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共筑基石 “欧”歌新生丨晚期乳腺癌诊疗专家论坛在京举行,国产艾立布林筑牢化疗根基、点亮患者新生希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8/18 11:01:32  浏览量:9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为促进乳腺癌诊疗创新发展和学术交流,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虹途万里:共筑基石·“欧”歌新生——晚期乳腺癌诊疗专家论坛”于2025年8月9日在京举行。国内多位肿瘤学专家,聚焦靶向、免疫治疗时代下的晚期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优化,尤其探讨了化疗药物的基石作用以及新型化疗药物的升级优化;并见证和分享新型微管抑制剂国产艾立布林的上市可及,将深入影响我国临床实践,为中国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和生活质量双获益的福音。

为促进乳腺癌诊疗创新发展和学术交流,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虹途万里:共筑基石·“欧”歌新生——晚期乳腺癌诊疗专家论坛”于2025年8月9日在京举行。国内多位肿瘤学专家,聚焦靶向、免疫治疗时代下的晚期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优化,尤其探讨了化疗药物的基石作用以及新型化疗药物的升级优化;并见证和分享新型微管抑制剂国产艾立布林的上市可及,将深入影响我国临床实践,为中国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和生活质量双获益的福音。
 

篇章一/启橙

 
会议伊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胜春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晓华教授五位大会共同主席发表开幕致辞。
 
专家们在致辞中指出,化疗仍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疗基石。在缺乏治疗“武器”的时代,蒽环、紫杉类药物是乳腺癌的主要化疗选择,但随着(新)辅助治疗理念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早期阶段已接受过此类化疗而导致耐药。新型微管抑制剂艾立布林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且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展现了疗效高、毒性低的特征,能够为患者带来确切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改善。令人欣喜的是,国产仿制药(商标:欧纳琳®)的上市将大大改善艾立布林的可及性,惠及更多中国乳腺癌患者。与会专家共同见证这一国产新型化药上市,开启中国临床实践的漫漫征程。
 
 

篇章二/辉黄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南林教授带来了《新一代化疗药艾立布林重塑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的精彩报告。艾立布林源于“海洋的馈赠”,为海洋生物提取物经过结构修饰后的新型微管抑制剂,具有独特的多重机制,体外实验显示其效能是紫杉类药物的5-10倍。已有多项关键III期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了艾立布林疗效和安全性的“硬实力”,尤其艾立布林的可感知不良反应少,是兼具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化疗优选方案。
 
 
目前,艾立布林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用于治疗晚期乳腺,如《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中,新增艾立布林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方案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中,艾立布林被推荐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紫杉类治疗失败后的治疗(I级推荐,1A)。在《乳腺癌NCCN指南V4.2025》中,艾立布林作为HR阳性或阴性及HER2阴性复发不可切除(局部)Ⅳ期(M1)乳腺癌全身治疗优选方案推荐,具备成为新一代化疗基石的潜力,将重塑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
 
袁芃教授在报告点评中指出,艾立布林已成为晚期乳腺癌蒽环/紫杉经治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而在HER2+晚期乳腺癌中则已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实现不同分子亚型和治疗线序的广泛覆盖,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具有疗效、安全性和患者报告结局(PRO)等全方位的获益。如果将其比作微管抑制剂的“珠穆朗玛峰”,则民族药企已经实现“登峰”,国产艾立布林将使这一新型药物更广泛地融入中国临床实践、服务中国患者。
 

篇章三/积靛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主持下,刘胜春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孔德友教授、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郑进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朱江教授围绕“共筑基石,传承与突破间筑牢根基:化疗基础价值的现代审视”的主题展开圆桌讨论。
 
 
专家们回顾了执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变迁。近年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乳腺癌进入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分类治疗时代。然而,传统化疗仍具有重要的“基石”地位,在TNBC治疗中化疗仍是“主力军”,在抗HER2靶向治疗中也不能完全脱离化疗,而内分泌难治性以及高肿瘤负荷的HR+乳腺癌仍需通过化疗解救。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越来越多的免疫、靶向联合化疗策略已经或正在改变临床实践,而联合治疗不能忽视毒副作用的累积。
 
传统紫杉、蒽环等乳腺癌常用细胞毒性治疗药物,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风险,在体能状态差、脏器功能储备不足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基于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艾立布林在疗效、安全性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其成为晚期乳腺癌化疗的新优选,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巨大的治疗作用。而国产仿制艾立布林的问世,则将进一步提升此类新型化疗药物的可及性,真正发挥化疗的“基石”作用。
 

篇章四/绚蓝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瓯晨教授主持下,刘运江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樊东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岗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王嘉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严国标教授针对“医疗的追求,复杂权衡中守护希望:晚期乳腺癌化疗决策”的主题展开圆桌讨论,并与现场其他参会专家针对5个临床热点问题进行投票决议。
 
 
基于EMERALD研究,高达84.4%的专家支持将艾立布林替代紫杉用于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专家会基于分子分型(32.8%)、有无内脏转移(26.6%)、肿瘤负荷(28.1%)等因素来选择艾立布林,肯定了艾立布林具有高效、快速控制肿瘤的作用;再者,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有高达83.3%的专家将艾立布林作为紫杉耐药患者的优选方案;尤其在TNBC患者中,近七成(68%)专家支持将艾立布林作为紫杉进展后的首选方案;针对HR+乳腺癌患者的晚期化疗时机,除了内脏危象(20%)和内脏转移且肿瘤负荷高(28%)等需要快速解救治疗的患者以外,也有相当比例(28%)的专家支持化疗是CDK4/6i经治后的重要选择。
 
△乳腺癌化疗临床热议问题投票
 
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艾立布林以其卓著的疗效、安全性,已成为HER2-晚期乳腺癌紫杉经治患者的优选方案、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新选择。在临床实践中,艾立布林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优势特征,如低毒性对高龄、体能状态差、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友好”,强效性使其对内脏危象、高肿瘤负荷患者“很管用”,甚至在血脑屏障受损人群中实现对脑转移的预防或治疗;且微管抑制剂的血管正常化作用,使其联合靶向治疗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未来也将在早期(新)辅助治疗领域拓展更多治疗场景。
 

篇章五/虹途

 
徐莹莹教授主持下,曾晓华教授、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史安利教授、潍坊市人民医院王文辉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蔡丰丰教授围绕“治疗的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共舞:晚期乳腺癌医患共话”展开圆桌讨论。
 
 
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十字方针,是乳腺癌防治全程管理的重要写照,其中包括患者的身心康复。史安利教授是一名医学领域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并且曾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癌症患者的康复支持工作,同时也是一位乳腺癌康复患者。她以医生、科技管理者、患者的多重身份表达了对新型药物上市的期待和欣喜,尤其是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用得好的国产新药。在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的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爱患者,助力患者走出疾病阴霾、防治心理障碍,更好地回归家庭、工作和社会。
 
其他专家则从基层医院到大型乳腺中心的不同层次,分享如何兼顾乳腺癌治疗的“医术”和“艺术”。尤其是在基层肿瘤科医生和患者中,迫切希望获得疗效和安全性俱佳的新型治疗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且减少由于毒副作用而增加的监测治疗费用。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新药应该是老百姓“用得好、用得起”,医生“都知道、都会用”的药物。
 
本次“晚期乳腺癌诊疗专家论坛”,专家们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回顾总结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分享讨论,对晚期乳腺癌化疗策略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尤其是艾立布林此类新型微管抑制剂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优化方案,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临床实践。与此同时,国产仿制艾立布林的问世,将大幅提升此类新型化药的治疗可及性,惠及更多中国乳腺癌患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共同致力于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实现全面的身心治愈,为推动“健康中国”伟大战略添砖加瓦。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