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25 | 韩宝惠教授:CAMPASS研究结果重磅公布,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疗法为晚期NSCLC一线治疗带来新选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6 14:31:32  浏览量:122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本届ASCO大会,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一项关于探索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临床疗效的CAMPASS研究成果入选LBA。《肿瘤瞭望》特邀韩宝惠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主要研究成果及晚期NSCLC免疫治疗策略探索进展。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2025 ASCO)于5月30日-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且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肿瘤学盛会,ASCO年会汇聚了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医生、专业人士、患者倡导者、工业界代表以及主流媒体,共同聚焦国际前沿的研究发现与临床试验成果。
 
本届ASCO大会,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团队一项关于探索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临床疗效的CAMPASS研究成果入选LBA。《肿瘤瞭望》特邀韩宝惠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主要研究成果及晚期NSCLC免疫治疗策略探索进展。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摘要号:LBA8502
CAMPASS:Benmelstobart in combination with anlotinib vs pembrolizumab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NSCLC):A randomized,single-blind,multicenter phase 3 study.
研究中文名称:CAMPASS研究: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一项随机、单盲、多中心III期研究
讲者:韩宝惠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委会副会长
 
CAMPASS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
 
抗PD-L1单药治疗一直是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其临床获益仍不尽人意。Benmelstobart(TQB2450)是一种抗PD-L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而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中国获批作为NSCLC三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这项III期研究旨在比较benmelstobart联合安罗替尼与帕博利珠单抗作为PD-L1阳性晚期NSCLC(a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随机、单盲、多中心III期研究(NCT04964479)。符合条件的患者(pts)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诊断为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NSCLC且PD-L1阳性表达(定义为肿瘤比例评分TPS≥1%)。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benmelstobart联合安罗替尼(benmel+anlo组)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安慰剂(pem+placebo组)。安罗替尼或安慰剂按12/0mg剂量每日口服,在21天一周期中的第1-14天给药;benmelstobart或帕博利珠单抗分别按1200mg或200mg剂量静脉输注,于每个周期的第1天给药。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结果
 
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期间,531例患者随机分组(528例接受治疗)。在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5月20日,benmel+anlo组的PFS中位随访时间为11.4个月,pem+placebo组为10.6个月。研究达到主要终点:benmel+anlo组中位PFS显著延长至11.0个月(95%CI 9.2-12.6),而pem+placebo组为7.1月(95%CI 5.8-9.5)(P=0.007),风险比(HR)为0.70(95%CI 0.55-0.91)。鳞状细胞癌患者和PD-L1表达≥50%患者的HR分别为0.63(95%CI 0.46-0.86)和0.60(95%CI 0.41-0.88)。联合治疗组的确认客观缓解率(ORR)也显著更高(57.3%vs.39.6%;P<0.001)。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成熟。总体而言,benmel+anlo组98.3%的患者和pem+placebo组88.1%的患者至少发生1例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两组≥3级TRAE发生率分别为58.5%和29.0%。仅5.7%/3.7%的患者因TRAE永久停用benmelstobart/安罗替尼,而因TRAE终止帕博利珠单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占8.0%/2.3%。
 
研究结论
 
据我们所知,这是首项III期研究证实多激酶抑制剂联合抗PD-L1单克隆抗体在PD-L1阳性aNSCLC一线治疗中较帕博利珠单抗显著改善PFS,且耐受性良好,因TRAE导致的停药率较低。该数据支持该联合方案成为这类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治疗领域的探索进展飞速,已经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首先,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谈谈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治疗领域的临床价值?

韩宝惠教授:众所周知,由于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缺乏明确的治疗靶点,既往对其治疗多以化疗为主。自2018年起,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临床实践中展现的显著疗效,彻底改变了其治疗格局。
 
随着对NSCLC分子基础的认识愈发深入,基于PD-L1表达水平将驱动基因阴性NSCLC分为PD-L1高表达、中低表达和阴性表达三种。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对PD-L1/PD-1抑制剂单药即可取得非常不错的疗效。如Keynote-024研究中,纳入的患者PD-L1 TPS评分均≥50%,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较化疗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当然,近年来对驱动基因阴性NSCLC领域免疫联合策略的探索亦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包括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例如在2024年WCLC会议上,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周彩存教授团队报道了HARMONi-2研究结果,该研究对比了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 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当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NSCLC,相比帕博利珠单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11.14个月和5.82个月,疗效显著提升等。
 
肿瘤瞭望:在本届ASCO年会中,您的团队主持开展的CAMPASS研究成果成功入选LBA,请您解读下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对于PD-L1不同表达水平的患者,该联合策略是否展现出差异化优势?整体安全性疗效数据如何?

韩宝惠教授:在今年ASCO大会上,我们团队主持开展的CAMPASS研究主要探索了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这是一项随机、单盲、多中心III期研究。研究共纳入531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benmelstobart联合安罗替尼(benmel+anlo组)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安慰剂(pem+placebo组)。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结果显示,截止日期2023年5月20日,benmel+anlo组和pem+placebo组的PFS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1.4个月和10.6个月。benmel+anlo组中位PFS显著延长至11.0个月(95%CI 9.2-12.6),而pem+placeb组为7.1个月(95%CI 5.8-9.5)(P=0.007),风险比(HR)为0.70(95%CI 0.55-0.9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benmel+anlo组的中位PFS为13.3个月,pem+placebo组为7.2个月,HR为0.60(95%CI 0.41-0.88),此外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benmel+anlo联合策略亦展现显著疗效。
 
安全性结果先显示,benmel+anlo组98.3%的患者和pem+placebo组88.1%的患者至少发生1例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两组≥3级TRAE发生率分别为58.5%和29.0%。此外,两组因TRAE所至死亡与对照组相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benmelstobart联合安罗替尼相较于benmelstobart单药不良反应尽管有所提高,但整体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较好,我们对于TRAE发生情况较重的患者,即及时进行剂量控制,以期延长其药物使用时间。
 
综上,这是首项III期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抗PD-L1单克隆抗体在PD-L1阳性aNSCLC一线治疗中较帕博利珠单抗显著改善PFS,且耐受性良好,因TRAE导致的停药率较低,期待该方案能早日获批应用于临床实践,为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此外,近期团队发表在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IF=20.1)上的Ⅱ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SUNRISE研究主要探索了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转移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的PFS显著高于化疗组,分别为14.4个月和5.6个月,亦可展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显著疗效。由此可见,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L1/PD-1抑制剂通过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同时阻断多个靶点和多个信号通路,使肿瘤细胞活性下降,T细胞及巨噬细胞杀伤肿瘤能力提升,进而实现高效联合,达到1+1>2的效果。
 
肿瘤瞭望: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进展,谈谈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在靶向耐药后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潜力如何?

韩宝惠教授:目前,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的首选标准治疗方案,但无论是单药亦或联合策略,耐药问题仍无法避免。现阶段相关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特别是EGFR信号传导通路在产生耐药后,其PD-L1表达上调,进而增加对PD-L1/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基于此,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展现了相较于单纯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等策略治疗靶向耐药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因此,未来免疫联合策略有望成为靶向耐药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首选。当然,现阶段对于ROS-1、RET、BRAF等罕见靶点耐药机制探索尚未深入,但是对于EGFR等经典突变NSCLC靶向耐药后的治疗策略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已证实了PD-L1/PD-1抑制剂、双抗等在其临床实践中的疗效优势。此外,近期相关研究以展现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靶向耐药EGFR突变阳性NSCLC的初步临床疗效,但进展有限。未来仍需在创新药研发、联合策略探索等层面不断努力,以期为靶向耐药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在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方面,除PD-L1表达外,请您分享下在新生物标志物发现探索层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争议?

韩宝惠教授:我认为晚期NSCLC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探索进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现阶段多项研究证实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耐药复发等变化密切相关,ctDNA检测有助于实现肿瘤全流程精准管理,包括早期诊断、治疗选择、疗效监测到复发预测不同阶段,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指南中ctDNA检测推荐等级提升,不仅可以用于指导一线治疗方案,还能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肿瘤的分子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ADC药物在基于其“高效低毒”的特性,在晚期NSCLC疗效初显,目前,对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正积极开展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ADC抗体所靶向的细胞表面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尽管现阶段对其蛋白质标志物分析数学模型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其为明确ADC在晚期NSCLC临床疗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通过蛋白质、基因等多组学深层次揭示其内在作用规律,进而达到精准预测疗效及毒副反应的目标。
 
肿瘤瞭望:请您谈谈您认为未来肺癌免疫治疗领域探索方向及发展趋势如何?

韩宝惠教授:个人认为,目前NSCLC免疫治疗领域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于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的治疗,大量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亟待提升,尽管现阶段研究成果展现了免疫联合策略相较于单纯化疗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优势,但优势有限。未来亟需在现有治疗手段基础上,联合如ADC、双抗、三抗等创新药物及治疗手段,进一步提升PD-1抑制剂耐药或PD-L1表达阴性的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
 
此外,值得一提的事,CAR-NK、CAR-T等细胞治疗创新领域在NSCLC治疗中表现出很大临床潜力,未来需要大规模随即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推动其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NSCLC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