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头颈圆桌论坛探讨2025 ESMO大会国际前沿进展,从全球头颈肿瘤诊疗新趋势到聚焦中国研究者的5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研究探索,涵盖头颈肿瘤多种亚部位,并涉及免疫相关多模式治疗及术后优化策略。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及季冬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平教授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觅教授四位专家,结合领域热点和中国实践展开深入交流与解读。
引言:本次头颈圆桌论坛探讨2025 ESMO大会国际前沿进展,从全球头颈肿瘤诊疗新趋势到聚焦中国研究者的5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研究探索,涵盖头颈肿瘤多种亚部位,并涉及免疫相关多模式治疗及术后优化策略。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及季冬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平教授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觅教授四位专家,结合领域热点和中国实践展开深入交流与解读。
Part1
致辞环节:齐聚柏林,共话免疫前沿
在2025年ESMO头颈圆桌论坛开场致辞中,胡超苏教授欢迎与会专家齐聚柏林,并介绍会议聚焦免疫治疗及其联合策略的临床进展与转化,并深入探讨如何从一线治疗到维持阶段,在不同瘤种与治疗阶段实现更持久的患者获益。并且,强调免疫治疗正在重塑肿瘤治疗格局,期待大会推动创新合作与学术交流。
Part2
2025 ESMO头颈肿瘤专场概览:发现趋势,盘点硕果
胡超苏教授介绍2025 ESMO大会头颈肿瘤专场概览:
1、专场设置:主要包括5个头颈肿瘤专场,即2个Proffered paper session和1个Mini oral session,此外还有MDT和Educational session。
2、研究成果:本年度头颈肿瘤领域共收录摘要122篇,其中包括LBA 2篇,Oral 6篇,Mini Oral 9篇,Poster 105篇。
3、研究热点:
(1)免疫治疗相关:免疫围术期(新辅助/辅助,根据新辅助免疫响应效果行辅助适应性治疗)、免疫联合(联合靶向治疗如EGFR/LAG3/TIM3/TIGIT/RET/CD47/Nectin-4)、免疫耐药(如PI3K/MET新机制联合)。
(2)放疗相关:治疗模式探索[如免疫全程(诱导+同步+维持)+放疗、免疫夹心(诱导+维持)+放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术后辅助放化疗维持)]、降阶治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预防放疗减量)、增效治疗(系统治疗中局部放疗联合免疫/同步放化疗后的辅助化疗)。
(3)手术相关:器官功能保留(如下颌骨/喉保留)及手术降阶(如皮瓣修复免除)。
(4)生活质量相关:监测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智能移动应用探索。
替雷利珠单抗在2025 ESMO大会头颈领域也成果颇丰,总计发布了5篇Pilot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了替雷利珠单抗在局晚期头颈肿瘤的联合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放疗)中的优异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同时实现了令人满意的器官保留率,并降低了手术复杂度及实现了降阶治疗。
2025 ESMO替雷利珠单抗在头颈肿瘤的研究汇总
Part3
头颈圆桌论坛:立足中国实践,多维视角深入解读免疫治疗价值
一、2025年ESMO大会头颈肿瘤领域值得关注的前沿进展
胡超苏教授从放疗科视角总结,2025年ESMO头颈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方向。首先,在放疗联合模式探索方面,针对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系统治疗与放疗联合被广泛应用,目前正积极尝试多种免疫与放疗的联合模式,如免疫全程(诱导+同步+维持)联合放疗、免疫夹心(诱导+维持)联合放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以及术后辅助放化疗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其次,放疗降阶治疗也是重要方向之一。同步放化疗虽然是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标准方案,但远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JCOG1912(1322O)III期研究比较减量预防照射40Gy与标准预防照射56Gy(SIB56)发现,减量并不优于标准方案,建议仍以56Gy(SIB56)为标准预防照射。此结果提示,放疗剂量的降低需要更加谨慎,适宜的人群和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放疗增效治疗也逐渐受到关注。针对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放疗联合系统治疗初见成效。KEYNOTE-717(1328MO)II期研究显示,局部大分割放疗联合免疫ORR达到35%,高于单纯免疫组的22%,虽两组中位DoR和中位OS无统计学差异,但提示局部放疗作为“原位疫苗”有望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季冬梅教授从内科视角总结头颈肿瘤发展的三大方向:首先,免疫治疗介入时机提前,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已经是成熟的一线标准治疗,免疫治疗也在不断提前,目前探索的热点是局晚期人群的围术期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联合放疗,本次ESMO大会头颈领域也有多项研究报道在局晚期头颈鳞癌显示出免疫治疗的优异疗效,如NeoSPOT研究,一项中国多中心、大样本、单臂Ⅱ期研究,纳入初治III-IV期可切除局晚期口腔/口咽癌患者196例,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2周期,术后根据高危因素辅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后序贯替雷利珠单抗,结果显示MPR:55.1%,pCR:41.0%。1年EFS为87.7%,1年OS为94.8%,≥3级AE仅4.2%。其次,随着免疫治疗普及,免疫耐药后如何开展后线治疗成为新的挑战。免疫耐药后治疗选择是今年ESMO头颈领域重要探索方向之一。针对既往免疫治疗失败的R/M HNSCC患者,BURAN(LBA48)、OrigAMI-4(1327MO)等探索了PI3K抑制剂、MET抑制剂等多机制新药联合方案,均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为耐药人群的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此外,创新靶点的探索持续升温,免疫治疗作为头颈鳞癌的治疗基石,多项创新靶点和免疫联合方案探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ASPEN-03/04研究(1323MO/1324MO)、Ⅱ期研究(1325MO)、SKYSCRAPER-09(1348MO)及EVE-202(1329MO)等研究分别探索了免疫联合CD47,LAG3/TIM3、TIGIT、Nectin-4 ADC等靶点一线治疗R/M HNSCC,但未取得满意结果,期待有更多的创新靶点在头颈肿瘤上开花结果。
二、本次ESMO大会中5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刘平教授介绍5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研究概况,研究集中探索了局晚期头颈肿瘤的免疫治疗,包括围术期免疫治疗,免疫联合放疗全程治疗,整体都表现出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
1385P:在高危局晚期鼻咽癌领域,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邱素芳教授团队设计了免疫全程治疗模式,靶免(替雷利珠单抗+尼妥珠单抗)联合GP方案进行诱导治疗,再加同步放疗+靶免治疗后用单免维持。14例可评估患者中,CR 6例,PR 7例,SD 1例。ORR:93%(13/14),CR:43%(6/14),靶免联合的全程模式在高危LA-NPC初步显示良好的疗效,安全可控。
1343P:北大口腔医院的张杰教授团队报道了NeoSPOT研究,一项II期随机对照研究评估免疫围术期治疗局晚期口腔/口咽癌患者的效果,研究入组了156例口腔癌和40例口咽癌患者,2周期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术后根据高危因素辅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后序贯替雷利珠单抗。ORR达到73.6%、MPR 55.1%,pCR高达41%。1年EFS率和OS率分别达到87.7%和94.8%,且治疗的安全性良好,≥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仅4.2%,为围术期免疫治疗再添有力证据。
1335P: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学奎教授团队的研究针对III-IVB期口腔鳞癌患者,采用3周期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多西他赛+顺铂方案,实现了全部23例患者下颌骨完整保留率100%和R0切除率100%,pCR达56.5%,MPR高达78.3%,显示出极高的保下颌率和病理缓解率,是新辅助免疫治疗助力患者实现器官保留的重要支持证据。
1344P: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宋明教授团队的研究则探索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手术降阶治疗。研究方案采用2周期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顺铂+nab-P治疗局晚期舌鳞癌,不仅R0切除率100%,同时89.7%的患者获得手术范围缩小,超半数(16/29)原计划需皮瓣修复的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免除,MPR与pCR分别达到58.6%与31.0%。研究结果表明,替雷利珠单抗的新辅助强效缩瘤,帮助降低后续手术复杂度和实现手术降阶治疗。
1465eTiP: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罗瑞华教授团队的研究对局晚期喉/下咽癌的器官保留效果进行探索,新辅助替雷利珠单抗+化疗,经MDT讨论决策适应性手术/放疗/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的喉保留率,研究正在进行中,期待后续结果。
这5项替雷利珠单抗相关前瞻性临床试验涵盖了鼻咽、口腔、喉、下咽及舌部等多个亚瘤种,充分展现了围术期免疫治疗在提升病理缓解、器官功能保留和手术降阶方面的价值。这些研究的突破,有望切实改变局晚期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为头颈肿瘤领域的免疫治疗带来更多支持证据。
三、局晚期头颈鳞癌辅助阶段免疫治疗的价值
季冬梅教授指出,辅助免疫治疗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降低复发转移率”和“延长无病生存”,并且这一点已在关键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具体来看,辅助免疫在远处转移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EFS也显著延长。例如,KEYNOTE-689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免疫组相比对照组,EFS的改善主要来自远处转移发生率的降低,而不是局部控制率的提升,这也是辅助阶段长期使用免疫治疗带来的益处;而传统辅助放化疗主要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远处转移的控制相对较弱。此外,辅助免疫通过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能够将远处转移风险降低约25%(根据CheckMate 714研究亚组分析)。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切缘阳性、淋巴结外侵犯或HPV阴性等传统辅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辅助免疫的优势更加明显,复发风险降低幅度可达30%以上。
与此同时,辅助免疫治疗不仅带来生存获益,还在“毒性管理”和“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上解决了传统治疗的难题。首先,安全性优于传统辅助治疗,传统辅助放化疗的3-4级毒性(如严重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等)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而KEYNOTE-689研究显示免疫组在多个≥3级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率更低,患者耐受性更好。辅助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新辅助免疫响应的肿瘤缓解情况以及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CPS评分)、ctDNA动态监测和HPV状态等]进行精准筛选,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分层。
四、免疫联合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管理挑战及临床管理策略
杨觅教授指出,从目前的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来看,免疫治疗整体的安全性较好,但随着多种联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让医生更加关注不良反应的管理策略。
首先,不良反应管理的核心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毒性叠加效应,放化疗本身易导致口腔黏膜炎、吞咽困难、皮肤损伤等局部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疲劳等全身反应,而免疫治疗则可能引发irAEs(如皮疹、腹泻、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两者联用时,这些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升高,例如口腔黏膜炎可能更难愈合,疲劳感也更加突出;二是独特不良反应,联合治疗可能诱发单一治疗时极少出现的特殊反应,如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可能增加放射性肺炎、心肌炎等严重炎症反应的风险,这类反应不仅处理复杂,还可能危及生命;三是管理难度提升,监测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同时观察放化疗相关毒性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部分症状(如疲劳、乏力)难以区分具体来源,从而加大了早期识别的难度,并且某些不良反应的治疗药物可能相互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处理免疫相关肺炎时,可能会加重放化疗导致的感染风险,或影响免疫治疗疗效,因此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需要精细权衡。
针对上述挑战,临床管理的核心应对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MDT,通过组建涵盖肿瘤内科、放疗科、口腔科、营养科、内分泌科等在内的MDT团队,从治疗前评估、治疗中监测到治疗后随访,实行全周期、多维度管理;二是优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肿瘤特征及前期响应情况,个体化调整放疗分割模式或化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降低毒性风险;三是加强患者教育与随访,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监测,并增加随访频率,确保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五、探讨局晚期HNSCC未来研究与临床推动的关键方向,如精准筛选获益人群、生物标志物研究、最佳联合阶段及新型联合模式等
刘平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在精准分类和获益人群筛选中具有巨大价值,PD-L1 CPS仍是重要参考指标,同时需结合HPV状态、TMB及肿瘤微环境特征等。然而,单一标志物预测能力有限,因此未来需要开发融合临床信息、ctDNA、免疫组化等多模态预测模型,以实现免疫治疗的个体化。此外,还需持续拓展动态分子标志物(如ctDNA清除情况),推动生物标志物与疗效及毒性风险预警相结合,从而助力建立头颈癌生物学的“精准图谱”。
而杨觅教授则认为,在联合治疗阶段,免疫联合(诱导、同步、辅助)的最佳时机及序贯顺序尚不明确,不同联合方式缺乏头对头比较,及潜在的毒性叠加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大样本多臂临床试验(如伞式设计),结合影像和分子监测数据,精准探索毒性与疗效。此外,还应探索高精度放疗技术与免疫治疗的创新联合,如IMRT、SBRT、质子等,研究不同剂量分割和靶区优化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并推动个体化放疗-免疫联合的真实世界研究,建立基于分子和影像组学的个体化筛选体系。
参考文献:
1.Sufang Qiu,et al.1385P-A single-arm,multicenter,prospective Phase II study of tislel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nimotuzumab and GP induction followed by IMRT and tislelizumab plus nimotuzumab for high-risk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2025 ESMO.
2.Wenjie Wu,et al.1343P-Neoadjuvant 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al/oropharyngeal cancer(NeoSPOT):An interim analysis.2025 ESMO.
3.Xuekui Liu,et al.1335P-Efficacy and mandibular preservation outcomes of neoadjuvant tislelizumab plus platinum-based double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resectable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prospective,open-label,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2025 ESMO.
4.Shida Yan,et al.1344P-A single-arm,phase II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immunochemotherapy and radical surgery with reduced surgical extent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2025 ESMO.
5.Defeng Chen,et al.1465eTiP-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radiotherapy/adaptive surgery for larynx preservation in locally advanced laryngeal and hypopharyngeal cancer:A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2025 E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