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大咖说丨徐兵河教授:ASCENT-03研究重磅喜报,新型Trop2 ADC构筑mTNBC一线治疗全人群获益证据

作者:  展程  Cheng  Zhan   日期:2025/10/20 15:56:55  浏览量:148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三阴性乳腺癌(TNBC)被称为“最凶险”的乳腺癌亚型,其治疗预后的改善是长期以来肿瘤学界难以攀登的高峰。新型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SG)所开展的ASCENT系列研究,正如其研究名称一样(Ascent:攀登、向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晚期TNBC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继ASCENT研究树立二线及后线治疗标准后,ASCENT-04研究为PD-L1阳性mTNBC一线治疗提供了首个ADC联合免疫治疗获益证据,而2025年ESMO大会报道并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ASCENT-03研究,则进一步聚焦一线PD-L1阴性以及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了SG单药治疗获益证据。这些涵盖全球多中心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搭建了TNBC患者重获新生的白色巨塔。《肿瘤瞭望》特邀ASCENT-03研究的中国Leading PI、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解读该研究如下。

编者按:三阴性乳腺癌(TNBC)被称为“最凶险”的乳腺癌亚型,其治疗预后的改善是长期以来肿瘤学界难以攀登的高峰。新型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SG)所开展的ASCENT系列研究,正如其研究名称一样(Ascent:攀登、向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晚期TNBC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继ASCENT研究树立二线及后线治疗标准后,ASCENT-04研究为PD-L1阳性mTNBC一线治疗提供了首个ADC联合免疫治疗获益证据,而2025年ESMO大会报道并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ASCENT-03研究,则进一步聚焦一线PD-L1阴性以及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了SG单药治疗获益证据。这些涵盖全球多中心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搭建了TNBC患者重获新生的白色巨塔。《肿瘤瞭望》特邀ASCENT-03研究的中国Leading PI、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解读该研究如下。
 
新型Trop2 ADC聚焦
mTNBC的“化疗低谷”和“免疫空白”

《肿瘤瞭望》:在本次ESMO大会的TNBC领域,ASCENT-03研究受到全球学者的高度关注。放眼晚期TNBC一线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您认为该研究的成功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徐兵河教授:TNBC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具有分化差、侵袭性强、易于复发转移等特点。由于缺乏确切的驱动基因或治疗靶点,既往治疗选择十分有限,患者预后较差。传统基于紫杉、铂类的晚期一线化疗,中位PFS不足半年[1-4],且毒副作用较大,治疗耐受性差;近年来,化疗联合PD-1/L1免疫治疗虽然相较化疗延长了PFS,但仍未突破10个月[3-4],而且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局限在PD-L1阳性患者。临床实践中,PD-L1阴性或者不适合免疫治疗的一线患者,仍以前述疗效不足、毒副作用较大的化疗为主。由此可见,晚期TNBC患者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亟需研发和引入更加强效的新型治疗方案,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和改善患者预后。
 
靶向于Trop2的新型ADC戈沙妥珠单抗(SG)打破了晚期TNBC的治疗困境,既往报道的全球III期ASCENT研究[5-6]及中国EVER-132-001研究[7],开启了晚期TNBC治疗的“ADC时代”,成为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新标准。2025年ASCO大会报道的ASCENT-04研究[4]则进一步迎来了晚期TNBC一线治疗的“ADC高光时刻”。针对PD-L1阳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TNBC患者,免疫联合Trop2 ADC(帕博利珠单抗+戈沙妥珠单抗)一线治疗的中位PFS达到了11.2个月,相较于免疫联合化疗延长3.4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5%(11.2 vs 7.8个月,HR 0.65,P<0.001),且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表现良好。
 
然而在TNBC中,PD-L1阳性率约为40%[8],其余PD-L1阴性的患者无法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此外,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存在PD-L1表达阳性,也不适合接受免疫治疗,包括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法耐受免疫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等。因此,临床中可能有近七成以上的mTNBC一线治疗不适合使用免疫联合化疗。III期ASCENT-03研究正是聚集于这些人群,该研究的成功恰好填补了免疫治疗无法弥补的“空白”,并且将Trop2 ADC的应用覆盖至晚期TNBC“全人群(All comer)”,即晚期TNBC患者可获益于SG单药或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取得更加持久的疾病控制。
 
深度解析ASCENT-03结果
mTNBC一线治疗迎来“ADC高光时刻”

《肿瘤瞭望》:ASCENT-03研究结果已经披露,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NEJM。能否进一步为我们解读该研究的亮点数据?尤其在主要终点PFS方面,单药SG展现了怎样的获益结果?

徐兵河教授:ASCENT-03是一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讨单药SG用于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未经治mTNBC的疗效和安全性。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包括:PD-L1阴性(CPS<10),PD-L1阳性(CPS≥10)且既往接受过PD-(L)1抑制剂早期治疗,以及由于其他合并症而无法耐受PD-(L)1抑制剂。入组患者随机(1:1)接受SG单药(10 mg,D1/8,q3W)或化疗(紫杉醇或白蛋白紫杉醇或吉西他滨+卡铂),化疗组经BICR确认疾病进展且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二线接受SG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独立盲法中心评审(BICR)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安全性等。研究设计及入组患者基线特征如下图所示。
 
△研究设计和患者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达到了主要终点,BICR评估SG组的中位PFS相较于化疗组延长2.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8%(9.7 vs 6.9个月,HR 0.62,95%CI:0.50-0.77,P<0.0001);研究者评估的PFS获益表现一致(9.6 vs 6.8个月,HR 0.64,95%CI:0.52-0.79)。此外,在各个亚组均呈现一致的获益趋势。
 
△BICR评估的PFS K-M曲线及其亚组分析森林图
 
在肿瘤缓解方面,SG组和化疗组的ORR相似(48%vs 46%),但SG组的持续缓解时间(DoR)延长了5个月(12.2 vs 7.2个月)。OS数据尚未成熟。179例患者在化疗后接受后续治疗,其中147例(82%)接受了SG。SG组的PFS2(定义为:从随机到二线治疗发生进展或死亡)相较于化疗组延长4.2个月,二次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0%(18.2 vs 14.0个月,HR 0.7,95%CI:0.55-0.90)。
 
△两组患者的DoR
 
在安全性方面,SG组的中位暴露时间长于化疗组(SG、紫杉类、GC:8.3 vs 6.3 vs 5.8个月),≥3级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与化疗组相当(66%vs 62%),但停药率仅为化疗组的三分之一(4%vs 12%),导致减量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化疗组(37%vs 45%)。SG组的常见≥3级不良事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43%vs 41%)和腹泻(9%vs 1%)为主。这些安全性数据表明SG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良好的治疗耐受性,常见不良事件仍为临床易于管理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
 
△安全性总结:最常见不良事件
 
链接东西方证据
SG全面改写mTNBC一线治疗“版图”

《肿瘤瞭望》:您曾领导开展了中国EVER-132-001、002研究,而此次报道ASCENT-03研究也有28家中国中心参与其中,包括您所领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结合您的实践经验来看,SG用于中国TNBC患者尤其是晚期一线治疗的表现如何?您认为该新型Trop2 ADC将如何改变我国晚期TNBC的治疗格局?

徐兵河教授:SG是全球首创靶向Trop2的新型ADC,具有靶点表达率高、载药活性强、循环稳定性好、药物抗体比高、双重抗肿瘤“旁观者效应”等诸多药物机制优势。在全球ASCENT、TROPiCS-02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们领导开展的中国EVER-132-001、002研究也验证了SG在国人晚期TNBC和HR+/HER2-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已改变临床实践,得到国内权威指南的推荐。目前,SG在国内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这些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参与了全球ASCENT-03研究,顺利完成患者入组,期待未来中国患者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为SG用于mTNBC一线治疗提供更多中国证据。
 
ASCENT-04、03研究取得的积极结果,完整构筑了mTNBC一线治疗的全人群版图,有望快速影响国内外临床实践,针对PD-L1阳性患者可选择SG联合免疫治疗,PD-L1阴性或PD-L1阳性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则可选择SG单药治疗。通过这种新型Trop2 ADC达到持久的疾病控制,并且有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期待该治疗方案能够尽快进入我国mTNBC一线治疗临床实践,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参考文献
 
[1]Sara M.Tolaney,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SG)+pembrolizumab(pembro)vs chemotherapy(chemo)+pembro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positive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ASCENT-04/KEYNOTE-D19 study.2025 ASCO LBA 109.
 
[2]Hu XC,Zhang J,Xu BH,et al.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versus 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BCSG006):a randomised,open-label,multicentre,phase 3 trial.Lancet Oncol.2015;16(4):436-446.doi:10.1016/S1470-2045(15)70064-1
 
[3]Cortes J,Cescon DW,Rugo HS,et al.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locally recurrent inoperable 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KEYNOTE-355):a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phase 3 clinical trial.Lancet.2020;396(10265):1817-1828.doi:10.1016/S0140-6736(20)32531-9
 
[4]Jiang Z,Ouyang Q,Sun T,et al.Toripalimab plus nab-paclitaxel in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Nat Med.2024;30(1):249-256.doi:10.1038/s41591-023-02677-x.
 
[5]Bardia A,Hurvitz SA,Tolaney SM,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2021;384(16):1529-1541.doi:10.1056/NEJMoa2028485
 
[6]Bardia A,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SG)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TPC)in patients(pts)with previously treated,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mTNBC):Final results from the phase 3 ASCENT study.ASCO 2022,Abstract 1071.
 
[7]Xu B,Ma F,Wang T,et al.A Phase IIb,single arm,multicenter trial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ho received at least two prior treatments.Int J Cancer.2023;152(10):2134-2144.doi:10.1002/ijc.34424
 
[8]张静,袁培,雷荟仔,等.三阴性乳腺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抗体克隆22C3和SP142的表达分析及预后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3):260-267.DOI:10.3760/cma.j.cn112152-20200803-00704.
 
[9]Javier Cortés,et al.Primary Results From ASCENT-03:A Randomized Phase 3 Study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SG)vs Chemotherapy(Chemo)in Patients(pts)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Who Are Unable to Receive PD-(L)1 Inhibitors(PD-[L]1i).2025 ESMO LBA20.
 
徐兵河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