生显著改变,含铂化疗联合PD-1/PD-L1单抗方案已成为ES-SCLC标准一线治疗选择,并取得了较以往更优的临床数据。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平均仅约5个月,仍不理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靶向治疗所能达到的疗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基于此,王教授指出ES-SCLC领域仍存在多个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第一,一线治疗疗效亟待突破。未来需聚焦优势人群的精准选择,通过治疗方案的强化优化进一步提升疗效。例如,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基础上,探索联合安罗替尼等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治疗手段的临床潜力以及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同步或序贯局部放疗的应用价值,这些策略均有望进一步改善一线治疗的临床疗效。
第二,维持治疗阶段的疗效延长是关键挑战。如何延长患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后的疾病控制时间,与患者整体生存获益直接相关。如2025年ASCO公布的IMforte研究数据显示,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用于维持治疗显著改善了ES-SCLC生存期;此外,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局部放疗等策略,也在研究中证实能一定程度延长了患者维持治疗时间,延长患者PFS时间同时,为进一步转化为总生存期(OS)获益提供了可能。
第三,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体系尚未成熟。与NSCLC较完善的分子分型体系相比,ES-SCLC的分子分型研究虽取得进展,但临床转化仍存在瓶颈。目前已有的基于RNA测序(RNA-seq)的分子分型、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型分型及国内学者提出的蛋白质组学分型等,虽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针对性提升疗效的潜力,但不同分型间存在人群重叠且界定标准存在差异,未来哪种分型体系更适合临床实践,仍是亟待明确的临床需求。
第四,对ES-SCLC分子生物学行为解析仍待深入。王教授强调,只有深入阐明ES-SCLC的核心生物学特征,才能为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因此,加强基础研究以揭示其恶性进展机制,是推动临床治疗突破的根本前提。
第五,人工智能(AI)在诊疗全流程中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针对ES-SCLC这种生物学行为极差的肿瘤,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更早期的精准诊断、优化诊疗流程,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例如,基于AI开展范式化研究、设计虚拟临床试验等创新模式,有望为ES-SCLC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开辟新路径。
王教授表示,上述挑战既是临床亟待攻克的难点,也是未来ES-SCLC研究的重点方向,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有望逐步改善ES-SCLC的诊疗结局。
未来ES-SCLC诊疗领域发展趋势
在新药研发领域,多元化的药物管线为ES-SCLC治疗带来了新希望。除了免疫治疗的持续突破外,多种新型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潜力。其中,DLL3等靶点的T细胞衔接器类抗体药物如双抗、三抗等,表现尤为突出,这类药物在ES-SCLC后线治疗(包括二线治疗)中已呈现出优异的疗效数据。与传统化疗相比,此类药物不仅存在联合应用的探索空间,更能通过精准定位获益人群,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以B7-H3为靶点的ADC药物在ES-SCLC领域的初期研究数据令人鼓舞,目前部分研究中心已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我们期待这类药物能成为传统化疗的升级替代方案,通过更精准的靶向递送机制,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在生物学机制研究层面,技术创新正推动我们对ES-SCLC的认知不断深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空间组学技术(包括空间转录组学、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成熟应用,为解析ES-SCLC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技术能够精准捕捉肿瘤细胞与微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关联,揭示肿瘤异质性的空间维度特征。
王教授指出,预计未来这类基础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对肿瘤微环境、耐药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解析,有望发现更多潜在治疗靶点,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助力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闭环,最终为ES-SCL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