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交汇中外专家智慧,共话晚期肠癌诊疗进展,“ESMO CHINA FOCUS中国视角论坛”消化道肿瘤专场成功举办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10/29 12:03:31  浏览量:10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为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合作,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期间,唯一获得ESMO官方授权的“ESMO CHINA FOCUS中国视角论坛”消化道肿瘤专场于德国时间10月19日在柏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聚焦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与最新临床探索进展,邀请中外知名专家展开深入学术探讨和思维碰撞。

编者按:为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合作,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期间,唯一获得ESMO官方授权的“ESMO CHINA FOCUS中国视角论坛”消化道肿瘤专场于德国时间10月19日在柏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聚焦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与最新临床探索进展,邀请中外知名专家展开深入学术探讨和思维碰撞。
 
本次消化道肿瘤专场由意大利威尼托肿瘤研究所Sara Lonardi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苏展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两位教授在致辞中均表示“ESMO CHINA FOCUS中国视角论坛”为中外专家学术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期待与会专家能够充分交流中国与国际诊疗经验,将收获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到日常实践中,助力mCRC患者从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论坛首场学术报告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Ingram癌症中心Cathy Eng教授带来,主题为《The Revolution and excellence thinking of VEGFi usage in mCRC in USA》。Eng教授首先指出mCRC药物治疗近年来虽取得一定突破,但除用于MSI-H/dMMR患者的免疫治疗、靶向BRAF突变的药物外,其它进展基本均来自VEGF通路抑制剂(VEGFi),而进入mCRC三线治疗阶段时,全球范围内的可用药物即主要为瑞戈非尼、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加减贝伐珠单抗,以及呋喹替尼,NCCN,ESMO等欧美权威指南推荐治疗方案相似。
 
而作为最早成功出海的国产抗肿瘤创新药之一,呋喹替尼在欧洲和美国的获批主要基于FRESCO-2研究中,同时显著改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3.7个月vs.1.8个月,HR 0.32,P<0.0001)和中位总生存期(mOS,7.4个月vs.4.8个月,HR 0.66,P<0.0001)的明确疗效,且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保持较好,不良事件管理成本相较其它mCRC三线治疗更低。同样基于该研究结果,迄今呋喹替尼已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Eng教授认为对既往曾发生骨髓抑制或风险较高的患者,应优先选用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的呋喹替尼;而对不愿接受每2周一次来院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口服给药的呋喹替尼也更为合适。
 
在将呋喹替尼作为三线治疗常规选择之一的同时,国内外研究者还在积极探索呋喹替尼的精准化应用与创新联合策略,以期为mCRC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如正在进行中的II期研究FRUITION(评估呋喹替尼+TAS-102),本届ESMO年会Eng教授团队报告的依据FRESCO,FRESCO-2和一项II期临床研究评估呋喹替尼安全性(摘要号:799P)的,以及Sara Lonardi教授团队采用人工智能放射组学方法评估肿瘤血管密度和异质性以预测呋喹替尼生存获益(摘要号:804P)等。呋喹替尼在作用机制上可同时靶向VEGFR1/2/3、且脱靶毒性较小的优势,也使其在mCRC联合治疗中未来应用可期。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季晓频教授从外科视角出发,指出在VEGFi用于RAS突变型mCRC的转化治疗探索中,此前贝伐珠单抗虽可提高转化切除率,但也会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升,而使用呋喹替尼作为转化治疗可能更为安全,且停药周期更短,一至二周即可,助力患者获得更长期的无进展生存获益。而作为MSS型肠癌患者免疫联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呋喹替尼也已有一些早期研究报告积极结果。Eng教授补充指出,呋喹替尼剂量调整更为灵活,更适合与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使用。
 
 
在欧美专家带来国际经验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则代表与会中国专家以《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Anti-VEGFi Continuum of Care in mCRC》为题分享了中国临床实践中的VEGFi用药经验。曾珊教授首先介绍使用VEGFi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mCRC中有明确的机制依据和临床获益证据,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在mCRC一线/二线/三线治疗中均可使用呋喹替尼及贝伐珠单抗等VEGFi;且综合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在疾病进展后仍持续使用VEGFi,相较中断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疾病进展及死亡风险。
 
 
但在mCRC治疗中持续使用VEGFi时,既往治疗会对后续治疗选择和获益产生明显影响,如贝伐珠单抗一线/二线使用时,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机制诱导的继发性耐药,ML18147及BEBYP研究均显示,一线进展后二线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的PFS及OS净获益有限。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TAS-102方案的SUNLIGHT研究数据也显示,联合治疗在既往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患者中获益更显著,而对贝伐珠单抗经治患者获益则大幅下降;在日本开展且仅将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中TAS-102调整为双周给药的ROBiTS研究也显示联合治疗未能改善患者OS。
 
综合以上研究和临床经验,mCRC治疗中持续使用VEGFi时,应考虑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间进行切换,可在细胞内靶向VEGFR1/2/3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呋喹替尼与仅在细胞外起效的单一通路的大分子药物贝伐珠单抗存在明显差异;基础研究还显示,呋喹替尼可克服导致贝伐珠单抗获得性耐药的替代促血管生成通路(如VEGF-C/D)激活、乳酸积聚导致的组蛋白乳酸化修饰、下游更多信号通路激活等,有望解决贝伐珠单抗继发性耐药困局。
 
在我国开展的多中心FRESCO研究中,呋喹替尼取得了显著改善mCRC患者mPFS(3.71个月vs.1.84个月,HR 0.26,P<0.001)和mOS(9.30个月vs.6.57个月,HR 0.65,P<0.001)的双阳性结果,且对占入组患者约30%的贝伐珠单抗经治人群,呋喹替尼也有一致的显著治疗获益。近年来披露结果的多项小样本单臂临床研究或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提示,呋喹替尼联合TAS-102或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扩大获益,联合标准化疗用于mCRC前线治疗也前景可期,值得更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探索。
 
随后在讨论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细明教授分享了对呋喹替尼未来应用探索的思考,如VEGFi的正向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成为基础研究热点,是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主要依据,此前联合治疗曾在小规模研究中使属于“免疫冷肿瘤”的pMMR型肠癌患者mOS达到20个月,引发了学界高度关注和探索热情;2024年,国内研究者还报告了呋喹替尼与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治疗mCRC肝转移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疗效同样值得期待。
 
 
参与讨论的Sara Lonardi教授、Cathy Eng教授和张苏展教授也表示,虽然呋喹替尼在欧美获批适应症与中国稍有不同,但较好的安全性和口服用药便捷性,均使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脊髓抑制,脾肿大,或抗拒静脉化疗的健康状况已然不佳的后线患者更愿意使用呋喹替尼;相较另外一个TKI瑞戈非尼,呋喹替尼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无需在治疗期间频繁调整剂量,更有利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而在未来探索方面,还需等待更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呋喹替尼再后线联合TAS-102、免疫治疗或用于前线转化治疗的疗效,并尝试寻找呋喹替尼联合治疗的最合适剂量和血管正常化治疗时间窗。
 
会议结尾Sara Lonardi教授与张苏展教授共同致结束词,两位教授再度强调了我国国产创新药呋喹替尼用于mCRC三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明确,且有望拓展更多联合治疗方案,贡献更加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格局。也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跨国乃至洲际学术交流,并积极进行临床研究合作,获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惠及全球广大患者群体。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消化道肿瘤肠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