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BOC/BOA)于7月4日至5日在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大会主席、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专访,回顾了BOC/BOA推动中国肿瘤学发展的历程,剖析胃癌精准治疗前沿,重点解读了有望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精准靶点突破,前瞻性提出伞式研究策略,旨在通过多靶点、多队列序贯精准治疗最大化患者获益。同时,他高度评价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十年奋斗历程,强调了中国学者在全球消化道肿瘤研究中日益凸显的贡献与引领作用,为中国消化道肿瘤学者指明了奋斗方向。
编者按: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BOC/BOA)于7月4日至5日在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大会主席、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专访,回顾了BOC/BOA推动中国肿瘤学发展的历程,剖析胃癌精准治疗前沿,重点解读了有望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精准靶点突破,前瞻性提出伞式研究策略,旨在通过多靶点、多队列序贯精准治疗最大化患者获益。同时,他高度评价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十年奋斗历程,强调了中国学者在全球消化道肿瘤研究中日益凸显的贡献与引领作用,为中国消化道肿瘤学者指明了奋斗方向。
01
《肿瘤瞭望》:2025 BOC/BOA盛大召开,作为本次大会主席,您认为“BOC/BOA”举办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本次大会希望为中国肿瘤学界传递哪些核心信息和方向指引?
李进教授:《肿瘤瞭望》长期以来高度关注肿瘤研究新进展及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治疗策略前景,并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及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与支持关系。本届BOC/BOA会议,《肿瘤瞭望》也全程参与,为传递前沿讯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BOC/BOA会议迄今已举办19年。首届BOA会议在上海召开,由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授权CSCO在中国进行BOA学术推广。彼时CSCO成立时间尚短,力量相对薄弱,国际影响力有限。因此,当时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引进和解读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向中国学者介绍国际研究动态。
十年前,本人汇报了中国首个入选ASCO大会口头报告的研究——阿帕替尼相关临床研究,亦是ASCO成立50年来首次有中国学者的报告入选优秀论文。该事件标志着中国临床研究开始在国际舞台展现成果。秦教授当时提出:“我们不应仅限于引进国外研究,更应积极分享中国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倡议下,我们正式开启了“BOC/BOA”发展之路,以Best of ASCO(BOA):介绍ASCO最新研究;以Best of CSCO(BOC):展示中国临床肿瘤学专家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的进步。秦叔逵教授当时还前瞻性地提出未来可发展“Best of World(BOW)”的构想,旨在包容全球研究成果。
秦叔逵教授提出BOC这一理念迅速获得广泛认同。自此,BOC/BOA会议不仅持续介绍BOA的最新进展,更着重分享中国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发表的学术成果。例如,本次大会举办的“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研究进展”论坛,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临床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影响因子显著提升,从十年前的不足20分,到如今最高可达数百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专家不懈的努力与成就。
BOC/BOA会议持续发展壮大的意义有两点:一方面激励中国学者,促进国内专家间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效向国际学界宣传中国的研究成果。我们期望通过BOC/BOA这一平台,将中国与全球的临床研究共同呈现给国内肿瘤学界同仁。
02
《肿瘤瞭望》:今年的胃癌专场及“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专场遴选了国内外重磅前沿进展,请问有哪些关键研究最有可能在近期实质性改变中国的临床诊疗实践?
李进教授:过去一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值得高度关注:
- 1.HER2过表达:曲妥珠单抗是首个在HER2阳性胃癌领域延长OS的靶向药物。在此基础上,KEYNOTE-811研究探索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其可进一步显著延长患者OS,这是HER-2靶点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进展。
- 2.PD-L1表达:PD-L1表达水平(CPS≥5)是指导PD-1/PD-L1抑制剂应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在此类患者获益明确。
- 3.Claudin 18.2(CLDN18.2)靶点:SPOTLIGHT和GLOW研究证实,CLDN18.2单克隆抗体佐妥昔单抗(Zolbetuximab)可使患者OS延长约3个月,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更具前景的是靶向CLDN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其II期临床研究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已超7个月,若III期研究能证实OS进一步延长,将是重大突破。
- 4.FGFR2b靶点:由秦叔逵教授与我共同牵头的贝玛妥珠单抗(Bemarituzumab)II期临床试验,在FGFR2b高表达患者中显著延长OS近一倍。目前III期临床试验初步统计结果已显示了卓越疗效,其最终结果是个阳性结果,但具体的数值目前尚不能公布,值得期待。
综合评估上述靶点在延长OS方面的潜力,我认为未来靶向治疗的潜力排序可能依次为:贝玛妥珠单抗(FGFR2b)、CLDN18.2 ADC、CLDN18.2单抗(佐妥昔单抗)、抗HER2治疗的曲妥珠单抗、PD-1/PD-L1抑制剂。此外,在双特异性抗体方面,如卡度尼利单抗与PD-1单抗并无头对头研究,现有数据主要是与化疗对照为主。卡度尼利单抗对CPS<5的人群的疗效可能优于PD-1单抗,但在OS改善方面优势尚不显著。总之,在上述精准治疗发展方面,我认为贝玛妥珠单抗的潜力尤为突出。
03
《肿瘤瞭望》:随着靶向、免疫的发展,胃癌领域的精准治疗还有哪些新兴靶点极具发展前景?
李进教授:未来新兴靶点尚难完全预测。另外一个重要靶点是c-MET,其机制较为特殊。既往研究发现,单纯c-MET蛋白高表达对胃癌意义有限,而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近期研究表明,小分子c-MET抑制剂对c-MET高表达且伴有特定突变(如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等)的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尚不足以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例如,曾有c-MET 100%高表达患者单用抑制剂病情稳定约2年,但此类有效病例有限,需进一步明确其分子机制,如是否由特定突变驱动或仅基因高表达。此外,针对EGFR与c-MET共表达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HER2/HER3的双抗或双抗ADC等,也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基因突变谱分散,比如KRAS、BRAF、NRAS、NTRK等突变均存在,但发生率较低,单一靶点难以覆盖广泛人群。未来可行的策略之一是开展伞式研究,利用IHC或基因检测将胃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层,如HER2,CLDN18.2,FGFR2b,MMR状态,c-MET,RAS,BRAF,PI3K,EGFR等。对于存在多个潜在靶点(表达或突变)的患者,优先选择预期获益最大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失败后,可再次进行分子检测,根据新发现的靶点匹配后续治疗方案。
这种基于多靶点平行筛查、序贯匹配治疗的策略,有望通过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精准靶点治疗时代已来临,目前主要依赖IHC监测,未来可能发展为IHC联合基因检测的模式。这是我的预测,虽然不一定对,但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04
《肿瘤瞭望》:值此BOC/BOA盛大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请您谈谈十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前沿发展、规范建设和本土研究推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系统回顾并分析了过去一年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其核心价值在于:
- 揭示研究趋势:清晰展示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领域。
- 量化国际贡献:客观评估中国学者在全球肿瘤学研究中的贡献度。例如,2024年度中国学者共发表约65,000篇学术论文,其中超过50,000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在消化道肿瘤领域:肝癌相关研究逾10,000篇居首,肠癌约7,000余篇,胃癌近4,000篇,合计近20,000篇,展现了强大的研究力量。
- 彰显重要成果:在消化道肿瘤的万余篇论文中,包含了前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磅研究(如CLDN18.2 ADC、CLDN18.2 CAR-T、FGFR2b贝玛妥珠单抗等),这些均由中国学者主导完成,标志着中国创新力量走在了世界前沿。
这些成就值得我们自豪。鉴于全球约一半的胃癌发生在中国,我们期望未来全球半数的胃癌临床研究由中国研究者引领,这不仅体现在参与度上,更要彰显中国学者对全球肿瘤学的引领性贡献。我们期待更多中国临床研究及主要研究者(PI)出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展现中国肿瘤学者对全球抗肿瘤事业发展的贡献。
过去一二十年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高速发展,超12,800家生物制药企业贡献了巨大的助力。期望企业持续与临床专家紧密合作,协同努力,推动中国生物制药为全球做出更大贡献,并最终惠及中国、乃至全球肿瘤患者,为其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李进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终身教授
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
CSCO副监事长
CSCO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药促会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建与继教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大肠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Cancer Science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