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非肌层浸润性疾病主要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为主,而术后监测则主要基于膀胱镜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等传统手段。在2025年ASCO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该中心所参加或领导的新型膀胱灌注药物以及利用尿液DNA液体活检进行最小残存疾病(MRD)监测的前瞻性研究。
编者按: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非肌层浸润性疾病主要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为主,而术后监测则主要基于膀胱镜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等传统手段。在2025年ASCO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该中心所参加或领导的新型膀胱灌注药物以及利用尿液DNA液体活检进行最小残存疾病(MRD)监测的前瞻性研究。
01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您认为我国尿路上皮癌领域有哪些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
何志嵩教授:随着ADC药物在国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我们的治疗指南更新,一线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这对我们的临床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新型治疗模式下,中国学者做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针对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RC48在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取得了优异的疗效。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已在包括ASCO、ASCO-GU以及顶级肿瘤学杂志上发表。今年,我们有望看到RC48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可以说,中国学者在尿路上皮癌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尿路上皮癌领域还有很多细分,例如上尿路上皮癌(UTUC,如肾盂癌、输尿管癌)和下尿路上皮癌(如膀胱癌、尿道癌),它们之间的生物学行为或预后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膀胱癌,我们又将其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在相对早期的NMIBC领域,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一些突破进展。虽然这些研究进展有部分是基于国际前沿的创新药物,但也有一些是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药物,包括这次ASCO大会上报告的新型膀胱局部治疗药物BH011和SHR-1501。我们期待这些研究结果能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
02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能否进一步介绍一下有关新型膀胱局部治疗药物BH011和SHR-1501的初步研究结果?
何志嵩教授:这两项研究目前都处于在研阶段,最终数据尚未发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参研中心之一。从初步的中期研究结果来看,它们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和希望,因此有望继续进行这些研究。BH011是一种新型多西他赛膀胱灌注制剂,可提高药物浓度和组织渗透性。我们的1/2期研究显示,BH011用于BCG失败的高危NMIBC患者,3个月和1年完全缓解率(CRR)分别达96%和71%,中位无复发生存(RFS)达20.21个月,且耐受性好,仅发生1-2级不良事件(常见尿路感染、血尿等),无治疗中断。
SHR-1501则是一种IL-15激动剂融合蛋白,可增强NK细胞和CD8+T细胞活性。我们的1/2期研究显示也显示了SHR-1501±BCG有积极的初步疗效,队列B(BCG无应答的CIS患者)的3或6个月CR率达90.9%,队列A(BCG初治患者)和队列C(BCG无应答的乳头状瘤患者)的9个月DFS率分别为94.4%和53.9%;无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也没有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
目前,这些研究仍在开展中。我们知道许多临床研究可能在中期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提前终止研究并撤回开发计划。然而,BH011和SHR-1501这两个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仍在顺利进行中,我们非常期待这两项研究最终取得积极的结果,为NMIBC高危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03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本次大会上,贵中心报告了一项已经启动的研究,利用尿液DNA进行最小残存疾病(MRD)监测。能否介绍一下该研究?
何志嵩教授: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如何实现早期诊断,以及在治疗后如何评估疗效和早期发现复发,一直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一个痛点。实际上,国内现代学者在基于尿液的检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出色的工作。这包括甲基化检测,以及我们团队在今年会议上报告的尿液DNA最小残存疾病(MRD)相关研究。该研究对患者尿液进行DNA测序(ucfDNA,uexDNA)并得到的MRD评分,与当前“金标准”膀胱镜±活检/影像学(CT/MRI)进行比较。研究计划入组400例尿路上皮癌患者,分为4个队列:(1)Cohort 1,高危UTUC(pT3-4/N+)术后患者;(2)Cohort 2,TURBt术后的NMIBC患者;(3)拟接受新辅助治疗的MIBC患者;(4)标准“保膀胱”三联疗法(TMT)后完全缓解(CR)的患者。
我们前期已经报道了此类尿液无创诊断技术在UC早筛或MRD监测中,均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期待能够通过这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得到进一步验证;也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在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评估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4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展望未来,您认为还有哪些新技术可应用于肿瘤学诊疗,尤其是此次ASCO大会上人工智能(AI)的“科技元素”非常突出?
何志嵩教授:随着人工智能(AI)越来越多地进入临床领域,AI在诊断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其最终可能带来的变化也难以预估。然而,紧跟这一潮流,不被时代所抛弃,应该是我们所有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一点。
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专门设置了AI的讨论专场(AI,Improving Cancer Care,and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on)。许多人都在讨论AI是否会取代医生。专家们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AI不会取代医生,但是懂得运用AI的医生将会在竞争中胜过不懂AI的医生。我认为这一点我们必须紧跟,充分利用这一最新的技术潮流。我们应该将人类智慧的结晶应用于最需要改进的领域,特别是在提升人类健康方面实现突破,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Dingwei Ye,et al.Results of BH011 after intravesical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IS and/or papillary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after BCG failure:Interim results from a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ASCO 2025;Abstract#4607
[2]Yuke Chen,et al.IL-15RαFc superagonist SHR-1501 with or without bacille Calmette Guerin(BCG)for high-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A phase 1/2 study.ASCO 2025;Abstract#4606
[3]Xuanjun Guo,et al.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urine DNA for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monitoring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urine:A multicenter,prospective,observational study.ASCO 2025;Abstract#TPS4617
[4]Yang K,Hu H,Wu J,Wang H,Guo Z,Yu W,Yao L,Ding F,Zhou T,Wang W,Wang Y,Liu L,Guo J,Zhu S,Zhang X,Cao S,Lou F,Niu Y,Ye D,He Z.Letter to the Editor:clinical utility of urine DNA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onitoring in urothelial carcinoma.Mol Cancer.2023 Feb 4;22(1):25.doi:10.1186/s12943-023-01729-7.PMID:36739413;PMCID:PMC9898696.
何志嵩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