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中国之声丨王杰松教授:iPET-NCCN-IPI模型有望优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10/23 11:15:12  浏览量:144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柏林隆重举行,肿瘤学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科研盛放。其中,血液学领域研究涵盖了多个令人瞩目的前沿方向:从深入探究CAR-T耐药机制的奥秘,为攻克这一治疗难题寻找新的突破口;到双靶点疗法的创新探索,有望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再到多发性骨髓瘤精准停药研究,为患者实现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希望;以及单细胞图谱的绘制,为深入理解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研究无一不彰显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也为血液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了更好地聚焦血液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期现场邀请到福建省肿瘤医院王杰松教授从专业角度,剖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同时对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行业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编者按: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柏林隆重举行,肿瘤学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科研盛放。其中,血液学领域研究涵盖了多个令人瞩目的前沿方向:从深入探究CAR-T耐药机制的奥秘,为攻克这一治疗难题寻找新的突破口;到双靶点疗法的创新探索,有望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再到多发性骨髓瘤精准停药研究,为患者实现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希望;以及单细胞图谱的绘制,为深入理解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研究无一不彰显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也为血液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了更好地聚焦血液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期现场邀请到福建省肿瘤医院王杰松教授从专业角度,剖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同时对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行业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1243MO:整合中期18F-FDG PET-CT分析和NCCN-IPI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风险分层: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Q1
本研究将中期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iNCCN-IPI)与PET-CT生物标志物整合构建iPET-NCCN-IPI模型。请您分享一下,相较于传统仅依赖Deauville评分(DS)的预后评估方式,该研究有何重要发现?

王杰松教授: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在完成4个周期治疗后的中期预后分层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Lugano评价标准,该标准主要基于18F-FDG PET-CT的5分法(即Deauville 5分法)制定。然而,该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假阳性率相对较高。
 
基于此,我们整合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中期PET-CT参数,包括Deauville评分(DS)、总病灶糖酵解变化量(ΔTL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变化量(ΔSUVmax)以及中期腹部残留病灶(iARD),形成了全新的iPET-NCCN-IPI模型预后评估体系。
 
与单独采用Deauville 5分法或NCCN-IPI相比,该模型能更精准地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中期预后分层。例如,依据该模型判定为低危的患者,其预后情况相较于采用5分法评估为1-3分(通常为CR患者)更好;而该模型定义的高危患者,其预后差于Deauville 5分法评分为4~5分的患者。
 
Q2
若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将Deauville评分(DS)等于3的患者重新划分为高危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处理?是否建议加强治疗?

王杰松教授:对于DS评分为3的患者,按照当前常规认知通常属于CR群体,但本研究模型显示,这部分患者中有超过半数会被定义为高危患者。从生存曲线分析来看,被模型判定为高危的患者,其预后确实较低危患者更差。因此,本模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能够对DS评分为3的患者进行重新分层,进一步区分为高危和低危两个亚组。
 
对于经模型判定为高危的患者,本研究结果表明其预后不佳。然而,就目前研究结果而言,是否可据此对这类高危患者加强治疗,尚不够成熟。原因在于,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难以完全避免数据偏倚的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验证本模型的适用性及方法学性能。若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仍能获得一致结果,届时则可考虑对这部分高危患者加强后线治疗或采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根据患者的分子分型添加小分子靶向药物,或提前介入双特异性抗体或CAR-T等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使原本无法治愈的患者获得治愈机会,这也是我们后续的研究方向。
 
Q3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该模型的实用程度如何?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它以最大化应用?

王杰松教授: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所采用的主要参数包括:中期PET-CT参数,包括Deauville评分(DS)、总病灶糖酵解变化量(ΔTL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变化量(ΔSUVmax)以及中期腹部残留病灶(iARD);同时结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这些指数均为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且无需额外检测的指标,因此基于该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易于开展和实施。
 
此外,若融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开展二代测序或分子检测等技术,并与当前iPET-NCCN-IPI模型相结合,可能进一步优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风险分层。然而,ctDNA、二代测序等目前尚未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广泛开展,且纳入该指标势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本研究模型所采用的指标在常规医疗中心均可开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Q4
结合研究结果,您如何看待这种创新模型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影响?您认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哪些方向?

王杰松教授:我们下一步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以此验证本模型在风险分层中的泛化性能。若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证实,该模型能够精准、有效地实现预后分层,那么在未来临床实践中,有望依据该模型提前对预后不良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这一模型也可为适应性治疗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助力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

研究摘要

背景
 
中期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作用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整合中期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iNCCN-IPI)和PET-CT生物标志物的预后模型,以优化风险分层。
 
方法
 
本研究对来自中国三家医疗机构的418例DLBCL患者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评估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中期PET-CT参数,包括Deauville评分(DS)、总病灶糖酵解变化量(ΔTL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变化量(ΔSUVmax)以及中期腹部残留病灶(iARD)。通过Cox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利用自助抽样法(Bootstrap Resampling)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名为iPET-NCCN-IPI的新型模型。
 
结果
 
多因素分析证实,ΔTLG、iNCCN-IPI、iARD和ΔSUVmax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iPET-NCCN-IPI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两个不同的风险组,两组患者的生存结局存在显著差异。验证结果显示,与Deauville评分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预后准确性,尤其在解决DS 3类患者的预后不确定性方面表现突出。
 
结论
 
iPET-NCCN-IPI模型结合了代谢和临床生物标志物,提高了DLBCL的风险分层效果,在识别高危患者方面优于传统的DS评分。该工具可能有助于优化中期治疗决策,实现治疗策略的个性化。
 
王杰松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七党支部书记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
福建省肿瘤医院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执行主任
福建省肿瘤医院大内科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细胞治疗规范化研究协作组副主任
福建省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肿瘤临床》、Discover Oncology、BMC等杂志审稿人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