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WCLC)世界肺癌大会>正文

2025WCLC 研究者说|张扬教授解读磨玻璃为主型肺腺癌淋巴结清扫从“系统性扫荡”到“选择性清除”的精准外科突破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15 14:01:39  浏览量:448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届大会,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扬教授分享了探索磨玻璃为主型肺腺癌患者不进行与进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非劣效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瞭望》特邀张扬教授现场接受专访,解读该项研究成果与肺癌精准外科新方向,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张扬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
入选2023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个医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
4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被6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引用
 
肿瘤瞭望:您在这项针对磨玻璃为主型肺腺癌的重要研究中,对比了“不清扫”与“清扫”的疗效,得出非劣效结果。能否请您首先为我们深入解读一下该研究的主要发现?

张扬教授:长期以来,肺癌相关指南均推荐早期肺癌手术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时,需进行系统性“扫荡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该术式虽能切除转移淋巴结,但会无差别清除无转移淋巴结,不可避免地损伤肺门、纵隔正常解剖结构。不仅可能引发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还会破坏淋巴结作为免疫器官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为此,我院陈海泉教授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概念,核心是在清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无肿瘤转移的淋巴结,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人体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而实施这一术式的关键前提,是术前或术中精准判断淋巴结阴性状态以明确哪些淋巴结无转移、可保留。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团队自2012年起开展系列回顾性研究,探析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总结出6条术前/术中判断淋巴结阴性的标准,其中便包括“影像表现为磨玻璃为主型的肺腺癌均无淋巴结转移”这一关键发现。此后,我们进一步开展前瞻性Ⅱ期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结果显示这6条标准的判断准确性达100%,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期刊还为此配发社论,将其评价为“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精准手术”。
 
本次开展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针对的是在前期回顾性研究与Ⅱ期试验中均已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的“磨玻璃为主型浸润性肺腺癌”人群,对比“不清扫淋巴结”与“指南推荐的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生存无显著差异,但“不清扫淋巴结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围术期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尤其在并发症方面,不清扫组≥2级并发症发生率仅3.3%,而系统性清扫组高达9.3%。这意味着,对此类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可减少超60%的手术并发症。

肿瘤瞭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研究中两组共302例患者均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这一结果具有怎样的临床意义?

张扬教授:首先,当前指南推荐的术式,过度侧重转移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甚至对清扫淋巴结的数量、组数有明确要求,但“无转移淋巴结的保留价值”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而本研究结合此前系列成果证实,通过术前/术中精准判断淋巴结阴性状态,采用“选择性减少或免除清扫”的策略安全可行。这一结论有望推动未来指南修订时,从“一刀切的系统性清扫”转向更注重“个体化清扫方案”。
 
此外,从外科治疗理念层面看,该研究标志着肺癌外科已从传统强调根治性切除的“最大耐受干预”,迈向兼顾功能保护的“最小有效治疗”新阶段。当前CT筛查普及背景下,越来越多小体积、磨玻璃结节型的早期肺癌被检出,肺癌疾病谱已发生显著变化,患者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否根治,更关注术后肺功能、生活质量是否受影响。这种治疗理念的转变,既顺应了疾病谱变化与患者核心需求,也是精准医学在外科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
 
肿瘤瞭望:近年来,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显著改善了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基于您这项研究的结果,您认为MDT在肺癌手术策略的优化,特别是在个体化淋巴结处理方案的制定中,应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

张扬教授:多学科诊疗(MDT)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的制定与落地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当前研究的策略实施阶段,MDT是保障精准判断的核心支撑。具体而言,术前需影像科医生依托专业影像技术,精准评估磨玻璃结节的成分比例(本研究中,该比例需达到50%以上才符合选择性清扫标准);术中则需病理科医生对标本进行快速检测,进一步明确淋巴结状态。正是影像科、病理科与外科的紧密协作,才精准界定了“哪些患者可免除淋巴结清扫”,有效规避了单一学科判断偏差可能导致的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问题。
 
第二,在未来策略的拓展探索中,MDT是突破技术边界、优化方案的关键力量。目前我们正推进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术前影像数据构建预测模型,提升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效率与准确性;二是探索新的影像检测手段利例如用新型分子影像探针FAPI PET-CT,进一步强化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精准度等。这两项工作均需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深度协作,进而制定出更精准、更具个体化的淋巴结处理方案,让更多患者从“选择性清扫”策略中获益。
 
肿瘤瞭望:该研究成果无疑是肺癌精准外科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结合本次WCLC大会中的其他前沿进展,您如何看待肺癌精准外科未来的探索方向?还有哪些值得深入研究的临床或科学问题?

张扬教授:结合本次世界肺癌大会(WCLC)的前沿进展与我们的临床实践,我认为肺癌精准外科未来的探索方向,可聚焦于“三个核心临床问题展开,这亦是当前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开刀”。并非所有磨玻璃结节患者都需接受手术,也并非所有结节都需立即手术。例如,我们当前正开展一项针对磨玻璃结节随访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该研究的核心目标,正是明确“哪些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可暂不进行手术,仅通过规律随访观察即可”,从而避免对低风险患者造成过度治疗。
 
第二个问题是“何时开刀”,即手术时机的精准选择。陈海泉教授此前提出“肺癌外科治愈窗口期”的重要概念:当肺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病理分型为浸润前肺腺癌时,即处于“治愈窗口期”。此时采用最小范围的切除方式方可实现100%根治,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开刀”,具体可拆解为两个核心方向:一是“肺的切除范围”:例如,哪些患者需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哪些可接受范围更小的肺段切除,哪些甚至通过局部非解剖性楔形切除即可实现根治?目前虽已有相关探索性研究,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明确不同患者群体的最优切除范围;二是“淋巴结清扫范围”: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所探索的,即哪些早期肺癌患者,可通过术前评估或术中精准判断,实现“选择性淋巴结清扫”?这些问题均需通过持续的临床研究验证,最终推动肺癌外科向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迈进。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