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布的数据,宫颈癌的发病率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的研究热点[1]。近年来,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靶免联合疗法已在多个瘤种治疗中获批应用,这为晚期难治性宫颈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2]。PRaG 3.0研究采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3],为晚期难治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拉开了精准治疗的序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布的数据,宫颈癌的发病率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的研究热点[1]。近年来,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靶免联合疗法已在多个瘤种治疗中获批应用,这为晚期难治性宫颈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2]。PRaG 3.0研究采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3],为晚期难治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拉开了精准治疗的序幕。
对此,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布拉格治疗中心)张力元教授团队分享了“PRaG 3.0方案成功挽救一例晚期难治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例。现将该病例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病例摘要
病史:患者,42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入院。
诊断:宫颈腺鳞癌IIIC2期(FIGO分期)。
治疗及转归:患者于当地三甲医院行手术治疗、化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同步行放疗,半年后出现多部位转移,IHC检测HER2(1+)低表达,符合研究入组标准,随后入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设计的PRaG 3.0研究;治疗三周期后,疗效评价PR。截至撰稿前,该例患者接受后续免疫巩固阶段(B阶段)维持治疗中。
病例介绍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42岁,无锡人
主诉: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入院
既往史:“白蛋白”过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二、检查及诊断
当地医院妇科查体示:颈管增粗膨大表面见菜花样赘生物6×5cm,无举痛伴接触性出血,质硬,右侧活动可,左侧宫旁质韧挛缩感,较靠近盆壁。行宫颈赘生物摘除及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示:腺鳞癌。完善影像学检查示:宫颈较大囊实性占位灶,考虑宫颈癌(伴宫腔、阴道侵犯);双侧宫旁受侵可能;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
临床诊断:宫颈腺鳞癌IIIC2期(FIGO分期)。
三、治疗经过
1、手术治疗
2022-04行新辅助化疗(具体不详)一周期。
2022-05行“全麻+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宫颈腺鳞癌;术后分期为:IIIC1r期。术后行辅助放化疗(具体不详)。
2、疾病复发及治疗
1)疾病复发
2024-01-16外院复查CT示:右侧锁骨下-胸壁前方占位灶,恶性不除外(部分胸壁受累,病灶与锁骨下动静脉分界不清)。完善PET/CT:右侧锁骨下区M,侵犯右侧第1-2肋、右侧胸壁及右侧胸膜,右侧胸膜M,左肺下叶倾向M。遂行B超引导下胸壁穿刺,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
2)复发后治疗
2024-2-25复旦肿瘤医院会诊后行“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贝伐珠单抗+卡度尼利单抗”化疗联合靶免治疗半年,期间同步右侧胸壁及胸膜常规放疗25f。
2024-10完善PET-CT提示肿瘤全面进展(新增胸1水平右侧及胸12水平左侧竖脊肌转移,右侧髋部皮下转移,左侧胫骨转移,结肠肝区旁可疑转移)。因左侧胫骨疼痛明显,当地医院行左侧胫骨局部姑息性放疗(3Gy*10f)。
2024-12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拟筛选临床试验。行影像学检查示:右侧第1-3前肋骨质破坏并软组织灶,考虑转移,累及右侧胸大肌、胸小肌;T2椎体右侧结节灶,可疑转移瘤。右侧竖脊肌后方、左侧竖脊肌肌间结节,考虑转移可能性大。前腹壁皮下结节,考虑转移瘤。阴道残端左侧结节,考虑转移。右侧臀部结节,考虑转移。双侧髂骨结节,考虑转移。完善肠镜提示:回盲瓣见不规则肿物,边界不规则。结肠肝曲:见不规则肿物,约占1/3肠腔,边界不清。病理诊断:转移癌。
患者于外院筛选临床试验未成功,遂至我院进一步诊治,补充免疫组化结肠肝曲:Claudin18.2(-)HER-2(-)Trop2(1+,5%,2+,5%,3+,90%)。至我院完善右侧臀部穿刺病理免疫组化:HER-2(1+)。患者营养状况差,腹部疼痛及膝关节疼痛明显,不能独立行走,NRS 5分,ECOG评分2分。
3)患者入组布拉格治疗患者因免疫组化检测HER2(1+)符合入组条件,遂入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设计的PRaG 3.0研究(图1)。
图1 PRaG 3.0治疗方案流程图
2025-03-26,患者开始接受第一周期免疫激活阶段(A阶段)治疗,治疗方案为,D1接受维迪西妥单抗100 mg q3w靶向治疗,D3-5予以“左侧上臂转移灶+右侧臀部转移灶”大分割放疗PGTV1 24Gy/3F,同时D3-12皮下注射GM-CSF 200μg 5天,序贯IL-2 200万IU皮下注射5天。放疗结束后D6,予以卡度尼利单抗375 mg的免疫调节治疗。第一周期治疗期合并感染性休克、重度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予以抗感染、输血、提高免疫功能等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
2025-05-06,患者继续第二周期治疗,放疗处方剂量分别为PGTV2(右颈背部转移灶):24Gy/3F,余方案同前。后续B阶段(去掉放疗)巩固治疗两周期。
四、随访及转归
患者经上述治疗两周期后腹部及骨痛症状完全缓解,能独立行走,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发,II度骨髓抑制,未出现其他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2025年07月PET-CT复查评估提示较前显著好转(图2),肿瘤指标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图3),总体评价PR,PFS超过6月。
截至撰稿,该例患者接受后续免疫巩固阶段(B阶段)维持治疗中。
PET-CT:布拉格5月后(2025.07)基线(2025.02)
患者左上臂转移灶治疗前后变化图
患者左上臂转移灶治疗前后变化图
(左:基线;右:布拉格3周期治疗后)
图2:PET-CT、肉眼可见皮肤转移灶提示较前显著好转
图3:肿瘤指标: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病例讨论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尽管手术和放化疗是主流治疗方式,但对于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其5年生存率仅为17%,治疗效果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创新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PRaG疗法是一种结合了PD-1/PD-L1抑制剂(P)、放射治疗(R)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的免疫综合治疗策略。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放疗诱导肿瘤抗原暴露,GM-CSF增强抗原呈递,PD-1/PD-L1抑制剂解除T细胞抑制,三者协同激活全身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为进一步提升疗效,PRaG 3.0方案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了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维迪西妥单抗。该方案通过“理化协同,空间协同”的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理化协同:利用ADC药物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空间协同:结合放疗的局部精准打击与ADC药物及免疫制剂的全身性作用。这种双重协同作用能够释放更广泛的肿瘤抗原,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肿瘤杀伤。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aG 3.0方案疗效显著,整体客观缓解率(ORR)为38.5%,疾病控制率(DCR)为69.2%。尤为突出的是,在妇科肿瘤患者中,截止2025年07月31日,整体ORR高达53.8%。该研究最新成果即将在2025年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年(ASTRO)上以口头汇报形式进行交流。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多为疲乏、发热等,且多数可控,仅有两例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
本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入院。行手术治疗、化疗联合靶免治疗同步行放疗半年后,患者出现多部位转移,经检测患者HER2(1+)低表达,遂入组PRaG 3.0研究,治疗三周期后,疗效评价PR。这一案例不仅为晚期难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癌症治疗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RaG 3.0疗法针对HER-2低表达、多线治疗失败等难题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为更多类似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PRaG 3.0研究中期数据将在2025年第67届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上重磅发布,《肿瘤瞭望》将追踪报道,敬请期待!
张力元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副院长
苏州市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放射免疫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2023、2024年度“研究型人才”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放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江苏省“333”人才(第二层次)
主持5项国自然基金项目
苏州市魅力科技人物
苏州市卫生领军人才
徐美玲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肿瘤中心布拉格治疗中心主治医师
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青委
2025年ASTRO年会口头报告
2024年ESTRO-FARO年会口头报告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肿瘤学年会口头报告
CRTOG第四届放射免疫(IR)病例分享全国总决赛冠军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举办的“免疫放疗”病例全国总决赛冠军
主持两项市厅级项目,一项院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放射治疗中正常组织损伤与防护》
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4年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24年中国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参考文献
1、Oaknin A,Gladieff L,Martínez-García J et al.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and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persistent,or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BEATcc):a randomised,open-label,phase 3 trial.Lancet.2024 Jan 6;403(10421):31-43.doi:10.1016/S0140-6736(23)02405-4.
2、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等.复发性子宫颈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24):1715-1724,1740.DOI:10.16073/j.cnki.cjcpt.2022.24.01
3、Kong Y,Chen R,Xu M 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precise thymalfasin-regulated PRaG regimen for advanced refractory solid tumours:protocol for the open-label,prospective,multicentre study(PRaG5.0 study).BMJ Open.2024 Mar 8;14(3):e075642.doi:10.1136/bmjopen-2023-075642
4、王伟,郝敏等.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的免疫和靶向治疗[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4(05):385-387.10.13390/j.issn.1672-1861.
5、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子宫颈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12):1201-1209.DOI:10.19538/j.fk2023120113
6、2023 ASCO.Abstract#e1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