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ESMO年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坤教授代表团队做出了大会口头报告,公布了一项关于硫培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给药时机与骨痛关系的前瞻性III期研究数据。该研究聚焦于紫杉类化疗后预防性应用长效升白针引发的骨痛管理难题,创新性地探索了不同给药时机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72小时给予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患者骨痛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且不影响其保护中性粒细胞的疗效。为此,肿瘤瞭望特邀王坤教授深入解读该研究源于中国临床实践的初衷、其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以及中国方案为全球肿瘤支持治疗带来的重要启示。
编者按:2025年ESMO年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坤教授代表团队做出了大会口头报告,公布了一项关于硫培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给药时机与骨痛关系的前瞻性III期研究数据。该研究聚焦于紫杉类化疗后预防性应用长效升白针引发的骨痛管理难题,创新性地探索了不同给药时机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72小时给予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患者骨痛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且不影响其保护中性粒细胞的疗效。为此,肿瘤瞭望特邀王坤教授深入解读该研究源于中国临床实践的初衷、其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以及中国方案为全球肿瘤支持治疗带来的重要启示。
《肿瘤瞭望》:在临床实践中,哪些具体的现象或思考促使您团队关注并设计了这项关于硫培非格司亭给药时机与其所致骨痛关系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发起背景与初衷?
王坤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使用紫杉类化疗药物的患者常出现肌肉和骨骼疼痛。这些患者因化疗可能导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会在化疗后接受长效升白针——硫培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的预防性治疗。然而,注射硫培非格司亭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骨骼疼痛,这种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化疗本身。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缓解这一不良反应。
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于是提出一个设想:能否通过调整长效升白针的给药时机,以更简便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基于这一思路,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根据NCCN指南,化疗后1-4天内使用长效升白针均为合理选择,但临床上多数医生习惯在化疗后24-48小时内给药。为此,我们设置了三个给药时间组: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希望通过比较不同时机给药对患者骨痛程度及其他毒副作用的影响,探索更优化的给药策略,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并提升治疗耐受性。
《肿瘤瞭望》:本研究取得了哪些关键结果?您认为这些发现对于优化乳腺癌患者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何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坤教授:在该研究中我们入组的是1-3期的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有中高危的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的风险,他们按照1∶1∶1比例随机进入了24、48和72组。主要终点是首个化疗周期中连续五天每日最严重骨痛评分(0-10数字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次要终点包括严重骨痛(NRS评分>5分)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
意向性治疗分析共纳入159例患者,每组53例。研究结果显示,在首个化疗周期中,72小时组的平均AUC显著更低,为6.05(95%CI:3.91-8.19),而24小时组和48小时组分别为12.74(95%CI:10.60-14.88)和14.20(95%CI:12.06-16.34)。为了更直观地呈现骨痛相关数据,我们绘制了患者第1天至第5天每日最剧烈疼痛评分的曲线图。从该曲线中可以清晰看出,72小时组的疼痛评分曲线明显低于24小时组和48小时组,这从另一角度再次证实,72小时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最轻。
此外,严重骨痛的发生率从24小时组的58.5%和48小时组的66.0%显著下降至72小时组的22.6%,严重骨痛的平均持续时间也从1.08天和1.42天显著减少至0.34天。24小时组和48小时组在上述结局方面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各组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未报告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与化疗后24小时和48小时给药相比,化疗后72小时给予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硫培非格司亭引起的骨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不影响疗效。
《肿瘤瞭望》:结合您的临床经验与本研究的结论,您对硫培非格司亭的临床给药时机有何具体建议?这是否有望推动相关指南的更新?此外,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例如在不同化疗方案、不同瘤种中的验证,或者对骨痛管理策略的优化等?
王坤教授: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接受紫杉类化疗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的患者,我们建议将硫培非格司亭的给药时间推迟至化疗后72小时。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显著减轻患者骨痛。我们认为这一用药策略经济有效,有望改变当前的临床实践。
关于未来研究方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索:首先,应进一步观察硫培非格司亭在不同瘤种、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分期(如早、中、晚期)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表现;其次,在非紫杉类药物(例如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使用长效升白针是否遵循相似的规律,也有待更多研究加以验证。
王坤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生导师
CSCO和CBCS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2019年国之名医获得者
2021年NeoCART研究入选美国NCCN乳腺癌指南
2023年人民好医生-乳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