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亚洲靶向抗癌治疗大会上,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Tony SK Mok)教授作报告《迈向未来:肺癌的个体化药物研发》,指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可能代表着对现有治疗方案的进步,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亚洲靶向抗癌治疗大会上,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Tony SK Mok)教授作报告《迈向未来:肺癌的个体化药物研发》,指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可能代表着对现有治疗方案的进步,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Tony SK Mok
靶向治疗标志着肺癌精准医学新纪元的开始。然而,二线及后续治疗的选择仍然有限。理论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可结合靶向治疗的精准性和化疗的效力,而且针对多个不同靶点的ADC研发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靶向HER2的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是一个成功案例,基于DESTINY-Lung02(J Clin Oncol.2023;41:4852–4863)和DESTINY-Lung05 II期试验(Cancer Res.2024;84(7_Suppl):CT248)的结果,它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HER2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关于HER2 ADC的更多研发,最近中国一项II期试验的阳性初步结果发表,该试验评估了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它与德曲妥珠单抗仅在细胞毒性载荷(payload)上有所不同(Lancet Oncol.?2025;26:437–446)。
聚焦于靶向HER3的ADCs,在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进展的EGFR突变NSCLC患者中开展的III期HERTHENA-Lung02试验中,尽管帕妥珠单抗德曲妥珠单抗(patritumab deruxtecan)相较于化疗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未观察到总生存期(OS)获益,并且出现了两例因间质性肺病导致的药物相关死亡(J Clin Oncol.2025;43(16_Suppl):8506)。一种靶向EGFR–HER3的双特异性ADC药物BL-B01D1可能代表着下一步方向,其在中国一项I期试验中显示出初步抗肿瘤活性(Lancet Oncol.2024;25:901–911),并且一项针对经EGFR-TKI治疗失败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I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6382116)。
关于以TROP-2为靶点的ADCs,根据II期TROPION-Lung05和III期TROPION-Lung01试验的结果,德达博妥单抗(datopotamab deruxtecan)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似乎呈现阳性结果(J Thorac Oncol.2025:S1556-0864(25)00761-0)。对于无可靶向基因组变异的患者,研究发现通过定量连续评分法(quantitative continuous scoring)测量的TROP-2标准化膜比率(normalised membrane ratio)可预测德达博妥单抗的临床结局(J Thorac Oncol.2025:19;S2–S3),这突显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在ADC开发中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其他有前景的早期药物包括首个靶向c-Met的ADC药物telisotuzumab vedotin(J Clin Oncol.2024;42:3000–3011),以及靶向整合素β6的ADC药物sigvotatug vedotin(J Clin Oncol.2024;42(16_Suppl):8521)。
仍需观察优化ADCs的研究(例如优化细胞毒性载荷、药物-抗体比率和连接子)是否能在获益与风险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未来的研究道路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探索新靶点和使用双特异性抗体,并纳入更广泛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以帮助发挥ADCs的全部潜力。
参考文献
Mok TSK.Fast forward to the future:Personalised drug development for lung cancer.ESMO Targeted Anticancer Therapies Asia Congres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