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访谈>正文

乳事大咖说丨乳腺癌新药应用及化疗管理——专家经验引领临床实践优化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8 15:46:04  浏览量:20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本期乳事大咖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北京顺义区医院杨丽教授、北京航天总医院彭雪强教授、中国医学大学航空总医院耿凤勇教授四位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围绕乳腺癌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应用、中危化疗方案的预防选择、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处理等临床重点话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观点分享,期待能为大家带来启发与借鉴。

编者按:本期乳事大咖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北京顺义区医院杨丽教授、北京航天总医院彭雪强教授、中国医学大学航空总医院耿凤勇教授四位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围绕乳腺癌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应用、中危化疗方案的预防选择、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处理等临床重点话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观点分享,期待能为大家带来启发与借鉴。
 
上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乳腺癌临床试验经验交流与分享
 
邵彬教授: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聚在“乳事大咖说”栏目,今天我们将围绕乳腺癌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应用探索经验分享及接受化疗患者的用药选择等话题进行讨论。首先,请吕铮教授分享一下,在您中心正在开展的乳腺癌临床试验中,针对新药的应用探索,有哪些值得同行关注或借鉴的实践经验?
 
吕铮教授:首先感谢邵彬教授的邀请以及为我们搭建这一宝贵的交流平台。自我2009年参加临床工作以来,我见证了我们中心成功建立了自己的药理基地,并多次经历了国家、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及申办方的稽查与核查。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验经验。如在参加CDK4/6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中明确了其临床疗效,因此针对存在内脏转移且处于内脏危象的患者群体,我们在RIGHT Choice研究发布之前,便自主设计了一项单臂探索性研究,探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在ER高表达患者中的应用,其结果与后续国际研究数据高度一致。而对于ER低表达患者,我们迅速调整策略,转向ADC药物,开展了DS-8201(T-DXd)应用于内脏危象人群的相关研究。
 
此外,在参与DB-09一线研究时,我们已前瞻性思考患者接受T-DXd治疗后后续方案的问题。因此,在DB-09试验尚未结束时,我们就启动了针对T-DXd治疗后治疗方案探索的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在整个临床试验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加强质量控制。只有实现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快、质量高,才能建立良好的口碑,获得行业认可,从而持续增加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吸引更多患者资源。目前,我们的患者不仅来自吉林省,还覆盖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周边地区。我们希望凭借扎实的临床研究能力,让更多患者获益。
 
下阙:临症方知症各异,善策须从践中凝
化疗不良反应预防策略及临床处理经验交流
 
邵彬教授:感谢吕铮教授的分享。其中心目前已启动多项IIT,无论是IIT还是IST,从规模不一的各类临床试验中积累参与经验,对中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许多患者通过参与合适的临床研究,在疗效、经济负担及长期监测等方面切实受益。
 
接下来想请教下杨丽教授,对于中危化疗方案,哪些因素会影响您对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选择;同时,对接受一级预防的患者,您常规是使用长效升白针还是短效升白针?考虑不同品牌长效升白针,您主要关注哪些因素,如疗效、不良反应的差异等?
 
杨丽教授:一级预防主要指在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化疗药物后24至48小时内预防性应用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对中危患者,根据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我们推荐以下人群接受一级预防:年龄超过60岁且需接受足强度化疗的患者;既往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病史或曾接受化疗/放疗者;体能状态及营养状况较差,或近期有手术史、开放性创伤,并可能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若患者不符合一级预防标准,在化疗周期中出现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则建议采用二级预防。
 
短效升白针以往常被称作“解救性升白针”,虽可用于预防,但其作用时间较短,需患者多次往返医院接受注射,并频繁监测血常规。如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在一级预防中我们更推荐使用长效升白针。目前常见的长效升白产品包括:培非格司亭,化疗后48 h,多周期优势渐显;硫培非格司亭,24 h后即可,老年耐受佳;上述药物均可能出现骨痛、过敏、转氨酶升高;可对症NSAIDs,避免与铁剂、地舒单抗同用。后续需根据血象、耐受、经济、胃肠功能个体化调整品种或剂量。
 
邵彬教授:感谢杨丽教授的精彩分享。临床实践中应严格遵循指南要求,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以合理选择一级或二级预防策略。那么,彭雪强教授,对于患者化疗后出现明显粒缺伴发热,您在临床中的常规处理方式有哪些?此类情况您会更倾向于门诊处理还是住院处理?是否会及时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抗生素治疗?
 
彭雪强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大夫,我们的工作核心虽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同样涵盖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其他常规治疗流程。在这些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对于MASCC评分<21分的高危患者,若化疗后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伴有低血压、肾功能衰竭等情况,除常规升白细胞治疗外,还应给予口服抗生素,并安排密切随访。
 
在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面,若住院患者病情较重,出现严重粒缺,并伴有低热、咳嗽或腹泻等症状,我们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进行单药治疗,例如哌拉西林、头孢克肟或碳青霉烯类。对于门诊的低危患者,通常可使用环丙沙星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口服药物。若患者在住院约48小时后仍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建议进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腹泻患者还应进行大便培养。
 
抗生素应用的主要指征包括:体温超过38.5℃,或持续高于38℃达1小时以上,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五百。一旦符合上述条件,应尽早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无需等待培养结果。推荐采取降阶梯策略:起始阶段使用强效抗生素并进行预防性治疗,待症状缓解后予以升白、升血小板等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实施抗生素降阶梯调整。
 
邵彬教授:感谢彭雪强教授的分享。需要强调的是,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属于肿瘤治疗中的急症,必须立即处理。尤其对于初治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切不可掉以轻心。接下来有请耿凤勇教授,想请教耿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中高危化疗方案,患者选择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比例大致如何?影响患者选择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耿凤勇教授:肿瘤的治疗确实是离不开化疗,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化疗方案时需首先评估其风险等级,即判断该方案是否属于中高危化疗方案。与此同时,除方案本身之外,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既往病史以及是否曾接受过多周期化疗等因素。例如,如果准备采用较高强度的化疗方案(如新辅助治疗中的TAC方案),且患者年龄较大,则通常建议实施一级预防。因此,化疗策略的制定需与患者个体条件紧密结合。
 
在决定采用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时,除考虑化疗方案的整体强度外,还应关注具体药物的骨髓抑制毒性。例如,长春瑞滨等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通常较轻,而含铂类药物联合紫杉类,尤其是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方案,则可能导致较严重的骨髓抑制。
 
综上所述,预防策略的制定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化疗方案的类型与药物组成、患者的一般状况与既往化疗不良反应史,以及年龄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龄患者接受化疗时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较高,应予以充分重视。
 
邵彬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乳腺中心学术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对于复发、耐药、难治性乳腺癌,不同分型:HER2阳性,三阴性,激素受体阳性,各种转移形式:肝、脑、肺、骨、胸壁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综合治疗及副反应处理。
MD Anderson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委会常委
北京健康促进会肿瘤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监事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分会委员
 
吕铮教授
吉大一院肿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擅长乳腺癌的诊治。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科技厅课题5项,发表SCI及中华核心系列文章十五篇!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三十余项。
社会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法肿瘤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乳腺癌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原发灶不明委员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乳腺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暨医联盟委员
第一届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丽教授
北京顺义区医院
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乳腺健康管理分会理事
北京抗癌协会第一届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专委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学会姑息与康复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病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委会青年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甲状腺专委会委员
擅长乳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发表SCI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彭雪强教授
北京航天总医院
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微无创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腹壁疝学组青年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丰台区肿瘤疾病质控委员会委员
 
耿凤勇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主任医师、乳腺外科主任、教授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国际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外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精准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家交流促进会乳腺癌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监事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痛个体化诊疗及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
擅长疾病:擅长乳腺疾病诊治尤擅长以手术为主的乳腺癌综合治疗
擅长技术:独创环乳晕美容切口处理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男性乳腺发育、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极佳的美容效果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