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江泽飞教授:奏响乳腺癌诊疗“中国之声”,需从创新药研发到学术期刊建设全方位努力丨2025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8/11 18:10:09  浏览量:19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8月9日,“2025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在山东青岛盛大启幕,本届沙龙继续秉承“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理念,发扬“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的传统,在盛夏之际奉上一场不容错过的乳腺癌学术盛宴。《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分享本次夏季论坛的亮点内容,并就如何在乳腺癌诊疗领域扩大中国专家、中国研究、中国创新药物影响力,奏响“中国之声”分享其真知灼见。

编者按:2025年8月9日,“2025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在山东青岛盛大启幕,本届沙龙继续秉承“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理念,发扬“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的传统,在盛夏之际奉上一场不容错过的乳腺癌学术盛宴。《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分享本次夏季论坛的亮点内容,并就如何在乳腺癌诊疗领域扩大中国专家、中国研究、中国创新药物影响力,奏响“中国之声”分享其真知灼见。
 
廿余光阴和坚持
“北方沙龙”为中国学者“发声”

《肿瘤瞭望》:本次乳腺癌夏季论坛·北方沙龙的盛大召开,推动了乳腺癌热点问题的深入交流,请您归纳一下此次大会的亮点有哪些?

江泽飞教授:北方沙龙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创始之初,我们几位发起专家从全球不同国家回到国内工作,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来进行学术交流,分享在美国、欧洲等地学术会议上,有哪些学术进展值得我们学习。当时信息交流没有现在发达,治疗药物也没有现在好,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哪些临床研究成果能够被我们用上,是否值得我们自己开展临床研究。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前辈老师的引领下,本着同道之间“在春夏秋冬,约男女老少,走东南西北,谈古今中外”的原则,用持续20多年的激情和努力打造了“北方沙龙”的品牌学术会议,而且拓展至“夏季论坛”和“年度进展”每半年一场会议,紧跟学术前沿。今年的夏季论坛又一次来到青岛。本届会议在课题设计上,除了通过专家的主旨报告分享学术进展外,我们同时也设置了创新药准入、多模态人工智能及其它行业管理方面的课题,希望把沙龙做成专家之间交流学术、交流友谊的良好平台;并且根据当前诊疗争议话题设置了多场“思辨”,本着我们之间是朋友,但不一定要认同与接受对方观点的原则,做到求同存异、擦出火花。正如几年前我们在学术会议上所说的,在不知道走哪条路更好的时候,不要总停留在路口讨论,而是可以往前走、试一试,做一些对照研究,用行动推动行业进步。
 
 
创新推动诊疗持续变革
2025版靶向HER2诊疗共识精彩亮相

《肿瘤瞭望》:由您领衔编写的《靶向HER2乳腺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靶向HER2诊疗共识)英文版也在近期正式见刊,请您分享一下本次共识更新的意义是怎样的?

江泽飞教授:HER2诊疗共识最早是我们在2007年,在孙燕院士、沈镇宙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第一版撰写的,随着HER2靶向药物从单抗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再到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范围也从HER2阳性到HER2低表达再到超低表达,共识名称从“HER2阳性诊疗共识”就变成了“靶向HER2诊疗共识”。自2023年制定上一版共识后,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报告结果,我们今年就在专家组共同讨论下,由我和宋尔卫院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撰写英文版诊疗共识,被《TBCR》(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杂志收录发表,标志着2025版诊疗共识正式发布。
 
https://tbcr.amegroups.org/article/view/103147/html
 
在诊疗共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严格遵照相关的循证方法学,同时也结合中国专家的意见。如果不同临床研究结果一致,那么我们对诊疗的意见也基本上能取得一致;但在临床研究结果不一致时,诊疗共识就能归纳专家普遍认为“应该怎么治疗更好”的意见,所以我们特别期待诊疗共识能够得到行业认可,并帮助临床医生在选择方案时,即使没有选择最对的方案,也能选到不错的方案。
 
变革并非“一蹴而就”
但中国创新研发需要全方位发展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不仅就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思辨,更对我国创新药的发展与落地临床实践进行了指导。请问您对未来乳腺癌创新药的研发方向有哪些建议?我国民族药企应从哪些方面做好新药研发?

江泽飞教授:创新是我们永远需要去做的事情,但究竟应该怎么创新?靶点创新、机制创新、剂型创新、用法创新都是创新,但不要觉得今天冒出一个念头,会是全世界都没想到的,那可能就不是创新而是“胡思乱想”。我认为创新是在现有的路径和标准中,提高一点点就足够了,不能要求所有新事物都能够马上推翻旧事物。
 
而对国内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了解行业进展,要学习到优秀的产品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去充分了解临床需求,尊重临床医生和患者,因为他们了解临床的“痛点”,也了解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指导对现有药物的优化,所以我特别希望国内企业能够立足于临床,去开发更好的新产品。比如由正大天晴开发的CDK2/4/6抑制剂,靶点比CDK4/6抑制剂多,可能就会提高疗效,这也符合人类医学一点点进步的过程,而不是说某一天突然“药到病除、治好所有患者”。新药有可能会去克服传统药物的耐药性,或者与传统药物对比,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甚至疗效和毒性不变,通过减少用药频率来改善用药便捷性,某种程度上也都是一种创新。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理解创新的概念,通过专业机构的科研工作,给创新药物提供平台,让更好的药物赢得准入,配合政府科技立项、药品审评等方面的鼓励,尽快让患者用得上更好的新药。
 
从“0到1”的突破
TBCR让全球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还进行了《TBCR》编委扩大会议,今年是《TBCR》创刊的第6年,这6年间《TBCR》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此次编委扩大意味着什么?

江泽飞教授:我们在2019年10月于北京创立了《TBCR》杂志,当时我们当然希望把杂志办好,但也还抱着许多疑惑,而今年我们首次获得了1.4分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在今天的编委扩大会议上,有些编委老师也提到影响因子“从0到1很困难”,有些期刊10年、20年都做不到这一点,而我们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就做到了“从0到1”,未来就是“从1到4”,“从1到14”。我们特别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大家支持,快速发表高质量、高水平论文来增加影响力。对此也有几个标志性的指标,比如目前我们的外籍编委占比已经过半,外籍作者发稿占比从创刊时的20%提高到目前的75%。同时,无论是由国内还是国外专家学者制定,指南和共识性文章我们都会优先发表,可以在与国外专家交流时提供英文版内容,还有助于年轻医生在学习时提高英文水平;在快速发表英文版指南和共识后,我们也会邀请国内专家作出解读,并在中文期刊进行发表,体现行业内的中国贡献。
 
以靶向HER2诊疗共识为例,国际共识尚未纳入我国研发的吡咯替尼,因其PHENIX、PHOEBE等临床研究都在国内完成,虽然国外学者也认可研究数据,但不会纳入共识,而中国共识就需要纳入;另一个例子则是德曲妥珠单抗的DESTINY-Breast09研究,该研究在全球纳入的1000余例患者中有500余例亚洲患者,包括200余例中国患者,既然我们中国专家参与了临床研究,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就可以把相关推荐写到我们自己的专家共识中,不用等到欧美学者编写完共识再去纳入。同时,现在国家要求业内专家“把科学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而《TBCR》既是一份英文版、国际化的杂志,又是被国家监管部门认可的中国创办杂志,可以说兼顾了两方面。所以,我们再次感谢各位对《TBCR》杂志的认可,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继续支持我们,把杂志办得越来越好。
 
《肿瘤瞭望》:近年来《TBCR》向国际传播了大量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进展,推动了全球乳腺癌的发展。请您谈谈对于中国专家、中国研究、中国创新药物而言,应如何在国际上扩大中国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学术声音?

江泽飞教授:20、30年前我们能去参加一次国外会议,在最后排坐着都会觉得很庆幸,因为我们能听到最新的信息,而到了今天,我想中国学者应该有更大的责任。一方面要继续了解国际最新进展,不能闭关自守、自我满足;另一方面还有责任把中国研究结果传递到国际上,比如在今年的St.Gallen大会上我们能举办“中国之声”专场,让中国学者带着中国药物、中国研究,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在乳腺癌领域走到了哪一步,同时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们也已经与国际专业学会和研究机构商定,继续开展类似合作,扩大中国指南共识、中国研究成果和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希望实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的目标,也就是让中国医生用上中国指南,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未来我们会与国际专业学会协作在中国举办分支会议,比如初步约定在来年的国际会议中继续设置中国专场,在中国会议中设置国际专场,与国内外医生和St.Gallen大会的初步接触目前都已有积极反馈,未来几年还有望开展更好的合作。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