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BOC/BOA丨陈誉教授:新型免疫治疗及联合策略在围术期和晚期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8 16:53:58  浏览量:184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成功举行。在黑色素瘤专场,CSCO专家汇报了国内外黑色素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围绕早期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和晚期双抗体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基于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的报告,对黑色素瘤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策略和晚期新型治疗策略的探索进行总结。

编者按: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成功举行。在黑色素瘤专场,CSCO专家汇报了国内外黑色素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围绕早期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和晚期双抗体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文基于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的报告,对黑色素瘤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策略和晚期新型治疗策略的探索进行总结。
 
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概览
 
黑色素瘤是一类侵袭性较强的恶性疾病,早期可切除患者术后仍面临一定的复发风险,围术期系统治疗除了有助于缩瘤降期以外,也是降低术后复发、改善远期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
 
KEYNOTE054、CheckMate238、KEYNOTE716、CheckMate76K等研究已经证实了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辅助治疗的RFS生存获益,奠定了免疫单药辅助治疗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更加强化的免疫联合治疗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疗效?2025年ASCO大会报道的3期RELATIVITY-098研究,抗PD-1联合抗LAG-3(纳武利尤单抗+Relatlimab)辅助治疗并未能相较单免治疗显著改善RFS(HR 1.01)。无独有偶,抗PD-1联合抗TIGIT(帕博利珠单抗+Vibostolimab)的3期KEYVIBE-010研究也与去年宣布失败,为“免疫plus”辅助治疗蒙上一层阴影。
 
 
在以辅助免疫联合治疗为主的围术期“加法”受阻时,新辅助免疫治疗为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加法”开辟了新路径。从理论上来看,未切除肿瘤具有较高的肿瘤新抗原以及丰富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而且保留较为完整的肿瘤淋巴系统,因此能够相较于已切除肿瘤产生更强烈的免疫治疗效果。SWOG1801、NADINA研究证实了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而国际新辅助黑色素瘤联盟(INMC)的大型汇总分析也表明了新辅助治疗的获益,达到pCR的患者能够转化为更高的RFS率。
 
 
皮肤型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
 
上述KEYNOTE054、CheckMate238、KEYNOTE716、CheckMate76K研究均为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多中心研究,纳入患者以皮肤型黑色素瘤为主,单免疫仍是当前辅助免疫治疗标准,但免疫联合治疗的获益仍有待观察。
 
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加入是有潜力的围术期免疫“加法”策略。2025年ASCO大会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单臂2期研究,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IIB/C期患者,可相较于历史对照显著降低IIc期患者的前哨活检(SLN)阳性率(16.7%vs 40%),且耐受性好,没有患者发生肿瘤进展导致不可切除或者毒性延迟手术。此次ASCO大会上,还报道了多项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的初期研究,如EA6194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Vidutolimod(抗PD-1+TLR9激动剂)新辅助治疗IIIB-D期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RP)率达79%;NeoACTIVATE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Tiragolumab(抗PD-L1+TIGIT)用于III期患者的MRP率为47.1%。
 
 
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围术期治疗
 
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在西方人群中较为罕见,在亚洲及中国患者中更加多见。中国研究者为这些类型黑色素瘤的围术期治疗探索贡献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如2024年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发表于STTT的一项Ib期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溶瘤病毒疗法取得了77.8%的病理学缓解率和33.3%的MRP率。此次ASCO大会上,该团队报道了另一项CAP 03-NEO研究显示,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替莫唑胺的“免靶化”三药方案用于可切除II/III期肢端黑色素瘤新辅助治疗,也展现了积极的疗效和安全性,病理缓解率为53.3%,pCR率达23.3%;经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或MPR的患者,其12个月RFS率为100%。且治疗耐受性良好,≥3级TEAEs发生率为36.7%,导致停药的TEAEs发生率为13.3%。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没有5级不良事件发生。
 
 
以双抗为基础的晚期免疫和细胞治疗
 
双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是近2年及未来的另一大创新药物研发热点,包括ADC和ICI均可进行双抗研发升级。2025年ASCO大会上,郭军教授在口头报告中汇报的一项1/2期研究,采用的是一种首创新药PD-1/IL-2α偏向双抗(IBI363)。
 
肿瘤特异性T细胞(TSTs)可共表达PD-1和IL-2Rα。IBI363是首创α偏向型设计,能够增强抗肿瘤效果且最大化避免外周毒性。在I期研究(CIBI363A102)及一项治疗黑色素瘤的2期研究(CIBI363A201)中,ORR和DCR分别达23.3%和76.7%,中位PFS为5.7个月,高于既往研究报道数据(不足3个月);中位OS达14.8个月。在52例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肢端型和黏膜型患者中,未确认ORR达63.5%,待确认ORR达75%。基于这些积极结果,该治疗药物已经被中国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在细胞治疗方面,Lifileucel是一种个性化的一次性肿瘤衍生自体T细胞免疫疗法,国际上已被批准用于PD-1免疫经治的晚期黑色素瘤成年患者。此次ASCO大会报道的C-144-01是一项2期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在既往中位治疗3线的情况下,Lifileucel的ORR达31.4%,长期随访显示5年OS率达19.7%。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此次ASCO大会报道的一项1期研究,使用单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治疗亚洲黑色素瘤患者,ORR为41.7%,在特定剂量亚组中的DCR达到100%,治随访是PFS尚未达到。
 
总结和展望
 
围术期治疗“免疫plus”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所获结果差异较大,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受阻,而新辅助免疫治疗且获得病理缓解的患者有望转化为更好的生存获益。围术期治疗的获益究竟来自新辅助还是辅助治疗阶段,美国FDA认为“越来越需要替代性的试验设计来评估新药在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每个治疗阶段的疗效”。潜在的试验设计可能包括多臂试验(例如,有超过两个治疗组的随机试验)或包含重新随机分配的试验(例如,SMART序贯多重分配随机试验设计)。在晚期治疗领域,双抗类药物以及新型细胞疗法展现了积极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未来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证据。
 
参考文献
 
[1]Rutkowski P,Mandala M.Perioperative therapy of melanoma:Adjuvant or neoadjuvant treatment.Eur J Surg Oncol.2024;50(3):107969.doi:10.1016/j.ejso.2024.107969
 
[2]Nivolumab plus relatlimab vs nivolumab alone for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 III–IV melanoma:Primary results from RELATIVITY-098.ASCO 2025
 
[3]Neoadjuvant-adjuvant pembrolizumab in clinical stage IIB/C melanoma.ASCO 2025
 
[4]A 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of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P)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vidutolimod(V)in high-risk resectable melanoma:ECOG-ACRIN EA6194.ASCO 2025
 
[5]NeoACTIVATE arm C:Phase II trial of neoadjuvant atezolizumab and tiragolumab for high-risk operable stage III melanoma.ASCO 2025
 
[6]Liu,J.,Wang,X.,Li,Z.et al.Neoadjuvant oncolytic virus orienx010 and toripalimab in resectable acral melanoma:a phase Ib trial.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9,318(2024).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2029-2
 
[7]Neoadjuvant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and temozolomide for resectable stage II/III acral melanoma:The CAP 03-NEO trial.ASCO 2025
 
[8]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of a first-in-class PD-1/IL-2α-bias bispecific antibody fusion protein IBI363 in patients(pts)with immunotherapy-treated,advanced acral and mucosal melanoma.ASCO 2025
 
[9]Lifileuce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5-year outcomes of the C-144-01 study.ASCO 2025
 
[10]Influence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monotherapy on persistent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Asian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with specific CD8+TIL proportions:A phase I trial.ASCO 2025
 
 
陈誉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二届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家组组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2022年《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8-2024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9-2024《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执笔人,国家卫健委黑色素瘤单病种质控专家,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