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CSCO 2025丨李薇教授:PARP抑制剂助力早期BRCA突变乳腺癌治疗,精准检测与联合治疗策略仍是未来关键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10/13 11:04:29  浏览量:181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且传统治疗疗效有限。PARP抑制剂通过“合成致死”效应精准靶向BRCA突变肿瘤细胞,已在晚期患者中取得突破,并逐步向早期治疗推进。在2025年CSCO年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做出了“精准靶向:PARPi在伴BRCA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的报告,围绕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会后,肿瘤瞭望特邀李薇教授就PARP抑制剂在早期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与安全性管理、未来治疗策略优化方向以及BRCA基因检测的现状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编者按: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且传统治疗疗效有限。PARP抑制剂通过“合成致死”效应精准靶向BRCA突变肿瘤细胞,已在晚期患者中取得突破,并逐步向早期治疗推进。在2025年CSCO年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做出了“精准靶向:PARPi在伴BRCA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的报告,围绕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会后,肿瘤瞭望特邀李薇教授就PARP抑制剂在早期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与安全性管理、未来治疗策略优化方向以及BRCA基因检测的现状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01
《肿瘤瞭望》: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乳腺癌治疗中已显示出显著疗效,在您看来,将PARP抑制剂用于早期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在PARP抑制剂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治疗安全性问题?

李薇教授:PARP抑制剂不仅在BRCA突变的晚期乳腺癌中疗效显著,其应用也正逐步向早期阶段推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OlympiA研究,共纳入1836例携带gBRCAm的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包括HR+/HER2-或三阴性乳腺癌),在完成(新)辅助治疗及局部治疗后,按1:1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奥拉帕利(300mg)或安慰剂治疗,以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
 
经过6年随访,奥拉帕利组与安慰剂组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率(iDFS)差异达9.4%(79.6%vs.70.3%,HR 0.65,95%CI:0.53-0.78),4年时的iDFS差异为8.4%。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奥拉帕利可为早期患者带来持续的生存获益。此外,在意向治疗(ITT)人群中,奥拉帕利组也显示出远处无转移生存(DDFS)的改善,两组6年DDFS率为83.5%vs.75.7%,绝对获益7.8%(HR 0.65,95%CI:0.53-0.81)。总生存(OS)方面,奥拉帕利组6年OS率为87.5%,安慰剂组为83.2%,绝对获益4.4%(HR 0.72,95%CI:0.56-0.93),说明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总生存。
 
△2024 SABCS上公布的OlympiA研究6年随访iDFS曲线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目标与晚期不同,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标准治疗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时间。在BRCA突变患者中加用PARP抑制剂,可进一步改善生存结局。因此,对于需要强化治疗且存在BRCA突变的早期患者,PARP抑制剂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在安全性方面,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总体可靠。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血液学毒性(如贫血)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并不高,患者依从性较好。因此,该药物在早期患者中仍是一种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02
《肿瘤瞭望》:PARP抑制剂在乳腺癌临床实际应用中依旧面临着不少挑战。请您为我们介绍下,为了进一步优化PARP抑制剂的治疗策略,我们还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薇教授:PARP抑制剂的应用确实是一个从晚期向早期不断拓展的过程。我们期待其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例如除BRCA1/2胚系和体系突变患者外,部分所谓“BRCAness”特征的患者是否也能从中获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联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包括PARP抑制剂与免疫治疗、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其他靶向药物的组合。未来我们还需探索更多联合策略,以期克服耐药机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03
《肿瘤瞭望》:精准治疗得以实施的基础是精准检测。在您看来,当前中国在BRCA基因检测方面现状如何?在提升检测可及性、确保检测规范性以及准确解读检测结果等方面,我们还有哪些工作可以推进落实?

李薇教授:精准治疗的前题是基于精准检测,我们还是希望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但是目前呈现给我们的数据是,大部分患者并未接受检测,精准检测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检测可及性、费用问题,以及检测方法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部分患者对检测信息的获取途径也存在认知不足。
 
未来,我们应首先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接受检测。同时,亟须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并推动检测结果得到规范、准确的解读,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我们也希望基因检测能逐步纳入医保,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受益。
 
李薇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人才
美国南卡莱罗那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