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研究者说丨沈赞教授:探索氢吗啡酮缓释片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疼痛,助力我国癌痛管理水平提升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9 14:35:28  浏览量:142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癌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也是骨与软组织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为了提升癌痛管理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赞教授正在开展一项“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疼痛的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为传递癌痛管理前沿进展,启迪临床实践思路,《肿瘤瞭望》特别采访沈赞教授,从我国癌痛管理现状出发,分享研究设计思路与未来期望,传递癌痛管理经验,指导提升癌痛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编者按:癌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也是骨与软组织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为了提升癌痛管理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赞教授正在开展一项“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疼痛的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为传递癌痛管理前沿进展,启迪临床实践思路,《肿瘤瞭望》特别采访沈赞教授,从我国癌痛管理现状出发,分享研究设计思路与未来期望,传递癌痛管理经验,指导提升癌痛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01
《肿瘤瞭望》:癌痛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之一,我国对其管理现状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亟待提升的地方?

沈赞教授:癌痛管理不容小觑,也颇具难度。我国癌痛患者众多,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400万人,癌痛总体发生率为45%,晚期癌症患者可能超过55%[1,2]。作为癌症患者最普遍的症状之一,癌痛的危害巨大,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3]。因此,国家及相关行业协会加强了对癌痛的管理。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4],其中5项为癌痛相关指标。在指南规范方面,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5],中华医学会等也发布了《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6],为癌痛管理提供了规范指导。
 
在医务工作者培训方面,我们也开展了诸多工作。然而,我国的一项调研显示,超50%的医生对于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存在担忧,在使用过程中对不良反应有顾虑的医师约占84.03%[7],从而造成癌痛评估与管理不足,导致“治癌不治痛,重生存轻质量”的局面。在对吗啡类药物普遍、顽固的顾虑下,在过去24h报告疼痛的患者中,有74.4%正在使用镇痛药;而未能正常使用镇痛药的因素中,超过40%是因为医生担心成瘾和安全性导致的[8]。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阿片类消耗充足性(ACM)”评估显示,我国在全球范围处于“极差”水平[9]
 
因此,为了达到国际先进的“5A”管理目标——①Analgesia优化镇痛;②Activities优化日常活动;③Adverse effects最小副作用;④Aberrant drug taking避免异常用药行为;⑤Affect重视疼痛与情绪之间的关系[10]——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
 
02
《肿瘤瞭望》:为推进癌痛管理水平提升。近期您开展了一项“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疼痛的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设计。

沈赞教授:该研究是一项观察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众所知周,骨与软组织肿瘤是非常复杂的一类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此类患者发生癌痛的比例非常高,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往往被称为“毁灭性疼痛”、“地狱性疼痛”。在此背景下,我们对此项研究寄予了较高的期望。
 
该研究计划纳入40例左右的14-80岁骨与软组织肿瘤癌痛患者,予以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8mg/qd,口服给药6天,研究期间不得使用其他镇痛类药物,观察疼痛的改善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疼痛控制率;次要研究指标包括:疼痛较基线的显著缓解率(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50%,定义为显著缓解)、每日爆发痛次数、生活质量、安全性等。目前我们了解到氢吗啡酮缓释片的安全性表现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所以期望该研究后续的发展能够带来理想的成果。

03
《肿瘤瞭望》:在该研究的设计中,请问为何会选择氢吗啡酮缓释片?您对该治疗方案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期待?

沈赞教授:基于氢吗啡酮缓释片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见,其半衰期较长,每天一次给药即可达到很好的癌痛控制效果,较当前其他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更低。同时,常规使用的癌痛控制药物存在较高的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氢吗啡酮缓释片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既往研究显示其对患者的睡眠、正常生活状态影响较小,耐受性更高[11]。再者,国内的氢吗啡酮缓释片疗效与安全性与国外比较基本一致,并获得了国内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可。根据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氢吗啡酮缓释片有望成为目前吗啡制剂的良好替代药物。因此,氢吗啡酮缓释片在良好的PK/PD数据、循证支持和行政部门认可基础上,成为了我们正在开展的这项研究的理想选择。期待其能为我们带来比较理想的结果。
 
04
《肿瘤瞭望》: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癌痛管理水平,结合前沿进展及您丰富的经验,请您分享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癌痛管理现状?

沈赞教授:癌痛管理颇具挑战,因为不同患的个体化差异巨大。我们首先要评估每个患者的疼痛具体状况,如一般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性疼痛等不同疼痛类型,并据此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有部分患者因为基础疾病比如肠梗阻,需要针对性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对于中国癌痛患者而言,医生和患者家属都普遍担忧吗啡类药物的成瘾性。这与我国的国情及教育相关,一百多年前,中国被鸦片强行叩开国门,导致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苦难史。这份苦难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为癌痛患者应用吗啡类药物带来了自然的反感与抵触。如今,氢吗啡酮缓释片基本上没有成瘾性,我们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相关教育,减少顾虑与抵制。
 
我们各个医院、肿瘤相关科室都要持续推动和加强癌痛诊疗单元的建设,加强阿片类药物合理治疗需求的供应保障,监督规范应用。以美国为例,虽然吗啡类药物供应做得很好,但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滥用情况。因此,我国癌痛管理要做到供应与监督两方面并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社区管理、居家治疗管理。此外,持续推进癌痛相关临床研究和实践水平提升,也对癌痛患者管理至关重要。总之,医生、护士、家属、社工、志愿者、社区行政管理部门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来做好癌痛管理工作,从而提升中国癌痛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Snijders R,Brom L,Theunissen M,et al.Update on preval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2022: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ancers,2023,15(3):591.DOI:10.3390/cancers15030591.
 
[2]刘红军,金毅.癌痛管理的现状、进展和展望[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05):672-678.
 
[3]郑晖,王亚龙.重视癌痛综合管理,全面提升癌痛诊治水平[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167-170.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809-00188.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卫办医政函〔2023〕404号.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https://www.nhc.gov.cn/yzygj/c100068/202311/610e3cc82270478f84eeb3c5ba788e23.shtml
 
[5]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https://www.gov.cn/xinwen/2018-10/02/content_5327533.htm
 
[6]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3,(12):881~886
 
[7]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刘波.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防治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15):757-763.DOI:10.12354/j.issn.1000-8179.2024.20240784.
 
[8]ZhangB,LiX,MaZ,et al.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pai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in northern China: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J].Thorac Cancer,2022,13(11):1684-1690.DOI:10.1111/1759-7714.14444.
 
[9]黄智然.我国阿片类镇痛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使用分析[D].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10]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Adult Cancer Pain.Version 2.2023.
 
[11]Hanna M,Thipphawong J;118 Study Group.A randomized,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OROS(R)hydromorphone and controlled-release morphine for the control of chronic cancer pain.BMC Palliat Care.2008;7:17.Published 2008 Oct 31.doi:10.1186/1472-684X-7-17
 
沈赞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肿瘤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卫计委骨软组织肿瘤合理化用药专家组常委兼秘书
上海医学会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近20年来一直从事恶性肿瘤治疗耐药及复发转移机制研究,擅长各种疑难肿瘤的诊治,如复杂难治性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肠癌的诊治;
尤为擅长于复杂难治性骨软组织肿瘤的诊治。年收治病人13000人,年门诊量51000余人次。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SCI收录65篇,总影响因子210.7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MJ,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科委专项基金”各一项。
获得5项国家专利,主编多部全国性肿瘤支持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牵头开展了多项国际先进的大型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癌痛管理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