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关注>正文

2025 BOC/BOA,南京见!郭军教授诚邀肿瘤学同道见证“中国崛起”、共享ASCO新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1 15:14:21  浏览量:25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将于7月4—5日在南京举行。国内外肿瘤学专家将汇聚古都金陵,见证过去一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分享刚刚落幕的ASCO大会前沿知识。值此大会来临之际,《肿瘤瞭望》特邀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本次大会秘书长郭军教授,分享BOC/BOA大会宗旨,见证日益增长的中国临床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编者按: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将于7月4—5日在南京举行。国内外肿瘤学专家将汇聚古都金陵,见证过去一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分享刚刚落幕的ASCO大会前沿知识。值此大会来临之际,《肿瘤瞭望》特邀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本次大会秘书长郭军教授,分享BOC/BOA大会宗旨,见证日益增长的中国临床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立足中国放眼全球
BOC/BOA与您见证“中国崛起”

《肿瘤瞭望》:能否介绍一下举办BOC/BOA的宗旨?该学术大会对促进中国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郭军教授:CSCO每年都会举办一项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即BOC/BOA大会。最初,这个会议主要被称为BOA(Best of ASCO)大会,其目的是精选当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将其传达给国内的肿瘤学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增加了BOC,即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的内容。近年来,中国临床肿瘤研究在BOC/BOA大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反映了CSCO既着眼于国内,又关注全球的办会宗旨。
 
中国的临床研究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亚洲常见的恶性肿瘤或具有亚洲特色的临床研究领域,例如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及肢端型、黏膜型黑色素瘤等,这些领域的临床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此外,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升,共同推动了新药的临床研发。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我们看到中国在发起和领导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来自中国的原创研究已成为ASCO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亮点。
 
BOC/BOA大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将国内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国际上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并向全国的肿瘤专家和同行进行报道。大会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并为参与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以指导临床研究和实践。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肿瘤学界的同仁参加BOC/BOA大会,共同见证中国临床研究的崛起,并共享国际前沿进展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2025年BOC/BOA会议日程

抓住机遇发挥所长
为全球共享更多“中国方案”

《肿瘤瞭望》:您所带领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和黑色素瘤团队有多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或壁报,您也受邀在继续教育专场做主旨报告。能否分享一下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学者在ASCO大会的角色变化?

郭军教授:谈及中国学者在学术界角色的转变,我回想起大约20年前,曾有外国同行认为中国在学术上的贡献几乎为“零”。当时,我们确实连一篇会议壁报(poster)都未曾发表,更不用说口头报告(Oral)了。然而,近七八年来,我们在黑色素瘤和泌尿肿瘤领域每年都有大会口头报告。今年的ASCO大会更是成果丰硕,我们的团队有2项黑色素瘤研究的口头报告、1项泌尿肿瘤研究的口头报告,以及1个黑色素瘤继续教育专场的主旨演讲。
 
△郭军教授团队在2025年ASCO大会口头报告和讨论
 
我认为这些成就得益于全国同行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我们抓住了机遇。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亚洲黑色素瘤的两个亚型——肢端型和黏膜型,在欧美发病率较低,而在中国和整个亚洲发病率较高。尽管日本和韩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但由于患者数量有限,无法开展大规模研究。中国患者基数较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国外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法,推出一系列系统性研究,并以实事求是、科研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我们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经过近20年的努力,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已经从当年的13人扩展到现在的113人。这100多人近10年来团结奋进,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因此,在全球ASCO和ESMO大会上,中国的黑色素瘤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不仅在特殊亚型方面,而且在新药研发、新治疗方法以及中国方案上,例如我们黏膜黑色素瘤的阿昔替尼联合PD-1免疫治疗方案,以及肢端黑色素瘤的三药联合方案,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通用方案。今年让我们特别高兴的是,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参考了我们的中国方案,他们在开展的一项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中,借鉴采用了阿昔替尼联合PD-1免疫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在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再分成两组,一组是S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另一组再加伊匹木单抗。初步的研究结果也重复了我们的研究数据,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5%,与我们既往报道的48%相近。这说明我们的中国方案同样适用于美国黏膜黑色素瘤。我认为这至少是我们对国际黑色素瘤社会的一个贡献。
 
我相信未来我们中国的黑色素瘤专家一定会继续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一些新的、有临床意义的临床研究,真正为我们中国乃至全球的黏膜等具有亚洲特点的黑色素瘤贡献出我们的中国方案,并有更多的新药能够加入到黑色素瘤的诊治中。
 
郭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
泌尿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黑色素瘤协会(MWS)副主席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FDA国家药品注册评审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肿瘤用药专业组)
长期从事黑色素瘤、皮肤肿瘤、泌尿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Blood,Annals of Oncol,Nat Commun,Clin Can R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500余分,累计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作为组长/副组长,牵头组织撰写了《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CSCO肾癌诊疗指南》和《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作为PI牵头黑色素瘤和泌尿肿瘤CFDA注册临床研究60余项,并促成国内外9种抗肿瘤新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牵头开创了粘膜黑色素瘤的国际分期标准、辅助及晚期一线治疗新标准,科研成果五次入选ASCO年会口头报告,并改写了3个国际指南和5个国内诊疗规范和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临床肿瘤

分享到: 更多