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三星会】全国青年乳腺论坛丨金锋教授: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奋进之路与共识构建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1 14:51:53  浏览量:14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日前,“【三星会】全国青年乳腺论坛”在陕西西安圆满落幕。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带来了“我们的与世界的: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奋进之路与共识构建”的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肿瘤瞭望特邀金锋教授就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国际影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详细介绍。

编者按:日前,“【三星会】全国青年乳腺论坛”在陕西西安圆满落幕。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带来了“我们的与世界的: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奋进之路与共识构建”的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肿瘤瞭望特邀金锋教授就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国际影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详细介绍。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大会上带来了“我们的与世界的: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奋进之路与共识构建”的讲课。在您看来,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中国乳腺癌诊疗格局带来了哪些改变?

金锋教授: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近年来蓬勃式发展,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主要集中在分子分型、原研药物研发和诊疗模式创新等多个领域。首先,针对分子分型来说,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系统将其细分为四个亚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全球对三阴性乳腺癌异质性的认识。此外,Luminal型乳腺癌的复旦SNF分型为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入选了SABCS年度进展并被ESMO会议报道。
 
其次,中国的原研药物也在临床试验中大放光彩。达尔西利在DAWNA-1/2/A研究中表现优异;吡咯替尼在PHILA研究中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被CBCS/CSCO BC指南推荐为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一线优选方案;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中国首个原创Trop-2 ADC,在TNBC二线治疗中显著延长生存期,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原研药物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患者的治疗选择,还吸引了国际关注,部分研究结果被纳入NCCN指南。
 
在国际上,中国研究逐渐从“跟随”走向“引领”。例如,PATTERN、NeoCART、SYSUCC-001等研究被纳入NCCN指南,为全球诊疗标准提供了中国证据。2025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首次设立“中国之声”专场,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还推动了中国诊疗指南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进程,使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方案。
 
02
肿瘤瞭望:能否与我们分享下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共识的构建过程?在共识构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和争议点,各位专家是如何达成共识的?

金锋教授: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共识的构建是一个持续演进、多维互动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乳腺癌诊疗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从2006年首次引入NCCN指南中国版,到2007年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版CACA-CBCS指南,再到2019-2021年间问世的CBCS精要版“小红书”,直至如今我们能够基于中国原创研究数据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指南,这一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乳腺癌学界的不懈追求与创新突破。
 
在共识构建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具有挑战。首先是证据本土化的问题,早期我们不得不借鉴欧美研究数据,但临床实践表明,中国乳腺癌患者在分子分型分布、药物代谢特征以及治疗反应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我们通过建立中国乳腺癌专病数据库、开展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等举措,逐步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证据。随着治疗选择的日益丰富,如何在众多有效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成为专家讨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那些证据等级相对不足的“灰色地带”治疗方案,更需要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对于存在争议的临床问题,通过多轮专家论证、匿名投票等方式,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
 
03
肿瘤瞭望:基于目前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您认为未来哪些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金锋教授:首先,复旦分型和SNF分型已初步实现了乳腺癌的分子分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然而,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动态监测技术,如循环肿瘤DNA和循环肿瘤细胞的实时监测,以更精准地评估治疗反应和早期发现耐药突变。此外,结合多组学数据解析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耐药机制并优化治疗策略。
 
其次,中国原研药物如吡咯替尼、达尔西利和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们从“仿制跟随”迈向“自主创新”。未来,我们需要大幅度突破“Fast-follow”模式,在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和新型靶向药物领域实现更多“First-in-class”突破。
 
最后,要面对大型国际数据库对中国用户的限制,我们需要建设中国肿瘤数据库,推动亚洲人群特异性研究,并参与国际指南制定,从“区域共识”迈向“全球标准”。青年学者的跨学科培养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总之,中国乳腺癌研究的未来在于“精准化、创新化、国际化”。通过深化分子机制探索、加速原研药物研发、建设本土数据库并加强国际协作,我们有望在2030年实现癌症生存率的进一步提升,为全球乳腺癌诊疗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金锋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名誉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BC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外科专家组副组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长
 
董子贤
硕士研究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