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和临床治疗的“导航仪”,在乳腺癌精准诊疗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上,肿瘤瞭望特邀“临床-病理面对面”专场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步宏教授回顾了十年来该专场在推动临床与病理融合方面的品牌建设与临床价值,强调了病理诊断应从“为疾病命名”走向“为治疗、为病人服务”。他还就人工智能在乳腺病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潜力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展望了分子病理技术在推进乳腺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挑战与未来方向。
编者按: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和临床治疗的“导航仪”,在乳腺癌精准诊疗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上,肿瘤瞭望特邀“临床-病理面对面”专场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步宏教授回顾了十年来该专场在推动临床与病理融合方面的品牌建设与临床价值,强调了病理诊断应从“为疾病命名”走向“为治疗、为病人服务”。他还就人工智能在乳腺病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潜力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展望了分子病理技术在推进乳腺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挑战与未来方向。
01
肿瘤瞭望:作为临床病理面对面专场的主席,您期望通过这个专场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搭建一个怎样的交流平台?期望为跨学科交流构建怎样的新型互动模式?
步宏教授:我们在燕赵乳腺癌论坛中举办的“临床-病理面对面”活动已经持续十年,在乳腺病理领域逐渐形成了品牌影响力。我认为“临床-病理面对面”专场最大的价值,是拉近了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距离,让病理医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临床的实际需求。回顾我的病理职业生涯,我一直强调病理学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过去,病理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出具病理报告、为疾病命名;而如今,我们的工作已从“为了命名”转向“为了治疗、为了病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进步。随着临床与病理协作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诊断目标和报告内容更加聚焦于临床治疗,这也正是“基于临床治疗的诊断病理学”的体现。而说到“为了病人”,我们更应当向临床医生学习医者仁心的精神——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
02
肿瘤瞭望:当前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乳腺病理领域也有诸多探索和应用。您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了什么程度?与传统的病理诊断方法相比,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步宏教授:目前AI辅助病理诊断仍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从“碳基”到“硅基”的转变,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所有AI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最终都仍需病理医生审核确认,才能成为合规的医疗行为——这既保障了患者安全,也符合医学伦理。AI确实具备一些明显优势,比如减少遗漏、提高效率,并能通过自我学习不断迭代升级。但也要看到,AI仍处于起步阶段,就像一位年轻医生的成长,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
03
肿瘤瞭望:在乳腺癌精准治疗时代,分子病理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您认为未来分子病理诊断技术会有哪些发展趋势?这些发展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步宏教授:随着疾病治疗的进步,临床对分子病理诊断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技术演进角度看,从免疫组化、FISH、PCR到NGS,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项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应用场景。对分子诊断来说,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可及性。当前仍有很多病理项目因试剂盒不足、NGS平台未普及等原因无法开展。第二是可信性,必须保证检测质量,让临床医生信赖、患者真正受益。第三是可行性,目前部分检测仍存在费用高、临床时间长等问题。未来我们还将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有限的病理标本应该优先满足哪些检测、标本应如何保存和分配等。因此,在分子病理诊断领域,我们仍需不断推进工作,以实现“可及、可信、可行”的现实目标。
步宏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教学名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CSCO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区分会主席
北京精鉴病理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