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访谈>正文

魏丽惠教授谈“以炎防癌”:HPV感染背后的炎症机制与我国宫颈癌防控路径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5/19 14:03:27  浏览量:243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宫颈癌是危害我国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HPV感染与女性下生殖道炎症及阴道微生态改变相关。

编者按:宫颈癌是危害我国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HPV感染与女性下生殖道炎症及阴道微生态改变相关。
 
5月9~10日,“2025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大会”在北京圆满举行。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就HPV感染与炎症的关系以及我国宫颈癌防控体系的建设进行经验分享。
 
专家简介
 
魏丽惠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教授
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主编
国际阴道镜和宫颈病理联盟(IFCPC)成员
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成员
曾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肿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等。
 
肿瘤瞭望:首先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HPV感染从初始感染到宫颈癌发生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HPV感染的持续性和癌变风险?

魏丽惠教授: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始于HPV病毒通过宫颈表面的微小损伤侵入。在女性青春期后,随着卵巢激素的作用,宫颈鳞柱交界外移,加上月经、性生活、生育和妇科检查等因素,都可能在宫颈表面造成微小损伤,为HPV感染创造了条件。
 
HPV病毒首先以游离状态进入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层,随后逐渐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学改变。临床上表现为从宫颈上皮内病变(CIN)低级别病变(1级),到高级别病变(CIN2级、3级)的进展过程。约0.5%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宫颈癌,部分感染者可能不经过低级别病变阶段,直接发展为高级别病变。
 
肿瘤瞭望:您在大会中汇报了《从“以炎防癌”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这一讲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炎症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有何关联性?

魏丽惠教授:女性下生殖道炎症,特别是阴道局部炎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我们门诊约50%~60%的女性患者是因炎症问题前来就诊。这类炎症多始于月经初潮后,与经期卫生、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性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乳杆菌能够维持适宜的氧化环境和抗感染能力。然而,当出现菌群失调或外界感染导致阴道微生态紊乱时,临床观察发现HPV感染率会显著升高,提示阴道炎症环境可能促进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发现,当前宫颈癌防治工作强调在积极筛查的同时,需重视下生殖道炎症,包括阴道炎和盆腔炎等疾病的诊治。
 
当前,中药制剂在调节阴道微环境方面正在进行诸多探索,其可能通过增强局部免疫力、促进乳杆菌增殖等途径改善微生态环境。另外,近年来学界提出了“阴道微环境靶向治疗”的创新理念,尝试通过精准调节阴道菌群来预防HPV感染。虽然这些新观点尚需更多研究验证,但为HPV感染的防治开辟了新的思路方向。
 
肿瘤瞭望: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积极预防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生?

魏丽惠教授:当前HPV感染和宫颈癌的预防主要采取双重策略:疫苗接种和定期筛查。
 
在疫苗接种方面,重点推荐在开始性生活之前,特别是针对小年龄组人群(9~14岁最佳接种年龄段)进行接种。同时,考虑到中国女性HPV感染呈现“双峰”分布的特点,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因此在第二个感染高峰来临前接种疫苗同样具有保护效果。一般情况下,女性感染的HPV型别与所接种疫苗预防的HPV型别不同或不全相同,因此,即使感染了HPV,接种疫苗依然能获得对HPV疫苗涵盖的其他未感染型别的保护作用,或减少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型别的可能。
 
在筛查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建议25~64岁女性都应进行定期筛查。国家组织的“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将35~64岁女性纳入筛查范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25岁以下女性自然发生宫颈癌的概率不足1%,从国家经济层面看这部分人群不必要进行常规筛查,但对高危人群(如性生活开始早、性伴侣多的群体)应实施个体化筛查方案;对于64岁以上女性,若既往定期筛查结果正常可终止筛查,但从未接受过筛查者仍需进行检测。
 
通过规范的筛查程序,可以及时发现HPV感染状况,早期识别由HPV感染引发的癌前病变,甚至可以检出早期宫颈癌。通过这种疫苗预防与筛查干预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我们有望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的公共卫生目标。
 
肿瘤瞭望: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背景下,您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宫颈癌防治事业的发展?

魏丽惠教授: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已有下降趋势,其防控重点已转向HPV感染相关的非宫颈疾病,如外阴、肛周、口腔和咽喉等部位的病变。然而在我国,2022年数据显示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5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3%,发病负担依然沉重。
 
目前我国宫颈癌防控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疫苗接种率亟待提升。2019年数据显示,9~14岁女孩HPV疫苗接种率不足2%。虽然近年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的推进,接种情况有所改善,但目前15岁以下女性接种人数仅约500万,与防控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地区如北京已实施为15岁以下女孩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的政策。
 
第二,筛查覆盖率不足。WHO提出到2030年35~44岁女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需达到70%,我国目前约为43%,仍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防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对于筛查异常的病例,如何进一步分流?如何开展后续工作?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既要确保病变的精准检出,避免漏诊;又要严格把握诊疗指征,防止过度诊断和治疗。此外,部分医疗机构已建立疫苗接种、筛查及诊疗的一体化门诊模式,但整体上仍需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
 
总之,要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必须全面推进疫苗接种、筛查覆盖和诊疗水平提升三大关键环节的协同发展。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宫颈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