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中国风丨郭军教授口头报告:首创新药IBI363用于免疫治疗失败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展现积极活性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8 11:23:01  浏览量:37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年来,素有临床肿瘤学“奥林匹克盛会”的ASCO年会上,中国口头报告的数量呈“井喷”趋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在黑色素瘤领域连续多次登顶ASCO口头报告。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郭军教授汇报了一项全球首创新药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IBI363)用于免疫经治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1/2期研究,显示了积极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编者按:近年来,素有临床肿瘤学“奥林匹克盛会”的ASCO年会上,中国口头报告的数量呈“井喷”趋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在黑色素瘤领域连续多次登顶ASCO口头报告。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郭军教授汇报了一项全球首创新药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IBI363)用于免疫经治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1/2期研究,显示了积极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研究者说

首创新药双特异抗体IBI363
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治疗带来新希望
 
郭军教授:此次ASCO大会的口头报告中,我们介绍了新型药物IBI363用于治疗免疫治疗耐药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的1/2期研究数据。IBI363是一种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阻断PD-1并激活IL-2α-bias,以恢复衰竭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
 
在87例可评估的晚期患者中,IBI363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4%。实际上,这一有效率数据对于肢端和黏膜黑色瘤患者而言是非常高的。从既往报道数据来看,无论是进口的PD-1还是国产的PD-1单药治疗,KEYNOTE-151、POLARIS-01等研究中单药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未超过15%,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2个月左右。
 
本研究中,对于这些已经使用PD-1单抗或其他免疫制剂治疗失败的黑色素瘤患者时,即使作为二三线及以上治疗,IBI363依然能够达到24%的有效率,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因为即使是从未接受过治疗的一线患者,单药免疫治疗也很难达到如此高的有效率。此外,IBI363的PFS达到了5.7个月,这一数据几乎是既往单药PD-1单抗治疗PFS的两倍。
 
因此,我认为IBI363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药物,特别是在针对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这类“冷肿瘤”时,它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真正解决此类“冷肿瘤”的治疗难题。
 
研究简介

首创新药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用于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晚期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背景
 
尽管免疫治疗(IO)在晚期黑色素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于耐药性肿瘤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从当前治疗中的获益较有限。IBI363作为一种全球首创的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阻断PD-1并激活α偏向性IL-2信号通路,从而恢复耗竭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功能,已经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处报告IBI363在一项Ⅰ期研究(NCT05460767)和一项Ⅱ期研究(NCT06081920)中,针对免疫经治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结果。
 
△IBI363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
 
方法
 
入组人群为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IBI363通过静脉给药:0.1 mg/kg每周一次,0.3/0.6/1 mg/kg每2周一次(Q2W),或1/1.5/2/3 mg/kg每3周一次(Q3W)。Ⅰ期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安全性,Ⅱ期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和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持续缓解时间(DoR)以及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无进展生存(PFS)期。
 
结果
 
截至2024年12月6日,Ⅰ期研究(n=76)和Ⅱ期研究(n=15)共入组91例患者,其中男性占47%;中位年龄57岁;均为亚洲患者;ECOG体能状态评分1分的患者占66%;Ⅳ期患者占89%;47例为肢端黑色素瘤,44例为黏膜黑色素瘤。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3.4周(范围:2.0~72.4周)。
 
90/91例(98.9%)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其中27例(29.7%)患者发生≥3级(≥G3)TEAE。3例(3.3%)患者因TEAE终止治疗,1例(1.1%)患者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脓毒症)。最常见的TEAE包括关节痛(59.3%,4.4%为≥G3)、皮疹(42.9%,3.3%为≥G3)和贫血(42.9%,2.2%为≥G3)。
 
在至少接受过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所有患者(n=87)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CR),22例获得部分缓解(PR),33例疾病稳定(SD),31例疾病进展(PR)。ORR为26.4%(95%CI:17.6%~37.0%),其中16例缓解已确认,2例仍在等待确认;DCR为64.4%(95%CI:53.4%~74.4%)。在接受≥1 mg/kg剂量治疗的患者(n=74)中,ORR为28.4%(95%CI:18.5%~40.1%),DCR为68.9%(95%CI:57.1%~79.2%)。接受1 mg/kg Q2W方案治疗的患者(n=30)中位DoR为1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1个月,50.0%事件发生),中位PFS期为5.7个月(95%CI:3.6个月~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0个月,73.3%事件发生)。
 
△肿瘤缓解、PFS和安全性
 
结论
 
IBI363在免疫治疗经治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IBI363在黑色素瘤领域的全球临床开发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Bin Lian,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of a first-in-class PD-1/IL-2α-bias bispecific antibody fusion protein IBI363 in patients(pts)with immunotherapy-treated,advanced acral and mucosal melanoma.ASCO 2025;Abstract#2502
 
[2]Mao L,Qi Z,Zhang L,Guo J,Si L.Immunotherapy in Acral and Mucosal Melan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Front Immunol.2021;12:680407.Published 2021 Jun 4.doi:10.3389/fimmu.2021.680407
 
 
 
 
郭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
泌尿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黑色素瘤协会(MWS)副主席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FDA国家药品注册评审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肿瘤用药专业组)
长期从事黑色素瘤、皮肤肿瘤、泌尿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Blood,Annals of Oncol,Nat Commun,Clin Can R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500余分,累计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作为组长/副组长,牵头组织撰写了《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CSCO肾癌诊疗指南》和《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作为PI牵头黑色素瘤和泌尿肿瘤CFDA注册临床研究60余项,并促成国内外9种抗肿瘤新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牵头开创了粘膜黑色素瘤的国际分期标准、辅助及晚期一线治疗新标准,科研成果五次入选ASCO年会口头报告,并改写了3个国际指南和5个国内诊疗规范和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