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范式不断突破,一方面是新辅助治疗理念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得到广泛践行;另一方面是抗HER2治疗药物不断升级优化,从大分子单抗到小分子TKI,再到新型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DESTINY-Breast(DB)系列研究中,T-DXd在晚期乳腺癌领域持续拓展抗HER2治疗边界,并向一线治疗前移。在2025年ESMO大会上,T-DXd用于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DB-11研究取得阳性结果,标志着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将迈入“ADC时代”。《肿瘤瞭望》特邀DB-11研究中国Leading PI、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解读DB-11研究,一起走进T-DXd所奏响的HER2阳性乳腺癌治愈“新”强音。
编者按:近年来,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范式不断突破,一方面是新辅助治疗理念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得到广泛践行;另一方面是抗HER2治疗药物不断升级优化,从大分子单抗到小分子TKI,再到新型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DESTINY-Breast(DB)系列研究中,T-DXd在晚期乳腺癌领域持续拓展抗HER2治疗边界,并向一线治疗前移。在2025年ESMO大会上,T-DXd用于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DB-11研究取得阳性结果,标志着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将迈入“ADC时代”。《肿瘤瞭望》特邀DB-11研究中国Leading PI、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解读DB-11研究,一起走进T-DXd所奏响的HER2阳性乳腺癌治愈“新”强音。
序曲
点亮治愈之路
为患者牢牢把握治愈的“主动权”
HER2阳性乳腺癌的侵袭性强、预后差,尤其具有肿瘤体积大、组织分级高、淋巴结阳性、Ki-67高表达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可达30%。术前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患者实现肿瘤降期、手术转化,以及提供系统治疗评估和预后判断的平台[1]。长期以来,HER2阳性乳腺癌作为新辅助治疗理念的“试验田”,积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从化疗到单靶联合化疗,再到曲帕双靶联合化疗,不断推陈出新的抗HER2新辅助治疗方案,旨在助力患者的治愈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并转化为远期生存改善。
目前,以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是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标准。已改变国内外临床实践的NeoSphere、PEONY研究中,曲帕双靶联合化疗的pCR率约为40%,其中HR+患者pCR率仅为26%~33%[2-3],其疗效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传统铂类、蒽环类化疗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一些研究在曲帕双靶基础上探讨了化疗“减法”,尽管安全性有所改善但并未提高pCR率[4-5]。此外,也有研究探索靶向治疗的优化,小分子TKI联合曲妥珠单抗的PHEDRA研究中,pCR率为41%[6];而KRISTINE研究中,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DC)T-DM1联合曲妥珠单抗并未能提高pCR率[7]。由此可见,当前新辅助治疗方案下,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法获得pCR,而此类non-pCR患者也是复发高危人群,后续需要强化辅助治疗。因此,我们更希望能够在一开始就把握治愈的“主动权”,最大限度提高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近年来,以T-DXd为代表的新型ADC在晚期乳腺癌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不断拓展治疗边界,使抗HER2治疗的获益人群更广泛,从HER2阳性扩大至HER2低表达乳腺癌;另一方面是治疗线序不断前移,从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三线治疗的DB-02研究,到二线治疗的DB-03研究,再到成功挑战一线治疗THP标准方案的DB-09研究。这些研究中T-DXd以令人惊艳的生存获益和疗效数据,使人们对其在早期治疗领域的应用充满信心和期待。
奏鸣
命运交响曲第11章
谱写pCR“高音符”和治愈“强音阶”
DB-11是一项开放、随机的全球多中心III期研究[8],旨在探索T-DXd单药或T-DXd序贯THP对比ddAC-THP用于复发高危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研究入组患者的高危定义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cT3,N0-3;(2)cT0-4,N1-3;(3)炎性乳腺癌。此次报道4个周期T-DXd序贯4个周期THP的T-DXd-THP组,以及4个周期的dd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q2w)序贯4个周期THP的ddAC-THP组,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使用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CR(ypT0/Tis ypN0),次要终点包括pCR(ypT0 ypN0)、无事件生存期(EFS)、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OS、安全性等。
△研究设计
从研究设计和基线特征来看,该研究入组患者总体偏高危,相较于既往报道的同类研究,该研究入组患者的肿瘤分期偏晚、复发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如T-DXd-THP组中cT3-4的比例达45.2%,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达89.4%;新辅助治疗疗效偏低的HR+患者入组比例也达到了73.5%。
△患者基线特征
此次报道T-DXd-THP对比ddAC-THP的结果令人眼前一亮。首先是T-DXd-THP取得了非常高的pCR率,达到了67.3%,相比对照组(56.3%)的绝对差异达到了11.2%,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5%CI:4.0–18.3;P=0.003)。其中HR+(61.4%vs 52.3%)和HR-(83.1%vs 67.1%)乳腺癌以及不同亚组患者均显示了一致的pCR疗效提升。
△意向性治疗人群(ITT)和HR-、HR+患者的pCR率
△pCR率的亚组分析
此外,通过新辅助治疗,T-DXd-THP组有高达81.3%的患者达到无或仅少数残存疾病(RCB-0或RCB-I),相较于ddAC-THP组(69.1%)提高了12.2%;HR+和HR-也分别提高13.3%和9.2%,显示了深度的肿瘤退缩效果。
再者,T-DXd-THP组已经展现了积极的生存获益趋势,事件进展或死亡风险相较于对照组显著降低44%(EFS HR 0.56,95%CI:0.26–1.17),表明T-DXd-THP带来的显著pCR提升,已转化为显著的EFS生存获益。
△两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分析K-M曲线
T-DXd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色,相较晚期治疗研究未增加新的不良事件。T-DXd-THP方案显示了“去蒽环”“去铂类”的安全性优势,≥3级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大幅低于ddAC-THP(37.5%vs 55.8%),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仅约为对照组一半(10.6%vs 20.2%);治疗中断率也有大幅降低(37.8%vs 54.5%)。
其中,T-DXd-THP的血液毒性、心脏毒性显著低于ddAC-THP,≥3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13.8%vs 34.6%),≥3级的左心功能不全仅为后者的六分之一(0.3%vs 1.9%)。在早期治疗中,T-DXd的间质性肺病/非感染性肺炎(ILD/p)发生率非常低,任意级别和≥3级事件仅分别为4.4%和0.6%,均大幅低于对照组(任意级别:4.4%vs 5.1%;≥3级:0.6%vs 1.9%)。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汇总
回旋
“优”焕治愈新曲
开启乳腺癌早期新辅助治疗“ADC时代”
在当前新辅助治疗格局下,曲帕双靶或小分子TKI联合化疗的疗效仍有提升空间,传统ADC新辅助治疗也没有取得疗效提升的结果,DB-11研究是首个获得乳腺癌新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阳性结果的ADC,从此将开启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ADC时代”。较为难能可贵的是,该研究基于既往循证医学证据,设计更加优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对照组是既往报道疗效较高的ddAC-THP方案。TRAIN-2,BCIRG-006研究显示对于新辅助适用全人群,含蒽环类方案与含铂类方案取得近似的pCR率,但对于伴随高危因素的新辅人群,ddAC-THP方案仍是广泛使用的国际指南推荐方案。在DB-11研究中,T-DXd迎难而上、成功挑战ddAC-THP,有望更好地解决临床痛点和满足临床需求。
首先,T-DXd方案可满足早期治疗“去蒽环”乃至“去铂类”的临床需求。当前研究报道的“化疗减法”曲帕双靶方案的获益人群主要在II-III期偏早期、低危的患者中,而TCbHP含铂方案的血液毒性、腹泻等≥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0%以上)[9],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耐受。
再者,T-DXd方案能够大大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心,DB-11研究在纳入更多高危患者以及更多新辅助治疗反应差的HR+患者的情况下,总体人群的pCR率达到了67.3%。pCR率的提升已被广泛认为与HER2阳性乳腺癌早期治疗预后改善相关,可以转化为生存获益结果[1],目前也看到了DB-11研究中pCR的疗效提升转为EFS事件风险的大幅降低。
DB-11研究的成功,标志着T-DXd已经正式拓展至乳腺癌早期新辅助治疗领域,有望助力更多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获得治愈。我们期待T-DXd早期治疗方案能够尽早走进国内临床实践,也希望中国学者能够关注T-DXd在早期治疗领域的科研探索,共同推动HER2阳性乳腺癌的全面治疗变革,为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构筑抵达治愈的、强大的“诺亚方舟”。
参考文献
[1]Li J,Liu Y,Wang S,et al.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targeting HER2.Transl Breast Cancer Res.2025;6:21.Published 2025 Jul 22.doi:10.21037/tbcr-25-34
[2]Gianni L,Pienkowski T,Im YH,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in women with locally advanced,inflammatory,or early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NeoSphere):a randomised multicentre,open-label,phase 2 trial.Lancet Oncol.2012;13(1):25-32.doi:10.1016/S1470-2045(11)70336-9
[3]Shao Z,Pang D,Yang H,et al.Efficacy,Safety,and Tolerability of Pertuzumab,Trastuzumab,and Docetaxel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or Locally Advanced ERBB2-Positive Breast Cancer in Asia:The PEONY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Oncol 2020;6:e193692.
[4]Chen XC,Jiao DC,Qiao JH,et al.De-escalated neoadjuvant weekly nab-paclitaxel with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versus docetaxel,carboplatin,trastuzumab,and pertuzumab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HELEN-006):a multicentre,randomised,phase 3 trial.Lancet Oncol 2025;26:27-36.
[5]Wu S,Bian L,Wang H,et al.De-escalation of neoadjuvant taxane and carboplatin therapy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with dual HER2 blockade:a multicenter real-world experience in China.World J Surg Oncol 2024;22:214.
[6]Wu J,Jiang Z,Liu Z,et al.Neoadjuvant pyrotinib,trastuzumab,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PHEDRA):a double-blind,randomized phase 3 trial.BMC Med 2022;20:498.
[7]Okines AF.T-DM1 in the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Impact of the KRISTINE(TRIO-021)Trial.Rev Recent Clin Trials.2017;12(3):216-222.doi:10.2174/1574887112666170529094911
[8]Nadia Harbeck,et al.DESTINY-Breast11:Neoadjuvant trastuzumab deruxtecan alone(T-DXd)or followed by paclitaxel+trastuzumab+pertuzumab(T-DXd-THP)vs SOC for high-risk HER2+early breast cancer(eBC).ESMO 2025;Abstract 291O
[9]Kun Wang,et al.De-escalated neoadjuvant taxane plus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with or without carboplatin in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neoCARHP):A multicentre,open-label,randomised,phase 3 trial.ASCO 2025;Abstract LBA500
吴炅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乳腺癌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防癌抗癌基金会理事会监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美国乳腺外科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