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
肺癌早筛早诊是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在全球肺癌防治领域,我国正从“跟跑者”向“引领者”加速迈进,探索出一条适配中国国情的创新路径。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杨达伟教授围绕“肺癌早筛早诊:中国突破、技术赋能与全球经验分享”展开探讨,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大会现场
开幕式——聚全球智慧,以多元力量变革肺癌防治
2025年9月6日,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5)开幕式全体会议盛大召开,本场会议以“通过社会进步变革肺癌防治”为主题,为全球肺癌防治领域的交流协作与创新发展拉开崭新序幕。
主席致辞
大会主席、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NoemíReguart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Isabelle Opitz教授,意大利费德里科二世大学Umberto Malapelle教授,爱尔兰博蒙特RCSI癌症中心Jarushka Naidoo教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席、Paul Van Schil教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首席执行官Karen Kelly教授依次上台致开幕辞,对全球胸部肿瘤领域参会同仁致以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强调WCLC作为全球领先多学科肿瘤学盛会的使命价值,呼吁通过国际协作推动肺癌诊疗前沿进展落地,惠及更多患者。
IASLC杰出贡献奖(IASLC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颁奖仪式
IASLC杰出贡献奖(IASLC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得主重磅揭晓。肺癌领域顶尖科学家Sanja Dacic教授、Pasi A.Jänne教授、Solange Peters教授、Witold Rzyman教授分别荣获Mary J.Matthews病理学/转化研究奖、Adi F.Gazdar IASLC荣誉奖、Paul A.Bunn,Jr.科学奖、Joseph W.Cullen预防/早期筛查奖,这些获奖者在肺癌病理、转化研究、科学探索以及预防和早期检测等不同领域贡献卓越,为推动肺癌研究与防治事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此举不仅传递了行业对深耕者的敬意,更加激发了全球同领域仁持续投身肺癌防治事业的热情。
Adi F.Gazdar IASLC荣誉奖得主Pasi A.Jänne教授
Paul A.Bunn,Jr.科学奖得主Solange Peters教授
Mary J.Matthews病理学/转化研究奖得主Sanja Dacic教授
Joseph W.Cullen预防/早期筛查奖得主Witold Rzyman教授
圆桌讨论会——肺癌早筛早诊的技术赋能与实践挑战
我国肺癌早筛早诊的突破性进展与面临的主要挑战
白春学教授表示,相较于国际,我国在肺癌早筛早诊层面取得了多项适应中国国情的突破性进展。在筛查途径与付费模式上,国际肺癌筛查多依赖国家政府机构付费推动,而我国形成了更丰富的多途径筛查模式,即便缺乏国家医保等付费支持,部分人群因充分认知筛查重要性会主动参与;同时我国筛查费用显著低于国际水平,以低剂量螺旋CT(LDCT)为例,美国单次检查约1000美元,我国仅需170元左右人民币,较低的费用负担进一步拓宽了筛查覆盖面。
在经验积累与体系建设方面,2014年,其团队牵头制定了《亚太肺结节评估指南》,与此同时我国制定国首个《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在全国建立1100多家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筛查意识得到普遍认可,有效推动全国肺癌筛查工作。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2014年至今,医院肺结节手术年度数量从1000余例增长至15000余例,增幅达15倍;患者获益同步提升,术前筛查评价误判率极低,普通医生操作误判率不超过10%,团队整体误判率可降至2%以下;且因肺癌早筛早诊普及,早期肺癌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仅50岁,术后3天即可出院,1个月后恢复工作,能继续为家庭和国家贡献10年以上,还省去后续靶向治疗、化疗、放疗等高额费用;目前该院肺癌手术患者中,早期肺癌或原位癌阶段占比超60%,这部分患者10年存活概率甚至治愈概率可达92%。
综合来看,我国肺癌早筛早诊通过创新多途径筛查模式、显著降低费用负担、完善指南体系与分中心网络,已探索出高度适配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实减轻患者诊疗痛苦与经济压力,延长生存时间,提升整体生存获益。
AI、影像组学与液体活检在肺癌早筛的应用价值及与LDCT的协同作用
杨达伟教授指出,在本届世界肺癌大会上,AI与液体活检技术地位极高。9月5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分期及预后因素委员会专委会上,讨论了肺癌TNM分期(第10版)更新事宜,主要更新亮点是在TNM分期模式中将加入“B”(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因素,该分期依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组织全球130多个国家、入组近75000例涵盖早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研究数据,其中明确AI在影像领域的应用已非常成熟。
回顾个人经历,杨达伟教授表示,20余年前加入白春学教授团队时,白教授便布置“利用CT影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早期肺结节筛查”的研究任务。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及在CAALC内部基层医院的推广,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可实现全流程管理的肺结节筛查AI模型。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四大慢病重大专项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宋元林主任牵头的“肺结节人工智能精准甄别技术研发”重大项目成功立项,这一成果离不开白教授多年指导。
当前肺癌筛查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管理LDCT筛查出的近1亿甚至接近2亿的肺结节患者。杨达伟教授期待未来通过AI模型辅助基层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实现与三级医院的精准转诊,结合多学科团队的规范化全程管理与甄别诊断,既能大幅降低医疗成本,又能服务更多患者人群,践行团队“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的理念。
白春学教授补充道,这些技术对患者益处显著。在“IASLC-CSCO-CAALC联合研讨会”的病例分享中,一位49岁女性患者2015至2020年间于国内外多家医院就诊,因右上8毫米、左下5毫米的肺结节,均未被建议手术。前来我院就诊经分析后实施手术,结果显示右上肺为浸润性腺癌,左下肺为微浸润性腺癌。术后5年,患者每年随访状况良好,无复发转移迹象,若后续5年保持稳定,几乎可彻底根治。这类病例在其门诊十分常见,每日接诊的肺结节患者中,90%结节直径在10毫米以下,部分仅4~5毫米,每年为数百例此类患者确定手术方案,且这些患者都有根治可能,足见技术对患者的积极作用。
白春学教授强调,我国在肺癌早筛领域并非落后于国外,反而更为先进。若相关技术能广泛普及,患者临床获益将显著提升。当前肺癌5年存活率不足20%,而团队目标是将早期肺癌患者10年存活甚至根治的概率提升至92%,这是巨大突破。从患者获益角度看,我国已远超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仍聚焦5年存活率,我国则更关注10年存活率与根治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他同时呼吁,未来肺癌诊疗学术会议应纳入患者群体,聆听其切实需求。他相信早诊早治理念会得到98%患者的积极认可,相较于晚期肺癌依靠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5年存活率提升有限的现状,早诊早治带来的获益更为显著。期待未来将AI等创新技术与肺癌筛查更好融合,惠及更多患者。
“元宇宙医学”对肺癌筛查全流程管理的赋能作用
杨达伟教授介绍,元宇宙医学的相关创新构想,早在三年前就已在白春学教授团队中萌生。2022年,在上海,由白春学教授牵头正式成立全球首个元宇宙医学联盟及元宇宙医学协会。经过近两年前期工作积累,依托上海市呼吸物联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结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复旦大学哲学院等具备元宇宙教学研究基础的高校团队,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阵容。在医学领域,针对基层医生教学,近期公布了以白春学教授为原型打造的全球首个数字医生“BAIMGPT”,能实现与一线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无缝对接交流。
在本届大会上,团队通过壁报展示了基于“BAIMGPT”辅助管理肺结节的200例临床患者应用结果,这是全球首个通过相关技术辅助管理肺结节的临床研究,得到大会支持。未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二期临床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展示区,会呈现元宇宙原型、元宇宙机器人及元宇宙产学研多方式融合的产品,欢迎领域同仁前往现场演示中心,体验元宇宙医学及未来就医模式。
白春学教授通俗解释道,元宇宙医学就是用元宇宙技术辅助医生诊断、开展治疗及管理患者,其主要优势有三:一是物联网医学为服务患者提供新机会;二是在元宇宙场景中,大众接受领域知名专家医疗服务不再困难;三是通过充分结合人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保障医疗和大健康的最佳工具。
我国肺癌筛查项目落地的主要障碍与高危人群筛查参与率提升策略
杨达伟教授表示,我国是烟草大国,且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上升10个百分点,肺癌发病率可能相应上升,面对这样的人群及环境情况,LDCT无疑是当前首选的高效肺癌筛查方法。在白教授团队中,还将循环异常细胞检测、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融入肺癌筛查,这些技术未来是否能纳入医保尚不确定,但目前医保对创新技术与临床医生的交互应用愈发重视,其中加强临床医生运用新技术的技能、深化对疾病的全新理解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患者也十分看重人工智能在诊疗过程中的实践应用。目前白春学教授在门诊中已实践“人机MGPT”的全新医疗模式,也希望未来能获得政府及相关机构支持。同时,在当前重大专项项目中,不仅有流行病学专家参与,还会结合大气污染颗粒度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型;此外,一线临床的放射科、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呼吸科、病理科医生会共同组建多学科团队(MDT),助力肺癌早期精准诊断。
此外,由白春学教授牵头成立的“AI+肺癌防治中心”将于近期成立,通过“人工智能+临床诊疗”的全新模式,更好推进国内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工作。
白春学教授指出,现阶段我国在推动肺癌筛查项目落地层面主要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大众对筛查的认知不足,二是筛查尚未得到医保支持。
从大众认知来看,尽管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倡导肺癌筛查已超12年,但仍有部分人群对筛查认知有限,甚至一些医院医生、体检中心人员在学术层面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明确将肺癌筛查重要性传递给患者或群众,导致大众参与筛查的积极性不高。若能明确告知吸烟人群、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可彻底改变当前肺癌5年存活率不足20%的现状,让患者有机会存活10年以上甚至彻底治愈,无需承受晚期肺癌所需的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痛苦与负担,相信大众参与肺癌筛查的意愿会显著提升。
从医保层面来看,虽然筛查费用不算高昂,但对部分低收入群体仍是现实压力。这类人群往往对医疗问题重视度不足,更依赖国家提供免费服务。若我国能将肺癌筛查纳入医保范畴,有望为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群众提供更多接受筛查的机会,进而实现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中国肺癌诊疗可向全球分享的独特经验
白春学教授认为,中国在肺癌诊疗领域积累的独特经验,可从治疗与早诊早筛两方面与全球分享,且后者更具中国特色与领先性。
在治疗层面,中国学者虽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联合治疗及药物研发上取得一定进展,能通过二级、三级创新解决“不被卡脖子”问题并降低我国患者治疗费用,但从创新维度看,“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尚缺乏创新靶点、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等核心突破。
相比之下,中国在肺癌早期诊断与筛查领域的探索更具独特性与领先性,尤其体现在物联网医学与元宇宙医学的创新应用上:
一是物联网医学的先发优势。LDCT筛查虽在国外较早开展,但物联网医学的提出与应用,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物联网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于1999年首次提出,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大特征。其团队于2008年率先提出物联网医学的概念,为肺癌早筛早诊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
二是元宇宙医学的引领突破。2022年2月18日,团队牵头成立全球首个元宇宙医学联盟及元宇宙医学协会,随即相关共识指南发表,被广泛引用数百次,引发广泛关注。由此,元宇宙医学协会吸引了美国、欧洲等在科技与医学领域极具权威的研究者加入,进一步扩大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元宇宙医学不仅适用于患者,也能为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真正践行“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的愿景。未来,团队将持续引领领域发展,为全球肺癌诊疗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专家简介
白春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现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国际元宇宙医学协会(https://www.iamm.org.cn)主席,《Clinical e-Health》和《元宇宙医学》杂志主编、Frontiers in Medicine呼吸主编和AJRCCM等编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等支持,牵头亚太肺结节指南等国内外共识指南30项,获批专利50项,研发成功GPT(获批注册商标7项,全球首个专家本人知识库医学数字人GPT)和HZ肺结节和OSA评估管理一体机,发表论著700篇,IF>1800,引用2.2万次,h-指数60,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编《未来已来-我们需要的元宇宙医学》、《物联网医学》、《现代呼吸病学》、《Health 4.0》等中英文专著12部
杨达伟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上海呼吸物联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物联网医学研究室副主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预防、筛查和早期检测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支持,牵头国际元宇宙医学指南等国内外共识指南7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著134篇,其中SCI期刊68篇,IF>500,引用>2000次,h-指数25,在国内首先开设元宇宙医学课程(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