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大咖热评丨李学松/唐琦/李晓颖教授:突破中国UTUC诊疗困境,维迪西妥单抗引领UTUC辅助治疗新格局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6 14:49:27  浏览量:297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主要是指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的尿路上皮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新发病例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17.9%[1],应引起更多重视。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ASCO大会上,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的UTUC研究入选,研究结果证实,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放疗在HER2过表达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为UTUC患者带来辅助治疗新策略[2]。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李学松教授和李晓颖教授连线唐琦教授,共同解读中国UTUC特点与困境,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放疗辅助治疗UTUC的疗效、安全性及联合方案机制,UTUC的未来探索,以及CUDA-UTUC协作组未来发展等精彩内容。

编者按: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主要是指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的尿路上皮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新发病例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17.9%[1],应引起更多重视。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ASCO大会上,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的UTUC研究入选,研究结果证实,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放疗在HER2过表达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为UTUC患者带来辅助治疗新策略[2]。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李学松教授和李晓颖教授连线唐琦教授,共同解读中国UTUC特点与困境,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放疗辅助治疗UTUC的疗效、安全性及联合方案机制,UTUC的未来探索,以及CUDA-UTUC协作组未来发展等精彩内容。

01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UTUC发病机制与膀胱癌具有差别,同时我国UTUC发病特点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不能直接复制膀胱癌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长期深耕于UTUC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下我国UTUC的发病特点与诊疗困境?

李学松教授:UTUC即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涵盖了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在过去,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我们医疗同道,对这一癌种的关注度相对有限,主要原因是其发病率较低。在经典的泌尿外科教材中,UTUC被归类为罕见病(rare disease),尤其欧美地区的发病占比相对较低。然而,中国的UTUC发病情况与欧美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病因、发病绝对数量、发病率、诊疗等各个方面,从宏观层面到微观机制均有显著区别。
 
从发病情况来看,我国UTUC发病的绝对数量较大,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具体而言,新发UTUC在欧美尿路上皮癌人群中仅占5%~1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高,2018年全国32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UTUC占尿路上皮癌的比例平均为17.9%(9.3%~29.9%)[1,3]。同时,我国与欧美UTUC的病因及患者人群特征也存在明显不同。例如男女发病比例不同,欧美人群UTUC男性多于女性,而中国UTUC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3]。此外,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UTUC的致病成因之一;比如中草药中的马兜铃酸已被证实是UTUC发病的因素之一[4]。这种病因上的差异进一步反映在疾病的表现形式上。由于病因不同,UTUC患者在发病部位、肿瘤数量以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国UTUC患者多病灶、双侧发病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这与欧美患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诸多差异,在循证医学和临床处理决策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欧美人群的诊疗指南直接复制应用于中国患者。这需要我们中国医生针对本土患者的特殊性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探索出适合中国UTUC患者的治疗决策。
 
临床上,与膀胱癌相比,我国UTUC患者晚期比例更高,发生转移的可能性也更大。目前,针对UTUC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化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出现的多种治疗手段,均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一般的尿路上皮癌,传统的手术结合标准化疗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最新的免疫治疗在膀胱癌的治疗中已经展现出良好效果,但在UTUC的治疗中却未能体现出相应的治疗优势。
 
面对这样的诊疗困境,如何筛选出更优的治疗方案,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尽可能维持患者良好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尽管在这一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中国医生始终不懈地探索与开拓,在这方面已积累一定的智慧以及循证医学的初步成果。
 
[1]  [2]  [3]  [4]  [5]  下一页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