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瞭望速递丨大会首日院士报告精粹:规范与创新双擎绘就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新蓝图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15 14:19:27  浏览量:218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金秋泉城迎盛会,群星齐聚耀齐鲁。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9月11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推动全球肿瘤学思想交锋与成果共享。在备受瞩目的大会报告环节,六位院士依次登场,从成果转化、基础研究、质量控制、治疗进展与专科突破等维度展开论述,共同勾勒出中国临床肿瘤学“规范与创新并行”的发展路径,绘就肿瘤防治体系的立体化蓝图。

编者按:金秋泉城迎盛会,群星齐聚耀齐鲁。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9月11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推动全球肿瘤学思想交锋与成果共享。在备受瞩目的大会报告环节,六位院士依次登场,从成果转化、基础研究、质量控制、治疗进展与专科突破等维度展开论述,共同勾勒出中国临床肿瘤学“规范与创新并行”的发展路径,绘就肿瘤防治体系的立体化蓝图。
 
曹雪涛院士:免疫炎症新靶点与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及应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曹雪涛院士分享了团队在免疫炎症新靶点和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指出,天然免疫在肿瘤进展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能促进肿瘤发展,也能抑制肿瘤,因此精准识别和调控关键分子对于提高免疫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团队深入探讨了天然免疫和肿瘤细胞死亡机制,发现了多个新靶点,如A2B1和GLYR1。A2B1通过激活干扰素信号增强免疫应答,而GLYR1在胰腺癌细胞膜上的高表达使其成为CAR-NK治疗的新靶点。
 
曹院士还展示了团队在临床转化方面的多项创新成果,包括新型工程化树突状细胞疫苗、CAR效应细胞、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免疫药物等。这些成果有望为免疫调控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他强调,希望中国在肿瘤免疫领域能够持续发现新靶标,推动创新免疫疗法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从而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赫捷院士: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进展与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重点介绍了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体系的建设,并强调了大数据驱动下的质量控制和创新应用。根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996万新发癌症病例,中国年发病约483万例,肺癌、结直肠癌等位居发病和死亡率前列。自2018年起,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旨在提升肿瘤诊治水平,缩小各地区间的诊疗差距。
 
赫院士指出,通过“织网行动”,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肿瘤防控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级网络能够推动诊疗规范化。同时,大数据平台在肿瘤临床监测和真实世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推动数据的共建与共享,以提升肿瘤诊疗水平。同时,国家将通过深化数据应用,为全球肿瘤治疗研究贡献中国经验,并推动肿瘤防治事业的全球进步。
 
于金明院士:放射免疫新进展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以“放射免疫新进展”为题,系统阐述了放疗技术创新、放疗与免疫联合应用及临床实践关键要点,为肿瘤放射免疫治疗提供方向指引。他指出,随着质子放疗、重离子治疗等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在减少对健康组织损伤方面表现突出。此外,放射免疫联合治疗,如“闪电放疗”(FLASH)技术,通过超高剂量短时间辐射增强了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免疫细胞的损害,进一步优化了肿瘤治疗方案。
 
于院士还强调了精准医学与放射免疫治疗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影像学、基因组学及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治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放射免疫治疗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也为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完善,预计将极大地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樊嘉院士:国家医学中心赋能——新时期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实践和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汇报了中山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在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在国家医学中心的多维度赋能下,中山医院不仅打造了肿瘤学科群、泛血管学科群等“龙头”学科,还建设了高能级平台,为临床研究创新提供了新的高地。在新时期临床研究体系建设方面,通过11大关键举措精准发力,全面提升临床研究管理与实施效能。
 
樊院士表示,经过这些努力,中山医院在临床研究与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5年开展949项Ⅰ~Ⅳ期注册研究,牵头50项国际多中心项目;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主导制定全球首个肝癌防治纲领,发表于《柳叶刀》2025年刊;自主研发的体外诊断试剂(HDT)获备案,葛均波院士团队人工肺动脉瓣膜远销40余国,微创脑机接口、超声机器人也落地临床。未来将以“国家医学中心-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临床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
 
宋尔卫院士: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前世今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肿瘤外科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乳腺外科领域的进展。他回顾了从大块切除到精准微创的转变,强调了肿瘤治疗逐渐从局部切除向整体治疗的多元化转变。他指出,肿瘤外科的“减法”治疗,即精准控制切除范围与淋巴结清扫,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关键。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技术,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并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宋院士还分享了乳房重建和淋巴结重建的创新治疗方法,强调了“加法”治疗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形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他还介绍了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替代”手工操作的新型治疗模式在乳腺癌等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极大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未来精准治疗将更具个性化,推动肿瘤治疗向着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马骏院士:鼻咽癌免疫治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分享了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成果。他回顾了鼻咽癌的历史背景,并详细阐述了EB病毒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传统放疗和化疗虽然在局部控制上取得了成效,但依然无法有效解决远处转移的问题。为此,其团队提出了吉西他滨、顺铂联合PD-1单抗的新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并有效减轻了治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
 
马院士还介绍了放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创新策略,通过缩小放疗范围,不仅降低了放射性损伤,还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免疫治疗在增强局部控制力的同时,也有效抑制了远处转移,推动鼻咽癌治疗向精准化和减毒化方向发展。随着免疫治疗的进一步应用,未来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有望突破90%,并最终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本届CSCO学术年会通过院士报告展示了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最新进展,强调规范诊疗与创新治疗并行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多个专场会议和专题报告,聚焦各类肿瘤的创新治疗与转化研究,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持续关注《肿瘤瞭望》!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肿瘤防治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