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关注>正文

燕赵论道·大咖专访丨马力教授:聚焦乳腺癌精准诊疗,赋能青年医师成长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8 15:57:36  浏览量:2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日前,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承办,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进展,致力于推动规范化诊疗。论坛不仅为业内专家和各科室医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专业风采,有力促进了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与规范。肿瘤瞭望特邀本届论坛“青春飞扬”青委会专场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就精准医学时代下中青年医生的成长路径、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面临的挑战与突破等热点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

编者按:日前,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承办,聚焦乳腺癌多学科前沿进展,致力于推动规范化诊疗。论坛不仅为业内专家和各科室医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专业风采,有力促进了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与规范。肿瘤瞭望特邀本届论坛“青春飞扬”青委会专场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就精准医学时代下中青年医生的成长路径、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面临的挑战与突破等热点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
 
01
肿瘤瞭望:作为本届论坛青委会专场主席,请您就本专场的主要内容及会议亮点进行介绍。

马力教授: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青委会专场命名为“青春飞扬”。青年是乳腺肿瘤领域发展的新生力量,充满活力与创新思维。本次青春飞扬专场,就是为青年同道搭建的交流、展示平台。整场活动,大家围绕《CSCO BC指南》分享故事,畅谈对未来乳腺癌诊疗临床实践的思考,也针对时下的热点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充分展现了河北青年一代的风采与专业素养,也为乳腺癌诊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相信此次活动的举办将激励大家在乳腺肿瘤领域继续深耕、不断探索,用青春和智慧为乳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02
肿瘤瞭望: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您认为中青年医生应如何系统性提升自身能力,以满足乳腺癌治疗领域精准诊疗的需求?

马力教授:在精准医学迅猛发展的当下,乳腺癌治疗领域对精准诊疗的要求日益严苛,中青年医生可以从多个维度系统性提升自身能力:
 
第一,夯实理论基础,要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紧跟学术前沿动态;第二,提升临床技能,强化诊断技能,优化治疗方案制定能力,提升多学科协作能力;第三,掌握新兴技术,包括了解学习基因检测技术,掌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等等;第四,培养科研思维,多参与一些临床研究,主动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最后,要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同时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03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论坛“乳腺癌分类治疗会场”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能否结合该主题,具体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在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动态监测及临床转化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方向?

马力教授: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面临以下挑战:一方面生物标志物具有复杂性,目前发现可能与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很多,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难以明确单一或者组合生物标志物与免疫治疗疗效的确切关联。另一方面现阶段检测技术有其局限性,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缺陷,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欠佳,而且对于一些低丰度或细胞内复杂定位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有待提高。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面临的挑战:1、样本获取困难,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理想方式是多次获取肿瘤组织样本,但重复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操作,患者接受度较低,难以频繁进行。液体活检相对无创,但肿瘤释放到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检测难度大,并且如何准确区分来自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标志物也是一大难题。2、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的解读:随着免疫治疗的进行,肿瘤微环境会发生动态变化,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也随之改变。但目前我们对这些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了解有限,无法及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调整治疗策略。
 
在临床转化应用方面,我们首先面临的是临床试验设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入组患者的选择标准不够精准,不能充分依据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层,导致试验结果的异质性较大。其次面临的是医疗资源和成本的限制: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动态监测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难以广泛普及。此外,生物标志物检测费用较高,加上免疫治疗药物本身价格昂贵,也限制了免疫治疗在临床的应用。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筛选方面:1、多组学联合分析全面深入地解析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以及生物标志物组合。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多组学数据之间的关联,构建更精准的疗效预测模型。2、开展功能验证研究:加强对现有的生物标志物的功能验证研究,明确生物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筛选出真正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生物标志物。
 
动态监测方面:1、优化液体活检技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结合临床数据、影像学结果以及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多维度的动态监测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疾病进展或耐药的迹象,为临床调整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转化应用方面:临床试验要根据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入组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分层分析。同时设计适应性临床试验,根据试验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试验方案,提高试验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降低检测和治疗成本也很重要:一方面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的可及性。另一方面,通过医保谈判、医药创新等方式,降低免疫治疗药物的价格,促进免疫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马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北省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学组组长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