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已隆重召开。会上,ASCENT-03研究以最新突破摘要(LBA)形式披露阳性结果,为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带来了新的一线治疗方案。该研究与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的ASCENT-04研究在入组人群方面完全互补,两项研究共同推进TNBC一线治疗进入靶向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新时代,谱写了全新的治疗格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就此展开对话,深入解读戈沙妥珠单抗(SG)对TNBC一线治疗带来的变革与未来发展。
编者按:2025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已隆重召开。会上,ASCENT-03研究以最新突破摘要(LBA)形式披露阳性结果,为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带来了新的一线治疗方案。该研究与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的ASCENT-04研究在入组人群方面完全互补,两项研究共同推进TNBC一线治疗进入靶向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新时代,谱写了全新的治疗格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就此展开对话,深入解读戈沙妥珠单抗(SG)对TNBC一线治疗带来的变革与未来发展。
01
《肿瘤瞭望》:继ASCO公布ASCENT-04研究之后,此次ESMO再次披露ASCENT-03研究结果,为TNBC一线治疗再添新循证。首先请介绍一下该研究设计及具体进展是怎样的?
郝春芳教授:在2025 ASCO年会中,ASCENT-04研究结果重磅发布,是针对晚期TNBC一线治疗首个取得阳性结果的ADC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主要针对PD-L1阳性(CPS≥10)人群,证明了Trop-2 ADC 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头对头对照当前标准的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阳性结果,带来了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引发了热烈反响[1]。
此次ESMO年会继续发布了其姊妹研究——ASCENT-03研究[2]。该研究入组患者刚好与ASCENT-04互补,聚焦于免疫治疗“空白”,主要纳入PD-L1阴性(CPS<10)、因合并症不适合免疫治疗患者、或早期阶段免疫经治的PD-L1阳性(CPS≥10)患者,使用SG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TPC)一线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阳性结果。在此,非常祝贺SG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为我们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全面推动TNBC进入Trop-2 ADC新时代。
该研究共纳入588例患者,按1:1随机分组,分别予以SG或医生选择的化疗(TPC,包括单药或联合化疗)进行一线治疗。两组各基线水平一致,且贴近临床实践:其中初诊转移约占30%,其余为复发晚期,约20%为根治性治疗结束6-12个月复发患者,约50%为根治性治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复发患者;约60%的患者存在肺转移、约30%存在肝转移、5%存在脑转移。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盲态独立评审中心(BICR)根据RECIST v1.1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安全性等。
ASCENT-03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显示,SG与TPC相比,BICR评估的mPFS为9.7个月vs 6.9个月,降低了38%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 0.62,95%CI 0.50-0.77,P<0.0001)。12个月PFS率提升近一倍,为41%vs 24%。各亚组PFS获益趋势一致。
BICR评估的PFS
在肿瘤缓解方面,SG与TPC的ORR为48%vs 46%,非常高效;mDOR为12.2个月vs 7.2个月,使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疾病缓解。
肿瘤缓解状况
在充分考虑患者后线获益的背景下,ASCENT-03研究允许化疗组在治疗进展后,交叉应用SG治疗。在179例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中,有147例(82%)接受了SG治疗。在此背景下,SG组与TPC组的mPFS2为18.2个月vs 14.0个月,证实SG前线应用并未对后续治疗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具有一定的优势,提示临床实践中应好药先用。目前OS尚不成熟,我们最大的期待是在对照组二线交叉应用SG的前提下,SG组在未来能够取得优势,从而全面证实其近期与远期生存获益。
SG与TPC的PFS2
在安全性方面,SG组中位治疗时间8.3个月,TPC中位治疗时间约6个月,SG组≥3级常见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未见新的不良事件信号。SG组耐受性较对照组更好,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导致的治疗减量比例为37%vs 45%,TEAE导致的治疗终止比例为4%vs 12%。由此可见,SG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为患者如期按量接受治疗、争取最大获益奠定了基础。
安全性表现
02
《肿瘤瞭望》:ASCENT-03研究解决了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将与ASCENT-04一起对TNBC治疗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
王碧芸教授:TNBC约占乳腺癌的15%左右[3],既往晚期TNBC多以化疗为主,5年OS率不理想,约为15%-20%[4,5],与其他亚型相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TNBC一线免疫治疗获得批准,主要针对PD-L1 CPS≥10的人群,而该人群在TNBC的占比仅为38%[6]。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比例可能更低,免疫治疗所覆盖患者有限。2025 ASCO年会披露的ASCNET-04研究显示,SG联合免疫治疗较标准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提升了PFS获益,为适合免疫治疗人群带来了疗效更好全新选择。对于不适合免疫治疗人群,此次ESMO公布的ASCENT-03研究证实了SG一线治疗较化疗可显著改善mPFS,疗效得到保证。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SG的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ESMO还披露了ASCENT-04研究的生活质量数据,保障了患者整体治疗体验[7]。目前SG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使用,临床医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耐受性较好、容易管理。
ASCENT-04研究:EORTC QLQ-C30较基线评分变化
03
《肿瘤瞭望》:ASCENT-03、04研究为SG一线治疗TNBC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TNBC二线及以上治疗将何去何从?
郝春芳教授:ASCENT-03、ASCENT-04研究证实了SG在转移性TNBC一线治疗的地位,较传统的标准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将很快成为转移性TNBC的一线优选方案:若患者适合免疫治疗,则可优选SG联合免疫治疗;若不适合免疫治疗,则SG单药也是比化疗更好的优先选择方案。
随着治疗格局发生新的改变,Trop-2 ADC进入一线之后,再次进展的后续治疗应如何安排?目前还缺乏此类前瞻性研究,在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我们永远会遵循好药先用的惯例,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生存获益。目前国内外指南对于TNBC二线治疗推荐了多种可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若患者既往未使用过Trop-2 ADC,则可将其作为优选方案;若患者为HER2低表达TNBC,则可选德曲妥珠单抗(T-DXd)。
放眼未来,若Trop-2 ADC一线经治后进展,ASCENT-03、ASCENT-04两项研究的PFS2分析中也初步提供了一些后续治疗选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首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药物可及性来优选治疗方案。当前ADC蓬勃发展,双抗ADC、抗HER2 ADC等不同靶点、不同载荷的新型ADC将为后线治疗带来更好的选择。比如当ADC1进展后,换用ADC2,或者使用ADC2联合其他药物是否能够逆转耐药,我们中心也在探索中。需要注意的是,TNBC整体比较复杂,我们还会关注此类经治后进展TNBC患者的免疫微环境、治疗靶点是否发生变化,并建议患者开展细致的再分型,包括通过穿刺复检病理分型是否改变、通过精准检测判断是否存在耐药基因,再据此予以相应的精准治疗,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总体而言,该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尚属空白。我们非常期待未来对于Trop-2 ADC,尤其是对于SG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进而完善转移性TNBC的全程管理。
04
《肿瘤瞭望》:对于未来Trop-2 ADC在临床应用的发展,请问有怎样的期待?
王碧芸教授:此次ESMO年会上,ASCENT-03、ASCENT-04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为TNBC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ESMO在线指南:转移性乳腺癌2025 v1.2》(《ESMO在线指南》)中,对于免疫(新)辅助≤6-12个月复发或二线及以上治疗的TNBC人群,若为gBRCA野生型,SG为Ⅰ级证据,A类推荐,且是唯一一个临床获益量表(MCBS)评分最高5分的ADC。众所周知,MCBS评分综合考量了疗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其最高分5分代表了对SG的充分肯定[8]。
《ESMO在线指南》对免疫(新)辅助后≤6-12个月复发或二线及以上TNBC治疗推荐
在ASCENT-04基础上,聚焦中国人群的ASCENT-C04研究正在开展,我们期待更多中国患者的数据披露。如今,SG已经对TNBC进行了全方位布局,除了上述一线治疗探索之外,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NeoSTAR研究已经初步显示了SG单药、SG+帕博利珠单抗的初步疗效[9]。ASCENT-05研究也在探索SG+帕博利珠单抗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有残余病灶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10]。本次ESMO所报告的ADAPT研究,将在早期低危TNBC乳腺癌中探索SG单药或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效果。期待以SG为代表的Trop-2 ADC进一步完善TNBC的治疗布局,为TNBC全程管理带来更优选择。
参考文献
[1]Sara M.Tolaney,et al.Sacituzumab govitecan(SG)+pembrolizumab(pembro)vs chemotherapy(chemo)+pembro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positive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ASCENT-04/KEYNOTE-D19 study.2025 ASCO LBA 109.
[2]Javier C.Cortés,Aditya Bardia,Kevin Punie,et al.LBA20-Primary results from ASCENT-03:A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of sacituzumab govitecan(SG)vs chemotherapy(chemo)in patients(pts)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who are unable to receive PD-(L)1 inhibitors(PD-[L]1i).2025 ESMO LBA20.
[3]Camorani S,Fedele M,Zannetti A,Cerchia L.TNBC Challenge:Oligonucleotide Aptamers for New Imaging and Therapy Modalities.Pharmaceuticals(Basel).2018;11(4):123.Published 2018 Nov 13.doi:10.3390/ph11040123
[4]Tray N,Adams S,Esteva FJ.Antibody-drug conjugates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Future Oncol,2018,14(25):2651-2661.DOI:10.2217/fon-2018-0131.
[5]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Recent trends in SEER age-adjusted incidence rates,2000-2020[EB/OL].[2024-03-20].https://seer.cancer.gov/statistics-network/explorer/.
[6]Cortes J,Rugo HS,Cescon DW,et al.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2022;387(3):217-226.doi:10.1056/NEJMoa2202809
[7]Evandro De Azambuja,Peter Schmid,Kevin M.Kalinsky,et al.LBA22-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with sacituzumab govitecan(SG)+pembrolizumab(pembro)vs chemotherapy(chemo)+pembro in patients(pts)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mTNBC)in the phase III ASCENT-04/KEYNOTE-D19 study 2025 ESMO LBA22.
[8]ESMO Living Guidelin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25v1.2.Available at: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living-guidelines/esmo-living-guideline-metastatic-breast-cancer/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de-novo-mbc-or-recurrence-6-12-months-after-the-end-of-neo-adjuvant-ici
[9]Rachel Occhiogrosso Abelman et al.A phase 2 study of response-guided neoadjuvant sacituzumab govitecan and pembrolizumab(SG/P)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m the NeoSTAR trial..J Clin Oncol 43,511-511(2025).DOI:10.1200/JCO.2025.43.16_suppl.511
[10]Sara M.Tolaney et al.ASCENT-05/OptimICE-RD(AFT-65):Phase 3,randomized,open-label study of adjuvant sacituzumab govitecan(SG)+pembrolizumab(pembro)vs pembro±capecitabine(cape)in patients(pts)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and residual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NAT)and surgery..J Clin Oncol 41,TPS619-TPS619(2023).DOI:10.1200/JCO.2023.41.16_suppl.TPS619
[11]Oleg Gluz,Peter Schmid,Sherko Kuemmel,et al.423TiP-Neoadjuvant sacituzumab govitecan versus sacituzumab govitecan plus pembrolizumab in low-risk,triple-negative early breast cancer:WSG-ADAPT-TN-III.2025 ESMO 423TiP.
郝春芳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乳腺内科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委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常务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市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委会委员
王碧芸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乳腺及泌尿肿瘤内科专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CRPC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